“單身貴族”是個令人向往的稱謂,代表著自由活力和尊貴。然而不知從何時起,這個詞逐漸被“單身潮”所替代。有統計數字表明,目前北京,上海廣州等各大城市的“單身”數量已分別突破百萬。有關專家指出,中國30~50歲的單身人數陡增,使社會內核正悄然發生變化,一方面說明很多人的愛情生活不再以婚姻為目標,另一方面說明在以經濟為主導的社會形態下,很多人正在逃離傳統的婚姻禁錮。
據考證,此次‘單身潮’為新中國60年來出現的第四次,但與以往“反對包辦”,“知青返城”,崇尚性自由等三次情況不同,此次更多表現在了經濟方面。有報道稱,由于住房,汽車等問題,中國人的結婚成本日益高漲,許多當事人望而生畏,恐懼婚姻的到來。
其實,嚴格地說,人們把前三個階段單身人數增加稱作“潮”并不當。因為當時的單身問題只集中在少數特定人群,至少不像今天,主動選擇單身生活幾乎成了城市青年普遍存在的現象,這也是之所以稱之為“潮”的根本原因。由于大量的閃婚,離婚存在,直接沖擊著傳統的婚姻理念,曾經神圣的婚姻趨于淡化。
也許不同的人對“單身潮”現象有不同的理解,但無論從哪個方面切入,都必須尊重一個基本前提,進入這種狀態的單身人群,除少數人推崇性自由外,大多數人都是無奈。
有學者刻意把這一現象歸納到感情問題上,稱這是一個社會進入文明時代的象征,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思想開放,言外之意是告訴人們“單身潮”雖然洶涌卻不可怕。但是,既為社會現象就不可能孤立存在,起碼應有特定的內因和外因才能形成。以美國為例,經濟大蕭條時期的青年人迫于生活壓力而反叛現實,催生了“垮掉的一代”,他們沒有理想和道義感,終極目標就是為了發泄和享受,被時任美國總統羅斯福稱作“社會災難”。而隨著社會利益分配制度完善,“垮掉的一代”逐漸被“單身貴族”所代替,單身率也開始持續下降。由此可見,把“單身潮”視作單純的感情問題很偏狹,因為其中折射的是種惶惑心理,與其說是人們對婚姻的恐懼,不如說是對現實的逃避。
長期以來,中國學界有種怪現象,對任何社會問題都有意無意進行正面解讀,如果天災之后說“多難興邦”無可厚非,連環境污染也能說出很多積極作用,讓人覺得可笑又可恨。引申到有人對“單身潮”的解讀,不是站在客觀立場嚴肅對待,而是夸大其好處,甚至有人就此鼓吹“單身經濟”,津津樂道于單身現象會拉動時尚品消費。
很多事實表明,當下的中國單身群體不能稱作“貴族”。盡管有調查顯示,選擇單身生活者大多數為都市白領階層,但是我們應該看到,他們只是不希望高昂的婚姻成本將自己的血汗錢損耗殆盡,更沒有多少人為引領時尚而放棄婚姻。
真正意義上的單身是種公民概念,是思想與言行的高度自由,若非如此就難以稱為“單身貴族”。而隨著人口流動頻繁,社會道德觀念不斷更新,中國人曾經固守的傳統概念的確發生了巨大變化,但這并不意味著單身生活就輕松愜意。
“明者遠見于未萌,智者避危于無形”(司馬遷語),不管稱之為時代進步,還是喻之為思想開放,“單身潮”既然屬于不正常現象,就應正視其正負兩面影響,片面解讀的后果未必不會是另一種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