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寧是個“陘人”。他說:“上帝懲罰一個人,沒必要讓他下地獄。第一,讓他有責任心;第二,讓他辦民營企業。”
“很多時候,人們缺的,就是咬咬牙。”從小的“顛沛流離”,讓他有著異于常人的“堅持”。也正是這份“咬咬牙”的堅持,讓他創建了如今風光無限的“神州泰岳軟件股份有限公司”。
顛沛流離
上世紀60年代,王寧出生在北京。在那個特殊的年代,他的親朋都被打成‘右派’,而他也隨母親被下放到河北。從遵化到豐潤,從豐潤到張家口,從張家口到沈陽,在考入河北大學前,王寧一直在“漂”。那時,人們大多只能用白薯糊口,挨餓更是經常的事。
上世紀90年代,下海經商大潮中,33歲的王寧從河北大學出版社社長位子上辭職,只身來到北京。“就是想闖闖,干一番事業。”回想當初的抉擇,王寧很干脆。
從做中聯集團的銷售代理,到轉戰“聯想”,他的“失敗”一個緊跟個。與人合伙做生意“賠個底兒掉”,最后沒辦法,去站柜臺。種種磨難,卻并未將他擊倒。“一定要追求快樂的話,就可能以自我為中心;如果不介意痛苦,就能講一點責任。”
“今天說來,或許是笑談。可在當時,IT服務管理領域還是空白,說起CA,人們誤以為是航空公司。我們去注冊,工商局還在不停地問,‘你們究竟做啥?’”王寧一笑。和眾多IT公司一樣,神州泰岳也從代理起家。
軟件業在我國是個新興行業,IT服務管理更是如此。如何持續發展?王寧認為,有三個層面的問題需要解決第一是品牌。樹立品牌,能解決用戶對服務不認可或認為價值不高的問題。第二是銷售。要有足夠能力把產品和技術賣給客戶。第三是技術。IT服務管理的企業都是大客戶,而售后服務才有最大的市場活動。
絕境堅持
今日的王寧,該是很“牛”的。他也有“牛”起來的資本:2006年,他便成為“中國軟件企業十大領軍人物”,而2007年,他的神州泰岳也成為“中國創新型高科技企業100強”和“2007德勤中國高科技、高成長50強”。
他卻偏偏不牛。
“前幾年賠錢的時候,比現在牛多了。”大有語出驚人的架勢。說起進入IT服務管理領域的初衷,王寧坦陳“只是一個朦朧的感覺。當時,國內沒人專門做這個事情。從市場進入點看,門檻較低。至于能不能在有限時間,有限現金流之下做好,我們心里沒底。”
之后的艱難出乎意料。做軟件銷售以后,直到1 998年10月份,神州泰岳只拿到北京無線局一筆15萬美元的單子。王寧這樣描述當時的心情:“半年時間,只拿到一張單子,很不適應,心里慌慌的。不知道未來會怎么樣不知道第二個單子在哪里。”
數據統計:到2000年,神州泰岳IT服務管理業務的虧損累計超過1 000萬元。為了維持公司運轉,王寧東拼西湊,甚至從家里往外墊錢。當時,神州泰岳內部質疑四起這樣做,行嗎?
對于堅持下來的原因,王寧并不回避,如果不做了,當時信任我們的幾個用戶就被害了。我們畢竟還沒有破產,只不過覺得比較痛苦超出了心理估計而已。我們想,為了這幾個用戶,就堅持到彈盡糧絕吧。
事情有時非常殘忍。不把人逼到絕境,往往不會收手。然而,人們一旦堅持下來,卻有另一番結果。終于,2001年,神州泰岳以本地化服務優勢勝過對手,贏得了新華社網管一期的大單子。借著這股東風,2005年底,神州泰岳成功收購上海聯盈數碼科技有限公司的IT服務管理業務,這次收購意味著神州泰岳擁有了我國本土最全面的運維管理解決方案 最強大的專家和專業服務團隊。2007年,神州泰岳以19.3%的市場份額在IT服務管理領域內連續三年排名第一。
“責任絕不是一個虛幻概念。它既是你前進的動力,有時也是你的救命藥。”王寧笑眼一瞇“所以說,賺錢算什么,賠錢卻還堅持的人才真牛。”
“我常常想,員工跟我打拼了這么多年,才有公司的今天。而我,卻愧對大家,他們本應過上更好的生活。有時候加班到半夜,我不讓司機送我回家,而會在寒風中等出租。這是件好事。吹吹風挨挨凍,更清楚自己到底姓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