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全球成功的企業來看,高成長性是決定創業板公司投資價值的關鍵因素。”10月19日,談起即將在深交所掛牌的創業板首批28家企業,聯合證券總裁盛希泰接受了本刊記者的采訪。作為一名金融證券業從業者,盛希泰在關注我國資本市場,以及創業板拉開大幕對建立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發揮重要作用的同時,也對青年人創業發表了自己獨特的看法和真誠的建議。
青聯刊(以下簡稱青):創業板正式登陸中國資本市場了,你作為業內人士,有什么深刻的印象?
盛希泰(以下簡稱盛):創業板在中國就是“十年磨一劍”。記得在2000年8月的時候,證監會常務副主席范福春召集我們五六個證券公司的負責人開會,“大家趕緊準備,國慶之后要推出創業板!”后來就沒有聲音了。證監會每年的報告都提出要推出創業板,但是最終都沒有成行。前幾年,中國股市最根本的問題就是股權分置,通過股改現在這個問題解決了。推出創業板是和國際接軌,建立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的一種方式,從技術上來說早就成熟了。
青:很多青年人夢想創業,有的已經小有規模,但是他們認為創業板似乎很遙遠,為什么?
盛:就目前來看,的確比較遙遠。我們目前的創業板執行標準比較嚴格,這是為了求穩。其實第一批推出的企業,從嚴格意義上來說已經不是創業期了,有的已經很成熟,這和創業板原始的概念不太一樣。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的運行之后,它的政治意義完成了,就會推出更多符合創業概念的企業。創業板最終會和創業的概念相吻合,這中間有一個銜接的過程。
青:通過美國香港的創業板,有沒有什么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或者是吸取的教訓?
盛:香港失敗的教訓給我們敲響了警鐘,他們的市場就是太“創業”了,只有概念,沒有基礎。所以我們這里是有標準的,衡量前28家創業板公司的成長性應從增長速度增長質量增長的內部驅動因素和外部環境都要充分考察。美國的創業板有我們學習的地方,否則不會有今天的微軟英特爾蘋果。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中國也會從創業板中誕生“微軟”一樣的企業,因為中國的發展很驚人,中國會出現越來越多的好企業。
青:如果說“微軟”成功是美國青年人創業的神話,那您怎么看待當前中國青年人創業這個問題?
盛:不僅僅是青年人,中華兒女整個群體都有夢想和追求,這是我們國家發展的偉大動力。對于青年人,我認為片面地強調、鼓吹創業是浮躁的。年輕人創業就好比“長線持股”,是要有過程的。現在很多年輕人的心態很浮躁,連“熱板凳”都坐不定,更何況去談需要堅守的“冷板凳”:一些年輕人“寧當雞頭不當鳳尾”的心理很強,甚至渴望一夜暴富,缺乏踏實的心態。所以,不能簡單地鼓勵他們去創業,當老板。如果沒有經過大公司的歷練,他的創業理念是不完整不成熟的。去大公司鍛煉一下,其理論體系,行為準則對一生也許都有好處。
青:你的說法和俞敏洪的很像,俞在接受采訪時說過,“青年人創業階段應該在工作三年四年五年之后,因為他沒有社會經驗,人和人之間的關系還不知道怎么處,尤其是本身也沒有專業專長一般來說很難成功,90%的大學生創業全失敗了。”
盛我很認同這種觀點。大公司的歷練是創業最好的平臺,比如你畢業后來我們公司,培訓很嚴格,力度也很大,但是你的收獲很大,包括行業理念,行為操守以及人脈資源,這都是你將來創業的資源。離開了這些因素,憑空想去建空中閣樓,基礎是不扎實的,失敗的可能性十有八九。
青:但是能進入大公司的年輕人畢竟是少數,大多數不能進入大公司而處于社會基層的年輕人怎么辦?
盛:處于基層的年輕人也要從各種社會歷練中積累經驗,而不是盲目無準備地創業。現在有種說法說大學生畢業就失業,我認為這只是看到問題的一面。其實真正優秀的學生,他挑選的余地很大,很快就找到了工作,單位搶著要。就像我們企業,如果不提前去學校要人,那么很快那些優秀的學生就沒了!如果說優秀畢竟是少數的話,那么那些不優秀甚至很糟糕的學生,更需要在社會上進一步的歷練,否則何談創業?
青:創業板的推出提供了一種方向,從企業的角度來看,創業板對中小企業有什么意義?
盛:對小企業來說,從一開始就規范運作是很有好處的,包括納稅,充分地披露風險,建立完善的法人監督結構。第二,通過融資,可以健康地發展。第三個就是廣告效應,尤其是與民生相關的企業。
青:您認為,一個優秀的青年領導者必須具備哪些素質?
盛:首先要把握好方向。對事物的敏感度,對行業的敏感度,不能判斷出錯,也不可以滯后。第二要善于建立制度并尊重制度。比如金融行業有自己的特殊性,行業監管嚴格,公司的經營方向就要和監管相吻合。另外,企業領導者還要學會犧牲,要有團隊意識要有長遠的團隊協作意識。
青:對于創業的青年人,您還有什么經驗可以傳授?
盛:年輕人有創業的意識,但是缺乏創業的力量,要踏踏實實做事業,不要好高騖遠。當老板沒有錯,但是要有足夠的準備和良好的訓練。也許你永遠做不了劉邦,但是做個樊噲也不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