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技術只是工具,沒有善惡。如何盡可能避其所短、用其所長,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嚴峻考驗。
前幾篇文章討論了智慧網絡和網絡中的群體智慧,其實互聯網貢獻給我們的遠遠不止于此,其中一個重要的貢獻就是對人類社會行為的改變,這種改變可以從人與人的相互影響、人際交往網絡以及信息的人際傳播三個方面進行探討。我們在后面幾篇文章里會分別加以探討。
提到人與人的相互影響,就不得不提到兩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
第一個是美國社會心理學家所羅門·阿希(Solomon E.Asch)的從眾實驗:他把9人編成一組,讓他們看兩張卡片,第一張卡片上只畫著一條直線,第二張卡片上畫著不同長度的三條直線,讓大家比較第二張卡片上的哪條線與第一張卡片上的直線等長。在正常情況下,被試者判斷錯誤的概率小于1%。但在實驗組中,8個人都是事先安排好的測試人員,并被要求故意作出一致的錯誤判斷,只有第9個人是被試,但他并不知道事先的安排。多次實驗的統計結果表明,被試中有37%放棄了自己的正確判斷而順從群體的錯誤判斷。可見,我們喜歡盲從權威,還喜歡隨大溜,因為這樣的個體風險最低。
第二個是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利昂·費斯廷格(Leon Festinger)的態度改變實驗。他在黑人和白人雜居區中,選擇了一些雖然是鄰居但平時從不往來的黑人和白人做為被試。實驗設計了三種情境以研究白人對黑人態度的轉變:第一種情境是邀請白人和黑人一起玩紙牌游戲;第二種情境是讓白人和黑人一起觀看別人玩牌;第三種情境是雙方共處一室,但不有意組織任何共同活動。實驗結果表明,在第一種情境下,有三分之二的白人對黑人顯示出了友好的態度;在第二種情境下,有接近半數的白人對黑人顯示出友好的態度;在第三種情境下,只有10%左右的白人對黑人顯示出友好的態度。從這個實驗可以看出,雙方互動的程度與相互認同的程度成正比。在現實社會中也是如此,隔離造成誤解,只有合作才能消除隔閡。
以上這些實驗都是人類在現實社會中行為的寫照,那么在虛擬社會中人類行為會發生什么變化呢?
首先,獨自上網的行為造成了每個人和其他人的心理隔離,這種隔離會造成對權威的服從性的減弱,在一定意義上說,這是民主的土壤。但是,一方面獨自上網也容易使上網者形成超脫于社會的批判者的角色,評盡天下事,惟獨沒有關照自己;網絡上容易形成大量言論的聚集,出于從眾心理,民眾更容易表現出一種對表面化的道德觀點的盲目附和。這種“廣場效應”在網絡里尤其普遍,以致有“網絡暴民”的說法出現。現在網絡里愈演愈烈的“人肉搜索”現象就是這一問題的最好佐證。
其次,按照希伯來哲學家馬丁·布伯(Martin Buber)的說法:我們每個人都是生活在“我——你”關系中的,網絡科技使得這一關系發生了微妙的變化。當朋友遍天下的時候,深度交往卻越來越少,我們的心靈也越來越封閉。匿名網絡中的粗魯和欺詐進一步促成了這種隔離感。這時,通過網絡進行的良性的人際互動就顯得尤為重要。Web2.0技術的迅速蔓延和人們內心對良性溝通的渴望是分不開的,因為當我們在同一網絡社區中以唯一虛擬身份大量參與互動時,我們的“虛擬實名”和身份信用就建立起來,朋友重新變得可以信賴,親密關心逐漸得到培養。
基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今天網絡中的分水嶺形成的原因:一邊是各大門戶網站中的大量匿名的漫罵式跟貼,另一邊是很多人氣飚升的社交網站中大家以真實身份加入,并且和諧共處。
我們必須清楚地看到,科學技術只是工具,沒有善惡。在新科技的浪潮來臨的時候,如何盡可能地避其所短、用其所長,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嚴峻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