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調展示軍事建設成果
美聯社9月13日
中國2009年國慶大閱兵將向世界人民呈現出一支擁有了最新戰力的軍隊,向美國及世界其他國家宣告北京捍衛其國內外利益的決心。
過去二十年來,在高速增長的經濟實力支持下,中國軍費一直不斷提高,而此次預演中出現的這些武器系統正是中國多年來軍事建設的成果。此次。中國領導人公開展示了解放軍眾多新式武器系統,反映了其對解放軍戰力的信任,也說明中國領導人相信解放軍的新戰力會轉化為北京在國際上的新力量。
總部位于美國夏威夷的智庫東西研究中心中國軍事專家丹尼·羅伊稱:“閱兵式不僅意在向國內人民展示中國新的大國地位,而且還意在告訴其他國家必須改變以臆測中國軟弱為基礎制定的政策。”羅伊表示,北京領導人的主要目標之一是阻斷美國對臺灣的支持,并阻止美軍在中國沿海地區繼續執行空中及海上監視行動。
日本,越南及其他與中國在南海及東海存在領土糾紛的國家非常關注中國閱兵式。而中國方面則與往常一樣,宣稱此次閱兵式只是為了增強愛國心、展示解放軍現代化成果,中國的軍事建設不會威脅其他國家。正如國慶閱兵式徒步方隊指揮部副指揮郭志剛所言,閱兵式將展示中國作為一個尋求和平發展的國家的正面形象。
除武器外,在國慶閱兵儀式上,來自中國人民解放軍及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的數千官兵還將正步亮相。而且,此次國慶閱兵也標志著中國一改過去幾十年中將自己相對的軍事弱點當作機密對待的作法——盡管中國人民解放軍是一支擁有230萬人的全世界最大的軍隊,但是在很長一段的時間里其曾因裝備及資金不足而倍受低估。
閱兵式中展出的裝備將成為美國及其他國家對中國軍力進行再評估的重要借鑒——從本世紀初開始,強大的解放軍逐漸引起各個國家的注意。分析人員表示,除在上周預演中亮相的數百輛坦克,裝甲人員輸送車及自行火炮外,大量展出的導彈也體現出了中國最先進、有效的武器。
正如澳大利亞前駐華武官,《簡氏防務周刊》分析員拉塞爾·史密斯所言,中國的反艦巡航導彈及彈道導彈能夠攻擊美國海軍航母戰斗群及位于太平洋的軍事基地。而且,解放軍新式裝備還賦予其遠距離作戰能力,而這是之前所從未擁有的。現在,中國的預警機能夠收集并向軍隊傳送信息,轟炸機及加油機則能夠在空軍戰機執行遠程任務時,為它們提供空中補給。
中國閱兵裝備展示強大反擊作戰能力
美國《防務新聞》2009年9月8日
在9月6日進行的為迎接60周年國慶進行的演練現場,中國軍方多款新型武器裝備首度亮相。加拿大《漢和防務》總編輯平可夫認為,解放軍新型彈道導彈首度亮相顯示了其對自身強大反擊作戰能力的自信。美國前中央情報局官員、現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分析員畢勝戈認為。盡管最新型洲際彈道導彈并未出現在演練現場,但仍有可能在10月1日現身,否則將顯示該導彈正處于測試階段。
在1999年的國慶大閱兵中。中國僅展示了3枚道路機動式洲際彈道導彈,今年將達到8枚。分析人士認為這次的導彈可能是改進型,它也將是中國第一種道路機動式核洲際導彈,其射程能夠達到華盛頓。平可夫認為。“解放軍新型彈道導彈首度亮相是一個信號,中國正在向華盛頓表明其具有反擊能力”。
華盛頓國際評估和戰略中心副主席理查德·費舍爾稱,中國人民解放軍正在朝具備多目標重返大氣層載具核導彈能力的方向發展。遠程對地攻擊巡航導彈也在演練中首次亮相。采用三聯裝發射管的巡航導彈與俄羅斯“彩虹”巡航導彈類似,導彈射程可將沖繩列入打擊范圍。畢勝戈說,“中國這次揭開這種巡航導彈的神秘面紗是有其重要寓意的,此舉公開展示了中國對地攻擊巡航導彈的能力。多年以來。西方—直在討論中國初期的對地攻擊巡航導彈能力,但就現在看來,中國人民解放軍已實現了該目標。顯然,該導彈將加強中國的導彈防御能力,加大了美國及其盟國攻擊的難度。”
從演練現場的照片來看,中國擁有了數款改進型短程導彈,其中包括配置新彈頭穩定尾翼的導彈,加裝改進彈頭(穿甲彈芯)的導彈、配置新發動機的中程導彈。“中程導彈是未來反艦彈道導彈項目的基礎,有助于中國發展反介入能力,以在可能發生的臺海沖突中遏制美國海軍戰艦對臺灣進行援助。”畢勝戈說。
另有一張照片雖然不清楚,但仍可辨認出照片上的就是新型反艦導彈。該導彈以俄羅斯Kh-31反輻射導彈為基礎,是具備反輻射和反艦雙重能力的變型彈。此外,演練中還有兩架無人機亮相。費舍爾說,“其中一架無人機,該機身上方有一個很奇怪的圓碟狀物,有可能是衛星通信鏈路或某種雷達。”第二張無人機照片很模糊,有可能是當前普遍應用的老式無人靶機。
此外,閱兵演習還展示了多款新式裝甲車和步兵車,均配備新型數碼迷彩。9B/99型系列新式坦克在1999年閱兵式上首次亮相,而99G型主戰坦克是這款坦克當前最先進的變型車:改進內容包括為槍塔加裝可拆分,可升級的裝甲,使用爆炸反應裝甲以及改進發動機以及瞄準系統。此外,還有新式解放軍海軍陸戰隊迷彩步兵戰車也是是第一次公開亮相。
中國軍事現代化進程不斷加快靠的是軟實力
英國廣播公司(BBc)
2009年7月31日
距離十月一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六十周年還有兩個月的八月一日,是為締造這個新國家起決定性作用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建軍節。而兩個月后,國慶活動的一項主要內容就是又一次大規模閱兵。
但通過這些閱兵,外界所能看到的主要是中國軍事實力的“硬件”,在這些高技術,信息化武器背后,中國軍隊近年來一個值得注意的變化恰恰是“軟件”,也就是軍隊科研隊伍的擴大和官兵素質的提高。
據今年初公布的統計,目前中國軍隊干部大學本科以上學歷的達到72.4%,研究生學歷的達到12.3%。這些數字明顯高于中國一般非軍事行業干部的教育水平。這一結果,在很大程度上能夠追溯到可以被稱為中國解放軍“人才年”的2003年。
當年解放軍推出了第一個人才建設宏觀發展規劃,著眼于軍隊和未來戰爭信息化的需要,對解放軍在二十一世紀頭一,二十年人才建設的數量規模,知識結構等都提出了具體的目標要求和措施。同年,解放軍四總部還專門出臺規定,解決戰斗部隊裝備技術保障干部的培養問題。包括提出當本身也在發展和擴大的軍隊院校無法滿足需要時,直接從地方院校招收干部。或者“合作培養”。
同中國的軍事采購與軍費開支相比,解放軍的人才戰略似乎沒有引起西方媒體和軍事評論人士太多的關注。但中國軍隊的整體培訓教育不僅和武器裝備的提升相輔相成。甚至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中國軍費的增長,因為人才戰略直接導致了過去幾年軍隊干部工資的上調和總額的增長。
通往繁榮之路
美國《時代》周刊2009年9月19日
當中華人民共和國迎來建國60周年之際。看上去它有許多值得慶賀的地方。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最勤勞的國家,是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和貿易大國,已成為科學技術的全球創新者,并且正在打造世界一流的大學體系。中國在外交上享有尊重,擁有一支日益現代化的軍隊。它與鄰國及所有大國和睦相處。中國的發展模式吸引了發展中國家的注意。
中國領導人所面臨的問題從來都不是是否要現代化——而是如何現代化。在毛澤東時代,中國進行了種種經濟試驗。對增長起到了些許促進作用。直至1978年主張改革的鄧小平與陳云上臺后,中國的經濟道路才開始轉向。30年后的今天,世界見證了這種轉向所造就的非凡成果。中國不久前超過德國成為世界頭號出口國。到2010年。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將超過日本,到2020年可能超過美國。
60年過去了,中國已經完全擁抱了全球化。并且以基本積極的方式躍上世界舞臺。在一些中國毫不熟悉的地方(比如拉美和中東),它如今都擁有利益和影響力,并且享有日益上升的國際聲望。北京與美國,俄羅斯和歐盟等世界強權保持了良好關系。中國已經改變了其亞洲的地區外交,在非洲發揮作用,及遠比以前更為深入地參與國際組織和一系列全球治理問題。中國曾經回避多邊機制,認為它是西方的某種陰謀。雖然如今北京仍有選擇地參與全球多邊機構,但廣泛的趨勢是積極的,它正走在對國際社會加大貢獻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