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中國時報》報道稱,臺軍后勤能量被“八八”水災給打出了原形。報道稱,臺軍究竟有多少真本事,軍事演習或裝備展示,都是虛的,“八八”水災才是真的“實戰測試”,效果如何想瞞都瞞不了。
近年來,臺軍很少有機會執行大規模實兵實戰任務,如上一次海上實戰,還是50年前的金門“8·23”炮戰。8月8日,臺風“莫拉克”襲擊臺灣,引發的“八八”水災不但造成數百人傷亡,其中高雄縣甲仙鄉小林村殘遭泥石流“滅村”,300多人被活埋,也導致臺灣中南部斷橋超過100座,損失慘重。這次水災是南臺灣半個世紀以來最嚴重的一次。此次救災行動既是臺軍的試金石,也是練兵場。島內媒體分析認為,臺軍在此次救災中發揮了較大作用,但也暴露了反應遲緩、后勤不足、設備老舊以及士兵抗壓能力差等問題。為了救災,臺軍不僅陸海空三軍悉數出動,而且還專門請美軍來臺協助。
全臺直升機奔赴一線
與美軍赴臺“馳援”的4架直升機相比,島內民用及軍用直升機幾乎是傾巢出動。除了目前裝備最多、役齡近40年且裝載能力低下、“只能將就用”的UH-1H運兵直升機,性能較好的CH-47D、S-70C等機型也全部出動。
臺灣《聯合報》8月20日報道稱,在這次救災中摔了1架直升機的空勤總隊,為了搶救難時間,不畏風雨升空執勤,5-10分鐘就降落一班。馬英九日前打電話給駐守在霧臺山區的神父杜勇明說,為了救難,直升機就像出租車一樣,已經運送數千災民下山。空勤總隊直升機從8月10日放晴后加入救災,僅在屏東縣出勤就超過百次,曾有1天飛40架次紀錄。

8月11日下午3時33分,空勤總隊一架編號NA-502的救災直升機在飛往屏東霧臺鄉伊拉部落載運災民時,不幸墜落山谷。機上共有正駕駛張順發(42歲)、副駕駛王宗立(47歲)和機工長黃鎂智(43歲)3人。空勤總隊表示,這是總隊2005年11月9日成立以來首次發生直升機墜毀事故,失事的直升機有33年機齡,美國仍在使用,每飛行150個小時會作例行檢查,6月15日才作完例行檢查,不可能發生機體老舊迫降,失事原因仍要待飛機事故鑒定。從8月8-11日,共有7架UH-1H投入災區救援,相關部門已要求同型機20架全部停飛,待事故原因確定后復飛。8月23日,馬英九及“行政院長”劉兆玄前往高雄市立殯儀館,出席飛行員王宗立追思公祭,并頒發褒揚令、一等楷模勛章和一等專業獎章。
島內《青年日報》8月24日報道,陸軍航空特戰指揮部宣稱,自8月10日執行飛航救援任務截至23日晚間止,總計出動各式航空器2704架次,運資運補也達16940件,總重量高達171149公斤,協助撤離災民6176人次,搜救部隊投入總量則達5000余人次。陸軍航空特戰指揮部這次出動了U型、T型和C型三種機型。其中,UH-1H運兵直升機是美軍在越戰時期的主力通用直升機,美軍昵稱“休伊”。臺軍的UH-1H是臺灣漢翔公司前身“航空工業發展中心”和美國貝爾公司自1969年起合作生產,前后共生產120多架,臺陸軍之前已陸續淘汰數十架,還先后兩次贈送共8架給巴拉圭做軍事外交。前幾年也因為配合島內空中救災體系的編成,曾移撥20架UH-1H給消防署,目前僅余30余架。陸軍的運兵任務已逐漸由CH-47D中型直升機負責。UH-1H直升機目前配備在臺陸軍601、602兩個航空旅,經常往返于桃園龍潭和臺南歸仁基地訓練。
UH-1H直升機在臺軍30多年的服役時間里發生過多次重大事故。1974年12月27日,臺陸軍總司令于豪章和1軍團司令茍云森、政戰主任張文澤等人搭乘的UH-1H發生墜機意外,造成20多人傷亡。于豪章雖僥幸生還,但落下了半身癱瘓,而茍云森和張文澤則不幸罹難。1986年,2架UH-1H在演習時相撞失事,造成22人罹難。2007年4月3日,航空特戰指揮部一架編號UH335的UH-1H撞上高雄旗山警訊廣播發射臺,機上包括上校旅長在內的8人全部罹難。在本次“八八”水災救援中也有空勤總隊!架同型號飛機墜毀,造成3人死亡。
參加救災的臺空軍救護隊宣稱,截至8月23日晚間止,空軍救護隊總共出動S-70C救護直升機265批次、1036架次,投遞物資203594公斤、油料7115公斤,并救援后送3482位民眾。其中,僅8月20日就出動S-70C救護直升機58架次、23批次,分別前往阿里山、竹崎、梅山、番路、信義、那瑪夏等地空投5750公斤救援物資,以及300公斤油料,并救出33位民眾。
1996年8月“賀伯”臺風災后因任務需求,臺空軍救護隊海鷗救護中隊接收S-70C直升機,前后共采購18架S-70C,由于松山基地指揮部專機中隊編制沒有直升機,因此第1批14架S-70C74架改為行政專機。1999年元旦開始服役的第2批4架S-70C6型全天候搜救機也有2架被改裝成高官行政用機,總共18架當中剩下12架執行救難任務。不過,第二批被改裝的2架后來又奉命恢復原先救難設備。第二批型號為S-70C還配有夜視系統,全自動原地滯空能力,氣象雷達,前視紅外偵搜儀,5萬瓦探照燈等特種裝備,具有全天候救難功能。
臺空軍救護隊成立迄今被認為圓滿完成了歷次任務,尤其是1999年“九二一”震災、2001年桃芝臺風風災、2002年“元勝”2號漁工船失火等救援工作,救護隊全員參與,深獲好評。在這次水災中,8-70C直升機連續出勤半個月,已超過“九二一”地震出勤10天的紀錄。馬英九明21日中午從嘉義轉往災區時,搭乘的也是該型機。
最精銳兩棲戰車首次實戰
臺灣“中央社”8月15日報道稱,“莫拉克”臺風過后,臺東道路與橋粱多處損毀,造成太麻里鄉以南鄉鎮居民2萬多人受困7天,臺海軍當天派艦艇從知本海灘裝載物資與機械,運到大武海灘,協助居民重建家園。15日,海軍艦艇首次出動援助“奠拉克”臺風救災工作,由于南回公路臺東太麻里鄉段道路崩塌,造成大武、金侖地區對外聯絡中斷、物資短缺,海軍艦隊指揮部“合潮”艇LCU-406、“合功”艇LCU-498,在救難艦“大屯”號、“大漢”號兩艦的伴護下,清晨馳抵臺東知本外海,7時40分陸續搶灘登陸。當天共出動陸軍、憲兵與后勤單位約400名,以人龍接力方式,將100噸民生物資運到“合潮”艇與“合功”艇,中午左右將船上所有物資與機械運到大武海灘,隨后分送大武鄉與達仁鄉,協助當地居民災后重建。

執行任務的“合潮”艇與“合功”艇,為“合”字號1610級登陸艇,該艇可謂是“老爺”級登陸艇。“合”字號艇為美國二次大戰建造的坦克登陸艇(LCT),后改稱通用登陸艇(LCU)。從二戰后的1946年起,國民黨海軍陸續接收了33艘。LCU共有三種規格,一為美制501型,其次為日本制造的1466型,還有一種是島內獲授權自制的1610型。1610型LCU艇滿載排水339噸,載貨180噸或士兵400名。為了維持這些老舊艦艇的性能,2009年5月,“立法院外交及國防委員”秘密會議同意解凍9000萬新臺幣元預算,對1610級登陸艇進行升級。
水災發生后,臺軍從8月10日中午開始,還陸續出動橡皮艇和各式車輛執行救災任務,連海軍陸戰隊剛成軍服役不久的AAV-7兩棲登陸車也首度參與救災。10日上午8點20分,屏東縣林邊鄉公所向陸軍8軍團申請派遣V-150輪式裝甲車救援,陸軍298旅派出救援兵力,在上午9A半抵達災區,但因為水勢湍急。一時難以進入,經協調后改派橡皮艇,在中午抵達林邊鄉災區。下午2點鐘,后續的17艘橡皮艇和4輛陸戰隊AAV-7兩棲登陸車也陸續抵達災區,這也是AAV-7兩棲登陸車正式成軍服役以來首度執行“實戰”任務。
與此同時,臺陸海空三軍人員特別是所謂的特戰部隊,陸軍航特部特勤隊、海軍陸戰隊等部隊幾乎壘部參加救災。臺“國防部”聲稱,臺軍在接獲地方政府提出救災需求時,就已經投入救災兵力,并沒有延誤的情形,“國防部”還要求派駐各地方政府的聯絡官與地方密切聯系,有救災需求就提出申請,以爭取救災時效,情況緊急時,臺軍部隊將不待命令主動投入救災,確保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行動遲緩,快反能力露底
盡管臺軍一再號稱已全力以赴授入救災行動,但其表現仍被島內媒體廣泛質疑。《中國時報》8月21日就發表題為《臺軍動作慢,不為也,非不能也》的文章稱,臺軍在這次“莫拉克”臺風后冒險犯難的救災辛勞,全民有日共睹,應給予肯定。但民調卻顯示,“國防部長”陳肇敏是僅次于“行政院長”被認為應下臺的官員,為何如此?或許可套句災后12天馬英九到小林村聽災民哭訴的一句話,因為“你來的太晚了”。
根據臺“國防部”公布的救災兵力統計表顯示,臺軍在8月13日的災后第6天,動員兵力才達最高峰,共出動55000余人次、800余架直升機投入救災。而在此之前5天,扣除第一天只有740人、1架直升機不說,其它后續幾天也只有幾千到萬人的兵力,直升機在前幾天更是由少數空勤隊和空軍救護機獨撐,到了第5天后,陸航直升機才全數出動。特別是在第6天壘力動員后,大兵力整個投入到災區,災民才有所安心。這些數據事后證明,臺軍動員救災能力,“非不能也、是不為也”。
民眾很清楚,官是官,兵是兵,沒有命令。軍隊如何出動?外界要追究的,是臺軍為何動員這么慢?為何指揮系統會失靈?而這關鍵的災后5天,錯失了多少救援良機?但問及“國防部”為何不全力動員,軍方先是推給天候,接著推給戰備,災后第5天,外界開始質疑馬英九似乎忘了“統帥”權,“國防部”也忘了營區中還有很多兵力'也還有很多直升機。巧的是,在批評聲中,軍方終于在第5天后增派兵力,并下令所有直升機出動,也才有臺灣史上最大的空中撤離行動。然而,當局和軍方高屢卻—再把風災6天后臺軍救災的成果和辛勢,—方面拿來爭功,—方面用來諉過。
救災期間,“行政院”和“立法院”會商救災事宜,“立委”批評臺軍參力口救災人為明顯不足,紛紛要求軍方加派人力。但陳肇敏面對“立委”諸多問題與要求,既說不清、又答不明,連派了多少兵力救災,都要等幕僚遞數據才說得清楚,因而被“立委”痛斥“到現在還在狀況外”。陳肇敏則一再重申,派兵要依—定程序申請。所以比較慢,且各軍團都有其責任區,若要調動其它軍團兵力,也要有所考慮。“立委”大罵“等申請到,人都死光了!”并舉當年“八掌溪事件”(2000年7月22日,在八掌溪上工作的4名工人因救援不及時被洪水吞沒,事件過程因被媒體直播式報道在島內引起一連竄輿論與政治效應,行政院長唐飛一度請辭,多名政府官員遭受彈劾處分)強調當時就是軍方和“內政部”以海拔高度分界推托,才會導致4人死亡。
被朝野“立委”轟得滿頭包的陳肇敏,到了8月12日視察臺軍搭橋進度時,官兵們停下手頭工作,在烈日下等他訓話、合照,耽誤40分鐘后才繼續救災,再次引發媒體和民眾的強烈不滿。被逼無奈的陳肇敏,只好于8月19日向“行政院長”劉兆玄提出了請辭。
對于地方政府一開始就質疑軍方救援太慢,臺“國防部”指揮救災的軍方高層坦承,有關臺軍出動救災的相關規定和程序確實太繁雜,特別是動員裝甲車這類重裝備。根據救災規定,地方政府必須要先成立地區動員匯報,然后向地區后備指揮部提報救災要求,再呈報陸軍軍團指揮部,如果要動員裝甲車救災,還必須呈報“國防部”核準。同時,對于外界認為臺軍這次救災速度不如“九二一”震災,臺軍也辯解稱,臺軍兵力已從2000年的40萬減至目前的27萬多,而“九二一”地震發生時臺軍分布在壘臺各地,現在部隊都集中在大營區,但在任務不變、人力大減情形下,臺軍仍全力配合救災。
前線告急,先進裝備仍大修
過去臺軍軍事演習或裝備展,總是搬出各式飛機、軍艦,坦克做樣子,但臺軍實力到底如何,這次水災才是真刀真槍見功夫。臺灣《中國時報》8月14日報道稱,臺軍后勤能量被“八八”水災給打出了原形。報道稱,臺軍究竟有多少真本事,軍事演習或裝備展示,都是虛的,甚至可以玩假,遇到“八八”水災這種大災難,才是真的
“實戰測試”,效果如何,想瞞都瞞不了。
這次“八八”水災,號稱“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的工兵部隊,幾乎看不到搭橋開路的身影,已可窺出臺軍后勤能力如何。臺軍有3個工兵群,分屬陸軍3個軍團,此外,每個聯兵旅都配置1個工兵連。“九二一”大地震時,除了通信單位,工兵群是第二個接到命令趕往災區的部隊。這次“八八”水災工兵部隊卻—直沒有大量投入災區。
以工兵部隊向德國采購的兩套先進浮門橋為例,花這么大筆預算,真要用時卻完全派不上用場。浮門橋一套有11輛車,兩套就有22輛,工兵部隊還派人員赴歐洲受訓,這種便橋非常機動,而且要架多長就動用多少輛車,只要不超過100米都可以達成任務。然而,這種極適合于“八八”水災災區運用的裝備,由于許多車輛正在大修,導致竟然沒有參加救災。
更讓人可笑的是,浮門橋成軍后,還曾在淡水河與石門水庫做過展示。臺軍花這么多錢,只為展示,真的要出戰備卻成了花拳繡腿。臺軍還有多少裝備因為維修保養無法落實,成為“紙上戰力”?浮門橋恐怕只是冰山一角。然而,就在這種情況下,臺軍還征租民用車輛投入救災。《中國時報》8月13日報道稱,后備司令部在災后發布征租車輛通報,要求凡接獲動員征租用車輛、機具的業主,即刻依征租令就近在指定災區地點報到協助救災。這次共向民間征租大卡車200輛,以人車并征的方式進行。
神經被壓垮的特種兵
除了動員不利,裝備不堪使用外。臺軍部分官兵在此次救災行動中也表現出心理承受能力差,難以在高壓環境下完成任務等問題,而暴露出此類問題的甚至就包括被號稱最精銳,可在最嚴酷條件下作戰的臺軍特種兵。島內《聯合報》8月18日報道,海軍陸戰隊中被稱為“黑衣部隊”的特勤部隊9名官兵,明10日即進駐那瑪夏鄉受創最嚴重的民族村搜尋罹難者。由于道路中斷、挖土機無法挺進,所有開挖全賴徒手完成。那瑪夏民族村被泥石流埋到一樓高,當時逃不出的鄉民多數在一樓,徒手搜尋開挖作業難度倍增。因為無法判定遺體的位置,黑衣部隊憑自己的嗅覺來定位挖掘。他們拿著鏟子、臉盆,一鏟一鏟地接力開挖,先后找到3具遺體。
事后,《蘋果日報》報道稱,負責找尋、挖掘罹難者遺體的臺軍官兵承受著難以言喻的心理負擔。有些人因為聞尸臭,見殘破尸塊,現在只要一看到豬肉,就開始不舒服,還有人出現頭暈、惡心或睡眠障礙等癥狀。對于這些才20歲出頭的官兵而言,這次救災幾乎都是人生第一次經歷如此真實慘況,迄今已有61例心理障礙出現。其中有名19歲女兵協助搬運死豬后,一看到豬肉就吐。因此,軍方不得不安排心理輔導課程,避免留下后遺癥。但接受治療者有人想起才挖到只有半個身體的尸骸,想到自己家也是災區,仍表現出情緒失控癥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