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克林頓到布什再到現在的奧巴馬,三屆美國政府部認為任朝鮮問題上唯一真正的目標就是將朝鮮從核武器的懸崖邊上拉回來。
8月5日清晨,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帶著被朝鮮扣押的兩名美國記者李麗娜和凌志美離開了朝鮮。世界驚訝于這次朝鮮方面如此爽快地與美國達成協議,也同樣驚訝于克林頓的辦事效率如此之高。不過更令人驚訝的內幕在幾天之后曝光——事實上是朝鮮方面直接點名要求克林頓訪問朝鮮的。朝鮮方面直截了當地告訴兩名被囚禁的美國記者,如果克林頓真的能來,那么她們將被“特赦”。
在平壤方面迅速釋放兩位美國記者之后,朝鮮半島的緊張狀況突然出現了緩和契機。
棘手問題被解決
據美國《時代周刊》報道,就在8月4日克林頓結束與金正日的會餐之后,朝鮮平壤官方新聞媒體即發稿稱,在兩人會面期間,克林頓向朝鮮領導人傳達了奧巴馬總統的口信。不過,白宮方面立刻就此發表聲明說:“絕無此事”。即便如此,正如比爾·克林頓當政時期出任美國駐聯合國大使的比爾·理查森所言,兩名記者的獲釋解決了華盛頓和平壤之間一個明顯的棘手問題,過去六個月中,美朝關系已經惡化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明4日晚,克林頓與金日成進行了長達三個半小時的會晤。就算按照白宮的說法,克林頓并未向金正日傳遞奧巴馬的口信,兩個人肯定也不是因為玩克林頓最喜歡的紙牌游戲花了3個小時。事實上,早在克林頓就此次朝鮮之行做匯報之前,外界已經了解到了克林頓此行的一些內容,一些實質問題的某些細節無法掩蓋。
首先,從會晤照片坷以很明顯地看到金正日面帶笑容,這表明金正日的身體健康并不存在大問題。如果情況確如美國所料,那么金正日可能再次試圖引導朝鮮擺脫當前的困境。其次,盡管日前朝鮮外務省曾抨擊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克林頓,但朝鮮并沒有徹底關閉再次與美國展開對話的大門。對此,韓國外交通商部所屬國家安全及外交研究所研究員尹德民表示:“我們必須密切關注朝鮮對克林頓所發出的信號,因為打破僵局的關鍵可能就在于此。”
從外界看來,這次訪問似乎被定義為“一場私人性質的人道主義任務”。平壤決定在克林頓與金正日之間安排一場會談,讓世界感到驚訝,因為這位朝鮮領導人一直以來都在西方媒體面前保持著極高的神秘感,而且很少與西方領導人會面。雖然沒有報道多少有關金正日與克林頓會談的具體細節,但平壤官方媒體朝鮮中央通訊社稱贊金正日與克林頓之間的會談是“率直的并且深層次的”。尤其需要注意的是,這場突如其來而又十分成功的訪問發生在朝鮮無核化進程幾乎快要崩潰的時刻。這似乎是朝鮮方面釋放出的微妙信號,平壤已經同意再做一次努力,看看是否能夠重新啟動無核化進程。
為什么是克林頓?
當美國前總統成功完成突如其來的“朝鮮任務”之后,其幕后的真實故事首先要追溯到上世紀90年代。
據美國《新聞周刊》報道,將歷史的時鐘撥回到10年前,時任美國總統的克林頓當時正在著手與朝鮮領導人金正日展開公開外交會晤,而這恰恰是克林頓在白宮最后幾個月的時光里一直努力的目標。那時,美國和朝鮮已經令人欣喜地接近于達成協議,終止朝鮮所有的導彈出口,并且要求平壤停止導彈的發展、試射和部署。作為回報,朝鮮將會獲得全面的外交承認、來自于華盛頓和東京的數十億美元援助,以及美朝關系最為重要的標志性事件——美國總統將訪問平壤。而透露這些絕密內容的人是溫迪·謝爾曼,她當時為國務卿奧爾布賴特的高級助理。
《新聞周刊》的文章稱,謝爾曼和其他朝鮮問題專家表示,金正日當時顯然非常渴望克林頓能訪問朝鮮,這樣就會使朝鮮政府在國際舞臺上獲得更廣泛的認同,并且還會獲得朝鮮領導人長期以來一直努力追求的“安全保證”。在2000年10月華盛頓舉行的一場秘密會議中,克林頓與僅次于金正日的朝鮮g-A物趙明錄進行了一次對話,趙明錄向克林頓轉達了金正日對克林頓的私人邀請,希望克林頓能夠訪問平壤。
一個星期之后,奧爾布賴特女士對朝鮮進行的歷史性訪問,就是為了力圖讓美朝之間達成一份協議而做出的努力,這份協議也是美國總統訪問朝鮮的前提和基礎。在訪問朝鮮時,奧爾布賴特與金正日一起出現在一個對公眾開放的體育館中,體育館內大量朝鮮民眾高舉著五顏六色的標語板,內容都是有關1998年完成第一次試射的“大浦洞”-1型導彈。據當時跟隨奧爾布賴特出訪朝鮮的謝爾曼透露,“熱情洋溢且滿懷希望”的金正日轉過頭來親切地對奧爾布賴特說:“這是‘大浦洞’導彈的第一次試射,不過這也將是最后一次。”
那一時刻標志著美國和朝鮮之間雙邊關系的高峰,這也是自1994年開始的一系列美朝對話所達到的巔峰。正是在1994年,克林頓總統基本上傾向于與平壤達成一個框架性協議,在此基礎上,華盛頓獲得了來自平壤的一份承諾——停止钚燃料再生。作為交換,美國將向朝鮮方面提供經濟援助和民用核設施。顯然,“合作”開始于前任美國總統吉米·卡特對朝鮮的訪問,當時白宮也同樣把卡特的朝鮮之行描述為“一次私人訪問”。
然而,克林頓與金正日的對話卻在“勞動”導彈問題上出現分歧并最終破裂。“勞動”導彈在外形尺寸上比“大浦洞”導彈小一些,主要用來威脅韓國和日本,平壤方面要求“勞動”導彈應該在導彈禁運名單中刪除,而且此時克林頓的精力又被其他重大問題所占據,如對中東和平進程做出最后的努力(仍以失敗告終)。克林頓訪問平壤因此未能如期進行,幾個月之后,金正日就發現新的美國總統——小布什對于美朝關系有著一些非常不同的想法。小布什公開把朝鮮列為“邪惡軸心國”中的一員,突然斷絕了與朝鮮的所有外交聯系,并且公開宣布他并不打算通過與金正日舉行對話而承認朝鮮政府的合法化。自那時起,華盛頓與平壤之間的關系大部分時間里都處于日益糟糕的狀態,并且局限于嚴酷的“冷對抗”模式。
破譯平壤的信號
對于平壤最近發出的“和平信號”,背后確實存在著一些“良性誘導因素”。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拉賈勒南國際學院利恩·科林博士撰文稱:首先,也是最基本的,奧巴馬政府至今—直未采取此前布什政府的對朝強硬路線。金正日似乎受到了奧巴馬這種姿態的鼓舞,并可能已經認識到切斷與當前美國政府之間所有可能的外交途徑,只能是有勇無謀的表現。
第二,朝鮮一直在與美國進行著激烈斗爭,希望美國能把朝鮮從“恐怖主義資助者”黑名單中抹掉——而這標志性的一步,可能會有助于平壤未來順利接受來自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援助。最近奧巴馬政府也確實一直在猶豫是否應該將朝鮮重新列入這份黑名單。
第三,朝鮮方面不久前曾異乎堅決地公開宣布不再參加六方會談,因為平壤可能非常希望能夠與華盛頓直接進行雙邊對話。
利恩·科林博士認為,很明顯,制裁很難在朝鮮問題上起到任何作用,在遭遇西方孤立和本國經濟困難的情況下,朝鮮政府平穩運行了多年,這本身就是一種嚴酷的考驗,而這種考驗讓朝鮮政府的決心更加堅定。考慮到朝鮮的特殊情況,其高度的國家主義自豪感意味著,這個微妙的信號是用來展現其良好愿望,以便能實現富有建設性的政治結果。
平壤實際上在以往一直采用這種方法來表示其意圖——無論是可察覺的正面意圖還是負面目標。朝鮮最近做出的大多數公開決定——包括核試驗和導彈試射,都可以看作是希望獲得來自于六方會談有關各方的經濟援助。不過,其他一些更加正面的信號通常都很少公開宣揚。例如在2008年6月,朝鮮銷毀了位于寧邊核設施的冷卻塔——這是一個富有積極意義的象征,不過也只是有限地意味著平壤“愿意承諾推進無核化”而已。
早在2008年2月之前,朝鮮官方就曾允許紐約交響樂團在平壤舉行演出,這是美朝文化交流史上的第一次。即使平壤公開宣布退出六方會談,但最近朝鮮官員的表態預示著朝鮮愿意推動朝美雙邊對話。這次釋放被扣押的兩名美國女記者,也可以看作是朝鮮努力為重新恢復無核化進程做好準備的一個重大信號。克林頓擔當“無核化進程調停人”的角色,無論從官方還是其他角度來說,都是應該認真考慮的。
美朝關系觸底反彈?
利恩·科林博士認為,平壤可能很愿意把克林頓當成一位“朋友”。實際上,在朝鮮政治精英眼中,克林頓一直是一個非常受尊敬的美國政治家。就這次克林頓的朝鮮之旅觀察,在外交禮遇上就已經顯露無遺——通常這種規格的接待都是為國家元首準備的。
無論是白宮還是美國國務院,都沒有對克林頓出訪朝鮮帶回兩名女記者一事做出評論。不過克林頓的朝鮮之行對美國乃至全世界來說是一個富有歷史意義的時刻,對金正日來說也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這就是金正日期待并渴望了十年的那個“承認”。自奧巴馬入主白宮及自己的妻子希拉里成為美國第一外交官之后,比爾·克林頓就—直很少出現在新聞中。但他終于成功地在平壤創造了歷史。
不過現在的問題是,克林頓的訪朝之行是否能夠改善兩國惡化的關系?
《時代周刊》的文章認為,如果金正日在克林頓訪朝期間表達了“只愿意就朝鮮核問題與美國展開直接對話”的意愿,那么奧巴馬將作何反應?奧巴馬還會繼續堅持完全由布什政府所留下的外交路線嗎?在美國,那些僅著限于美國利益的外交家被稱為冷血的現實主義者,而白宮則正是由這些人引導。從克林頓到布什再到現在的奧巴馬,三屆美國政府都認為在朝鮮問題上唯一真正的目標就是將朝鮮從核武器的懸崖邊上拉回來。很顯然,現在金正日仍然掌握著朝鮮大權,如果他告訴克林頓自己希望直接與美國對話,那么,站在奧巴馬的角度上來看,美國只能作出一個合理的答復。
利恩·科林表示,盡管有報道稱,兩名女記者的釋放,是在朝鮮政府與國務院進行了低調的磋商之后達成的決定。報道甚至聲稱,克林頓僅僅是在朝鮮向世界展示了這些秘密會談所收獲的“果實”。但無論背后的真相到底是什么,現在似乎都已經不太重要。目前最為至關重要的可能是,克林頓作為美國重新推動朝鮮無核化進程的一位關鍵代表,未來將會發揮什么樣的重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