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25號,朝鮮進行了已被國際證實的第二次核爆炸試驗。事件發生后,有關國家進行了頻密的國際穿梭和磋商,聯合國安理會也終于通過了相關新決議案,加大了對朝鮮的制裁力度。同時,作為反措施,朝鮮宣布退出《停戰協定》,并宣布與美國處于“戰爭狀態”。這一連串令人眼花繚亂的事件演變構成了自“9.11”以來影響最為深遠、重大的國際事件,其難以預料的后續發展在近期將對地區形勢和核不擴散等全球議題產生立即、危險和絕對負面的后果,而從長期來看,很可能將對全球與亞太的未來安全格局產生革命性的影響,值得我們特別加以注意。
就近期來說,事件的最新發展使得東亞和半島戰爭的現實威脅達到了從未有過的臨界程度。一方面,隨著聯合國安理會新決議案的制裁措施生效,引發武力對抗或沖突的風險空前升高了,朝鮮已公開宣布將采取戰爭對策應對強行制裁措施;另一方面,當美國意識到一般措施無助于解決問題,同時美國面臨核擴散的決定性威脅,也不能排除美國會采取訴諸武力,以便在朝鮮核武武器化之前進行有限的外科手術式的打擊。然而,從歷來的戰爭史來看,軍事沖突有其不可控制的一面,一旦外交失敗,進入戰爭的領域,未來演變將朝怎樣的方向發展,這是誰都難以掌控的,惟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無論美國還是周邊有關國家,都將被迫以不情愿的方式卷入全新的關系范式。
這一事件對全球局勢最直接、也可以說最惡劣的影響是其對長期以來國際核不擴散體制與努力的打擊。國際社會在此一事件面前表現的無力和無奈,無疑將給各種擁有一定國家能力的地區中小國家一個最直接的“鼓勵和證明”——尤其考慮到薩達姆的反例——擁有核武是小國安全的最佳保證,而且是小國與大國進行戰略博弈的最佳工具。在亞太地區來說,由于歷史的遺留問題及現實的利益摩擦,本地區冷戰后已經出現了明顯的軍備競賽的苗頭,而無論對日韓這樣的受朝鮮核武直接瞄準的東亞國家,還是對其他面臨各種安全問題的中小國家而言,核武裝都可能成為一個誘惑巨大的方向。這一可怕的前景反過來又將徹底影響大國的行為模式,從而使地區和全球格局走向更加混沌的明天。
或許這一事件對國際社會最大的教訓是,回顧十余年來國際防核擴散和地區無核化的努力,人們不得不承認,在地區和國家安全得到機制化和可信的保障之前,核不擴散等攸關全球的重大國際議題很難取得實質性的成果。無論聯合國還是地區性的協調機制,如不首先充分尊重有關國家的合理安全關切,都無法達成可靠和根本性的成果。這種現象也凸顯了當代安全問題在國家大政思維中的首要地位——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里,國家安全,特別是軍事安全不僅從未退居次要的地位,反而提出了更新、更復雜的挑戰,處理不當將引發十分嚴重的戰略后果,甚至引發對整個發展進程最為破壞性的后果——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