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專家新近研究表明,信息網絡如今已成為軍事對抗重要的作戰樣式和“前沿陣地”,尤其信息網絡下體系與體系整體對抗已成為戰爭制勝的重要一環。
目前,美軍擁有信息網絡資源的強大優勢,其海軍率先提出“網絡中心戰”理論之后,在美國防部統一的信息系統安全規劃下便開始制定各軍種信息系統安全計劃,并著手建設9大網絡(其中5個在本土,4個在海外)。其他軍事強國目前同樣緊鑼密鼓地在加強“網絡中心戰”應用研究,英國已宣布將通過三個階段來發展網絡使用能力;北約在完成了網絡使用能力可行性研究基礎上,正加速推進北約軍事戰略轉型;法國在“網絡中心戰”理論支撐下開始研發“網絡中心戰”核心裝備;澳大利亞則公布了“網絡中心戰”新的路線圖。真正是大有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勢。
那么“網絡中心戰”功能作用究竟如何呢?各國頗有共識;
網絡輿論戰、心理戰“動人心魄”。外軍認為“網絡戰”可以充分利用人性弱點,對敵方意志、意識和認知系統等進行震懾打擊,戰爭初期這種方式會對戰場態勢起到極大的牽引作用,因此輿論戰、心理戰將成為一種重要作戰樣式。
網絡信息戰“神出鬼沒”。網絡信息戰將是網絡中心戰的“主角”,作戰雙方可以利用各種高技術手段對敵方網絡信息系統實施直接或間接打擊,控制信息流向,使敵整個系統癱瘓;也可以運用隱真示假、程序預置、芯片武器、注入病毒、黑客攻擊等手段,進行攻擊與反攻擊。
網絡電磁戰“兵不血刃”。由于目前計算機網絡設備大部分都是電磁設備,傳輸信號也以電磁信號為主,因此作戰雙方會把爭奪重點轉向電磁領域,通過贏得電磁頻譜的控制權來贏得戰爭主動權。
網絡“天戰”“居高臨下”。新型戰略C4ISR系統將更加依賴于外層空間的航天器,外層空間控制權將成為作戰雙方爭奪的重要制高點,所以未來信息化戰爭中,摧毀敵外層空間航天器奪取制信息權,成為決定戰爭勝負的重要戰略手段。
然而外軍研究同時認為,“網絡中心戰”是一把“雙刃劍”。雖然其充分體現了聯合作戰思想,極大地提高了整體作戰能力,但在提高作戰打擊有效性同時,自身也存在致命缺陷。如戰爭中任何一方都難以保證己方網絡系統不存在任何安全漏洞,所以貿然發動攻擊一方很可能會引火燒身,最終導致己方網絡體系遭到毀滅性打擊,而且其威力不亞于核生化武器襲擊。
因此,目前各國均考慮是否真的需要完全實現信息化、網絡化?是否需要對國家信息網絡設施加強“拷貝”?是否需要建立真正有效的“應急防備系統”?有關專家強調指出:“進攻,在信息網絡時代未必就是‘最好的防御’!”現在,各國都深知“網絡防御技術要比網絡進攻技術復雜得多,網絡防御仍始終處于滯后和被動狀態之中”。所以,要想“網行天下”,必須善用“雙刃劍”。
《解放軍報》作者張偉君
中國應用不對稱作戰對付海空威脅
海洋資源是國家經濟的血液,也是海洋軍事斗爭爭奪的焦點。海洋權益不可能“按需分配”,需要各國憑借有效的實力去爭取。正如海軍戰略學家馬漢所言:“沒有海軍,我們在緊要關頭所表達的國家意志也就僅僅成了一個泥足巨人所作的笨拙無用的姿態而已。”
經略海洋斗爭日趨尖銳化,使得海軍裝備和作戰活動的高技術化發展面臨新的歷史轉折。隨著新一代高技術武器裝備大量應用,海軍強國的作戰部隊編成向精干、高效方向轉化,規模趨于縮小,構成則更注重合成化。美海軍一個標準航母戰斗群原有10-12艘艦艇,現已減至7-9艘,并計劃進一步減為4-6艘。
伴隨著艦隊組成的改變,各國海洋戰略也在發生重大轉變,美國海軍的戰略構想和戰役指南從“大洋作戰”向“從前沿……由海向陸”(距海岸1000海里的瀕海作戰)轉變,現在要進一步向“力量與通道……來自海上”的轉型戰略加速轉變。
美海軍轉型的目標是建成一支網絡化、聯合集成的海基力量投射軍力;實現從“藍水大洋海軍”向能跨越海、陸、空、天、電磁五維作戰空間的“全能型海軍”轉變。美國海軍還提出要建立三大轉型能力:“海上打擊”、“海上盾牌”及“海上基地”。
為了加大海洋空間的開發力度,美日都提出建造人工島和建造超大型“浮島”的設想,美國出于海軍全球部署的戰略需要,將它稱為“移動式海外基地”,并要求美海軍相應地構筑利用“浮島”基地支持遠征艦隊保衛深海大洋經濟開發區的能力。
在此背景下,對中國海軍也必須以軍事變革的勇氣來提高未來海上反侵略局部戰爭的作戰能力。對于向岸性海上戰略驅動下敵人的信息化聯合作戰時,中國海軍必須重在海空迎戰。其中最為核心的是采取不對稱作戰,立足于防,強調進攻。
對于對手可能的海上網絡中心戰和遠程精確打擊,關鍵之處是要盡快建立中國自己的海、陸、空、天、電磁五維一體的高效能偵察信息和指控網絡。因此需要重點完善海上反電子偵察、KGPS、反網絡、反衛星的信息戰法。
對于對手可能由海軍航空兵遠程奔襲機群組成的空中打擊,必須加強空中、岸防和海軍一體化的防空體系建設,增強海上編隊的遠程攔截能力,將其攔截干海上,并由岸基和艦載火力交替掩護。
同時還需要逐步增強中國海軍聯合編隊打擊對手戰機起降、艦艇出港的能力,努力獲取摧毀對手機場、碼頭,破壞其維修、導航、加油等遠程精確打擊的手段,獲得實施現代海上游擊戰的全新能力。
不對稱作戰不能陷于被動的防御,還應包括打擊對手的海洋補給線。21世紀的中國經濟將融入全球經濟的運行之中,但一些關鍵海域、海峽的安全不穩定性,例如地區沖突的紛亂戰火,恐怖主義的海上襲擊等,這些都極大威脅著中國商船隊的正常航運,因此遠洋護航任務已迫在眉睫地擺在中國海軍面前。
但同時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斷補給、破運輸、擾交通等非對稱戰術同樣有效,特別對那種補給線很長又主要依靠海運和空運的遠程作戰的軍隊更是如此。
因為現代戰爭對后勤倚賴極大,通過切斷后勤補給線,可有效瓦解敵軍來自海上的聯合海空進攻。在未來保衛海上運輸線的斗爭中,正面見招拆招化解敵方攻勢,不如釜底抽薪,獲得“動一發而牽全身”式的破壞海上關節點系統作戰的效果。
《環球時報》海軍大校 劉江平
信息化時代 空天防御體系面臨新挑戰
電子對抗使戰爭在三維空間基礎上又增加了電磁頻譜空間,是戰爭雙方利用電子設備進行的電磁斗爭,通過激烈交鋒干擾、削弱、壓制、摧毀敵方的電磁輻射源,同時保證己方電子設備效能的充分發揮。電子對抗無形無聲,緊張激烈,一旦一方電子設備被干擾失效,其整體防空防天武器系統便會立即處于癱瘓狀態,同時會使敵方電子制導武器威力倍增。
而今信息化條件下的電子戰,電子環境更加復雜,電磁輻射源種類、數量、技術、頻段空前增多,指揮水平和智能對抗程度明顯提高,作戰反應時間越來越短,因而提高電子對抗水平成為空天防御體系重要一環。
百步穿楊、彈無虛發是兵家自古至今追求的一種境界。而今,暴力的使用受到極大限制,所以,信息化條件下的戰爭往往以最小物理傷害,實現在物質和精神上的最大征服,為滿足這種要求,精確制導武器應運而生。
精確打擊武器依靠信息優勢和超強的電子對抗能力為打擊精確化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它利用自身精度高、射程遠、殺傷威力大、反應靈敏等優勢,可以在任一時間和地點發動閃電攻擊。由于其火力運用的可控性,可使作戰效能空前提高,從而更加快速地達成戰爭目的。
如今的遠程空天打擊,已經可以實現目標控制精確化、火力控制精確化和打擊強度精確化的高效協同。精確化的目標控制可以實現對敵方重心和要害的打擊;精確化的火力控制可以實現各種精確遠程打擊彈藥的合理使用,達到巡航導彈、空地導彈、地地導彈、聯合直接攻擊彈藥、防區外打擊武器的最佳搭配,使作戰力量的運用實現高效協同,精確化的打擊強度控制可以根據戰爭目的和要求實現打擊的規模和程度精確可控。
所以,面對信息化條件下的高技術戰爭,如何應對挑戰,已成為全面提高空天防御體系實戰效能不容回避的綜合性課題。而唯有全力提高信息感知、電子對抗等整體能力,同時加速構建起完善的預警系統,實現遠程先敵監測、早期預警、中期目標跟蹤和終端的有效防御,才能夠筑牢空天防御之盾。
《解放軍報》作者王風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