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此次進行地下核試炸,既表明了朝鮮對所有大國的蔑視,更暴露了東亞地區缺乏新型安全機制的缺陷。面對平壤的核試炸和多次導彈試射,所有鄰國和大國都茫然無措,既要不出大國的威風,更拿不出大國的辦法。所謂“半島無核化”的目標,事實上已成為笑話。
朝核爭執起始于90年代初,美國率先察覺、過問和介入,后來其他主要國家也紛紛干預,直至后來專門建立六方會談的機制。但是,十多年的努力,只換來今日一敗涂地的結局。很多輿論早就在預測平壤政權即將崩潰,但沒有想到的是,國際社會合力遏制朝鮮的戰略卻先告失敗。
朝鮮看穿“紙老虎”
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這種結果?有關各方都在憤怒地譴責平壤,指責朝鮮無賴和邪惡。這些指責固然有理,但只是事實的一部分,而且也掩蓋不了大國自身的政策不當和舉措乏力。
在六方會談框架內,美國、俄羅斯、日本和韓國,個個聽起來都是不同凡響。僅看經濟和軍事實力,疊加起來足以壓扁半個地球。可是,面對一個孤立的政權,這些龐然大物竟然毫無辦法。原本是要聯手設套,請君入甕,逼其就范,結果卻是眾不敵寡,強不敵弱。
朝鮮擁有核武器,這個事實無疑是一個諷刺。不管外界是詛咒它、恨之入骨,還是嗤之以鼻,都不能改變朝鮮已經成為核武國家的事實。一個弱小、窮困、孤立的政權,竟然把幾個強國玩弄得六神無主,這是當代世界外交史上罕有的案例。
大國有什么必須反省之處?從過去十多年的情況看,最大的敗筆莫過于美國的政策反復不定,韓國缺乏外交主見,日本夾帶太多“私貨”,俄羅斯實行虎視眈眈的機會主義。
而所有這些現象的背后,都有短視和自私的算計。這就是為什么在具體事務的決策和操作中,各國都有“紙老虎”心態:首尾兩端、投鼠忌器、欺軟怕硬、色厲內荏。在它們“各抱地勢,鉤心斗角”之際,原本無核的朝鮮半島加速實現了核武化。
中國須凸顯自身的“關切”
朝鮮和中國不只是山水相連,而且歷史糾葛盤根錯節,在安全上更有唇齒相依的關系。在這些復雜因素的綜合作用之下,中國在朝核問題上一直努力保持穩鍵、謹慎,最大前提是確保朝鮮局勢的穩定,而實現朝鮮半島無核化的過程和方式,都要服從于這個前提。
這一戰略思維是正確的,因為假若朝鮮政局不穩,麻煩就會更多。因此,在過去幾年里,中國在各方之間耐心地進行外交斡旋,紓解了緊張氣氛,防止了局勢的惡化和失控。
但是,任何事情都有其反面。過多地強調穩定,過于擔心出亂子,其結果之一,就是導致自己束手束腳,謹小慎微,缺乏主導國際事務議程的魄力,對朝鮮半島及至東亞格局的戰略思考缺乏創造性和擴張性;結果之二,就是使平壤當局覺得有機可乘,甚至有恃無恐,繼而對中國予取予求,乃至進行各種形式的要挾。
當前的朝鮮局勢看上去是穩定的,但維持半島無核化的努力也是失敗的。朝鮮擁有了核武裝之后,其局勢或穩定或動蕩,對中國都極端不利。一個動蕩不定而沒有核武器的朝鮮,一個穩定而擁有核武器的朝鮮,究竟哪—種情形對中國構成更大、更長久的威脅?沒有錯,朝鮮之所以要發展核武器,公開目標是指向美國、日本和韓國,但在客觀上,它是中國周邊地區的新隱患。
因此,現在也許是中國跳脫慣性政策思維的時候了。一方面,在地緣上,朝鮮是中國和外部世界之間的緩沖地,確實有唇亡齒寒的關系,中國不可能棄之不顧,另一方面,朝鮮的核武器確實也是一大隱患,中國隨時都有可能遭受池魚之殃。也就是說,對平壤的戰略定位,除了“唇亡齒寒”之外,還要增加“池魚之殃”的內容。隔壁人家玩火,鄰居首當其沖。中國在朝核問題上更要強調自己的“關切”,不再把朝核問題只當作美朝之間的事情。
秉勢推動東亞格局組
從東亞安全格局來看,朝核問題的最新發展,對中國外交戰略固然是一大挑戰,但同時也是一個潛在的機遇。關鍵要看是否運用戰略遠見,能否啟動大格局思維,因勢利導、借力使力。
如上所述,平壤發展核武器的首要目的,是針對美日韓,旨在突破三國軍事同盟的長期鉗制。而在擁有了核武器之后,朝鮮的談判地位和談判籌碼便立即加重。
客觀地看,冷戰已經結束近20年,而美日韓卻保持、甚至在加強冷戰時期的同盟關系,早已落后于東亞地區的安全形勢。平壤將此作為核武裝自己的理由,并非完全無理。
中國的戰略目標,應該是在東亞地區建立新的安全機制,增加開放性,剔除排他性,創造一個和平、穩定和多贏的格局。而著手之處,就是與其他各國一起,說服或迫使平壤放棄核武器,并把重塑東亞安全格局提上日程。而關鍵的步驟,就是美日韓必須松動或放棄冷戰盟友關系,以便換取朝鮮凍結或放棄核武計劃。
要達到這個目標,中國必須敢于出頭,以亞洲大國的身份,發出倡議,斡旋各方,擔起更大責任。無論這個目標何時能夠達成,其過程本身就是中國樹立國際威信、塑造世界領袖形象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