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病患者消化不良主要表現(xiàn)為脅肋脹滿疼痛,胸悶太息,精神抑郁,性情急躁,納食減少,口淡乏味,脘悶腹脹,午后為甚,少氣懶言,四肢倦怠,面色萎黃,大便溏瀉或食谷不化,每因進(jìn)食生冷油膩及不易消化的食物而加重。舌質(zhì)淡有齒痕,苔白,脈沉弦。
一、中藥治療
中醫(yī)治療原則為:疏肝解郁,健脾和中。采用方藥為:逍遙散或柴芍六君子湯化裁。主要藥物組成為:柴胡10克,黃芪15克,茯苓20克,白芍15克,當(dāng)歸12克,栝樓30克,焦白術(shù)10克,雞內(nèi)金15克。如果患者合并大便溏瀉或食谷不化者,加炒苡仁30克,焦三仙30克;小腹下墜者,加川芎10克,升麻6克;中焦虛寒較甚,胃脘涼而惡食生冷油膩者,加高良姜9克,生山楂15~20克。
二、藥膳調(diào)理
1.大麥茶:大麥茶30克,水煎服。可消食化積。本方適用于米食積滯。
2.胡蘿卜茶:胡蘿卜50克,菜葉10克。胡蘿卜與茶葉煎水服。可理氣消食。
3.雞內(nèi)金湯:雞內(nèi)金100克,曬干研碎過篩,每次用3克,用米湯沖服,每天2次。可治消化不良、食積等癥。
4.佛手姜湯:佛手10克,姜6克,白糖適量。先將姜、佛手放入沙鍋中加水煎煮,去渣后加入白糖即可。代茶頻飲。可理氣寬胸,和胃止嘔。適用于肝胃不和所致的胸脘痞悶,嘔逆時作,納食不香等癥患者服用。
5.消宣散:谷芽、山楂、檳榔、枳殼各等份,將它們共研細(xì)末。每次服3~5克,每日3次。可理氣消食,健脾開胃。適用于食積氣滯,消化不良,脘腹脹滿,腹瀉便溏等癥患者服用。
6.三鮮消滯飲:鮮山楂20克,鮮蘿卜30克,鮮青橘皮6克,冰糖適量。將鮮山楂、鮮蘿卜、鮮青橘皮洗凈、切絲,放入鍋中加水適量,用旺火燒開后改用文火煨半小時,然后用干凈紗布過濾,棄渣取汁后,加入冰糖繼續(xù)煮沸即成。每次20~30毫升,每日3次,連飲3日為1個療程。可健脾行氣,開胃,助消化,散結(jié)消滯。適用于積滯傷脾型疳積癥患者服用。(北京市解放軍302醫(yī)院 劉士敬 郵編:10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