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是常見的癌癥之一,發病率居消化道腫瘤的首位,列全部惡性腫瘤的第三位。胃癌多見于男性,發病年齡以40~60歲最為常見,平均年齡約為50歲,僅5%的患者年齡是在30歲以下。我國男性胃癌患者遠較女性患者為多,其比例約為3~4∶1。
胃癌常見的致病因素
遺傳因素
胃癌有家族性聚集的傾向。研究發現,與胃癌患者有血緣關系的親屬,較有血緣關系的無胃癌親屬其胃癌發病率高4倍。
環境因素
胃癌的發病有明顯的地域性差異。我國胃癌發病的地理分布,以東部、西北部為最高,往東經甘肅河西走廊,陜北、寧夏、內蒙、遼寧,然后沿海邊南下到膠東半島及江浙一帶,形成我國胃癌的高發地帶。
飲食因素
飲食因素是胃癌發病中最主要的因素。長期食用熏烤、腌制食品的人群中胃癌的發病率高,這些食品中致癌物質含量較高,而新鮮蔬菜、水果、豆類食品的攝入對胃癌有防御作用,因這些食物含有維生素A、維生素C、維生素E等抗癌物質。
現代研究認為,胃癌、胃潰瘍、胃炎發生與胃幽門螺旋桿菌長期感染有關。不良的用餐方式,會導致該菌的傳播。
胃部疾患
胃癌的部分患者是由原有胃部病變惡化而致,易發生胃癌的胃病有以下幾種:胃息肉、慢性萎縮性胃炎、胃部分切除后殘留的胃、胃黏膜異型增生、難治性胃潰瘍和不完全腸上皮化生。
胃癌的臨床表現
早期胃癌多無明顯癥狀,即使有癥狀也缺乏特異性,這也是早期胃癌診斷率低的一個重要原因。胃癌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上腹不適
上腹部飽脹不適、隱痛是胃癌最常見的癥狀,有一種說不清的悶脹感,常無明顯誘因,多在安靜時出現,活動、注意力分散時消失,飲食調節效果欠佳。開始為間歇性隱痛,繼之逐漸加重且持久,疼痛無明顯規律,不易緩解或短時間緩解后又反復出現。
食欲改變
表現為食欲不振、反酸、噯氣、消化不良,通常找不出誘因,起初食欲差,繼而對自己喜愛的食物也無興趣,更換菜譜后效果仍不好。因與胃炎、潰瘍病癥狀類似而易被忽視。
全身狀況改變
不明原因的乏力、消瘦或進行性貧血。患者常感全身乏力,體重逐漸下降,2~3個月內可下降1.5~2.5公斤甚至更多,體重明顯下降是中晚期胃癌的常見癥狀。
原有胃病癥狀規律改變
如以前空腹胃痛或進食后胃痛的規律性明顯,近期這種規律性消失,或原來治療有效的藥物現在效果不佳。
如何早期發現胃癌
中晚期胃癌手術切除后患者的5年生存率僅為20%~40%,而早期胃癌,無論有無淋巴結轉移,手術治療后5年生存率可在80%~90%,其中腫瘤直徑小于1厘米的小胃癌及直徑小于0.5厘米的微小胃癌患者的10年生存率可達100%。故胃癌的早期及時準確檢出和手術治療,對于降低胃癌死亡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早期胃癌表現有上腹部隱痛、腹脹、食欲不振等癥狀,但這些癥狀均不是早期胃癌所特有的,故易被當做一般胃病而被忽視,所以應強調40歲以上的男性(嗜煙酒者應放寬到35歲)稍有上腹部不適,就應予以重視,進行相關檢查,以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目的。對于有慢性萎縮性胃炎、惡性貧血、胃息肉、經胃大部分手術切除后殘留胃及良性胃潰瘍等疾病者,更應警惕其演變為胃癌的可能性。現在普遍認為,胃鏡檢查是早期胃癌最好的篩選方法,與其他檢查比較,胃鏡檢查具有顯著優勢,它可以直接觀察病變形態,視野開闊,分辨力強,可以做活檢進行病理檢查,準確性高,但胃鏡檢查有一定的痛苦,不易為患者接受。目前,很多醫院開展無痛胃鏡檢查,痛苦很小,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進行選擇。現在認為胃癌的自然病程是一個較緩慢發展的過程,從早期階段發展到中晚期需要3~4年的時間,因此對高危人群每6~12個月隨訪復查胃鏡較為合適。
其他檢查,包括胃癌腫瘤標志物、CT、上消化道鋇劑造影等,對早期胃癌檢出率較低,只能作為胃癌診斷的輔助手段。
胃癌的治療
近年來對胃癌治療的研究較多,進展較快,以手術為主的綜合治療是目前胃癌治療的主要選擇。
●手術在胃癌的治療中占主導地位,根治性手術能達到治愈的目的,目前有些醫院開設進行腹腔鏡微創手術根治胃癌,手術創傷小,術后恢復快。
●胃癌的輔助化療用于根治性手術前或手術后,可以延長患者的生存期,但總體上講,胃癌的化療效果較差。
●胃癌的其他治療方法,有放療、熱療、免疫治療、靶向治療、中醫藥治療等,其中靶向治療發展較快。靶向治療就是針對胃癌發生或發展的中間環節進行阻斷,達到治療的目的,具有特異性強、不良反應小、療效好的特點。
胃癌的預后
胃癌的預后與胃癌的分期、部位、類型、生物學行為以及治療措施等有關,早期胃癌比中晚期胃癌預后明顯要好,進行規范治療后的早期胃癌5年生存率為82%~95%,中期胃癌為20%~50%,晚期胃癌僅為2%。所以,提高胃癌早期診斷率是改善胃癌預后的主要措施。(北京 鄧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