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一位朋友為了調理身體開了幾副中藥,在藥房熬制裝袋后每天服用。在服用前,她問我這藥是該在開水中溫熱喝,還是放在鍋里燒開趁熱喝。根據以往的經驗,我建議她將藥包放進開水中溫熱后再服。但這種做法是否恰當呢?我們許多人喝中藥的經驗是:“藥熬好了,趕快趁熱喝吧!”這是否有道理呢?
請教了中醫院大夫得到的答案是:并非都是如此。雖然許多中藥都要求溫服,但也有不少湯藥是要放涼了再喝的。
傳統的中醫理論對湯劑的服用非常講究,光服法就有十多種,其中談到藥水溫度的有三種:溫服、熱服和涼服。
發散風寒的中藥,應該“熱服”,并且可在服后吃熱稀飯、喝熱水,以助藥力。“溫服”,即藥湯煎煮后立即濾出,在常溫下晾至30~37℃時再喝;丸、散類的中成藥應該以溫開水送服,這也是溫服。解毒、清熱的藥,尤其是夏天解暑的中藥,則“冷服”效果更好。涼茶其實就是中藥中的一種,晾涼了喝,以收到清涼解暑效果。
“陽病熱服,陰病涼服”是服中藥的一句古語,由此可見,涼服與熱服,應根據情況具體分析,治療熱病的藥可涼服,而治療寒癥的藥宜熱服,需根據自己的情況掌握服藥的溫度。“陽病”患者多表現為熱癥,如周身發熱、口渴、大便干燥、小便短黃、舌質紅、舌苔黃、脈搏快等;“陰病”患者多表現為寒癥,如惡寒發熱、無汗、脘腹冷痛、肢冷神靡、舌淡、苔薄白等。
區分小竅門
在中藥方劑中,一般情況下,叫做“湯”(如“桂枝湯”等)的多數熱服,而叫做“飲”(如達原飲)的多數需要涼服。因為古語中湯和飲本身就是由溫度來區別的,但為謹慎起見,患者應先聽醫囑,以防出現偏差。
鏈接:喝中藥怎樣才能不苦
良藥苦口利于病,人人皆知。問題是,有的藥實在是苦不堪言,難以喝下。有時候,有的病又不得不連服多帖,有些人真的是皺著眉頭、含著眼淚吞服。中藥祛苦六法可以讓中藥比較容易入口。
1.掌握服藥時間。在一天24小時內,機體有兩個吸收藥物的“黃金時期”,一個在上午8~10時,一個在下午2~3時。苦味中藥可在飯后上述時間內服用。
2.掌握藥液溫度。中藥的服用講究“寒者熱之,熱者寒之”,但苦味中藥的服用可不拘此道。有關專家研究證實,舌頭對37℃以上的溫度更為敏感,因此,苦味較重的中藥湯液的服用溫度應當控制在15~37℃。
3.掌握含、咽部位。研究表明,人的苦味感受器主要集中在舌頭的前半部,以舌尖最為突出。因此,藥液入口后,最好迅速含貯于舌根部,自然咽下,也可用湯匙直接將藥液送至舌根順勢咽下。
4.掌握服藥速度。藥液在口中停留的時間越長,感覺味道越苦。因此,苦味中藥的服用力求干凈利落,快速喝下。
5.在服藥后喝適量溫開水,這樣既有利于胃腸道對藥液的吸收,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藥液的苦味。
6.添加調味品。在苦味藥液中加入蜂蜜、蔗糖等,可減輕苦味,但對黃連、膽草之類的苦味中藥,則應盡量少用或不用調味品。若有必要,可以配甘草、大棗之類調和服用。(湖南 凌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