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寒腿”變成了血管病
有些老年人每當嚴冬來臨,就會出現活動后腿部酸疼,甚至走路一瘸一拐,習慣稱老寒腿。其實這不叫“老寒腿”,它是每年隨著氣溫下降而發作或加重的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
醫學課堂:
人體的動脈好比一個輸油管道,血液每時每刻都在血管中流動,將能量源源不斷地輸送至各組織器官。如果通向下肢的管道內有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在動脈血管內壁上形成,就會導致管道通暢性受到影響,流向下肢的血液就會減少,狹窄到一定程度甚至完全堵塞時,供應下肢的血液不能滿足需要,就會出現下肢缺血癥狀,人的行走就會出現障礙。
“老寒腿”是怎么找上門的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的發生與生活方式密切相關,醫生開列給我們如下危險因素:
糖尿病人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發病比正常人增加3~5倍,而且合并糖尿病的患者病變往往比其他人嚴重得多;
吸煙也會造成動脈收縮,促使動脈狹窄,加速動脈硬化的形成,加重肢體缺血,所以吸煙也是主要危險因素之一;
長期的高血壓可引起血管損傷,容易形成斑塊,造成血管狹窄;
高血脂造成血液黏稠度增加,也容易發生血管狹窄,導致下肢動脈硬化性閉塞癥;
寒冷、潮濕的環境容易發病,所以北方人的發病率較高,天氣變冷,血管收縮,也會導致原有病變的加重,因此,下肢動脈硬化癥患者經常會在冬天出現癥狀惡化現象。
“老寒腿”危險三階段
階段1:發麻,抽筋
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早期常表現為下肢發涼、麻木,腿部肌肉痙攣,俗稱“抽筋”。由于這些早期癥狀并不典型,很容易與其他病混淆,所以常會被誤認為是老年人缺鈣或是腰椎病。
階段2:走時跛行
如果病變繼續發展,就會出現跛行癥狀,在行走數十米至數百米后,出現下肢部位疼痛,必須停下休息一段時間后,疼痛才能緩解,繼續活動后,疼痛反復出現。出現疼痛的距離越來越短,從開始能走幾百米,到最后只能走十幾米,甚至幾米。
階段3:“靜息痛”、夜間痛
出現“靜息痛”,就是即使在不運動的時候,仍然會出現下肢疼痛,尤其在夜間入睡時更嚴重。
“老寒腿”不是熬過冬天就沒事了
許多人認為,“老寒腿”挺常見,穿暖和點,或者開點止痛片,貼個膏藥,熬過冬天就沒事了。其實這種病還具有相當的危險性,如不及時去正規醫院診治,除了會嚴重影響生活質量,還有截肢甚至死亡的危險。
危險數據:
所有下肢動脈硬化閉塞癥患者5年的死亡率為10%~15%,出現“間歇性跛行”患者5年死亡率上升為30%,而出現“靜息痛”、潰瘍壞疽的情況后,5年死亡率高達70%,1年的截肢率達30%。
“老寒腿”早預防
1.戒煙;
2.低鹽、低脂肪、低糖的清淡飲食,多食新鮮蔬菜、水果等富含維生素的食物;
3.適當進行健身鍛煉,控制體重,等于經常讓血管做體操,可增強血管彈性,延緩衰老;
4.調整情緒,避免長期精神緊張壓抑;
5.注意保暖,但不可用熱水袋暖腳或用熱水泡腳,因為部分患者可能出現皮膚感覺減退,對熱不敏感而發生燙傷。(河南 謹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