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于!終于來到了法國的Boisbuchet農莊!
這個連Google Map 也顯示不到的古堡莊園,來自五湖四海、不同年齡的學員聚首一堂進行創意集訓。
一星期的工作坊,起樹屋裝家具吹玻璃的有趣課程,學費人民幣九千至二萬不等。貴?這里客席授課的,可是龐比度邀來的國際級設計師、建筑師,能與業界翹楚平起平坐睡草地,難得的機會已經讓人爭破頭,本次記者有幸獲邀,肯定要帶大家走進這個設計界人士夢寐以求的創意集訓營……

小鎮有個龐比度
正如農莊主人Alexander 所說的:“A place of nowhere gathers the people from everywhere!”從巴黎到Boisbuchet 的四小時路程,我們坐的火車和的士就像時光機,把我們從繁華的巴黎送到19世紀的寧靜小鎮,農莊總占地150公頃,最近的村莊都在3公里以外,自成一國。農場有大片草地,有過百年歷史的古城堡,有走地雞、馬、驢,更有奇形怪狀的建筑物,都是二十年來工作坊學員留下的杰作,部分更是龐比度常設展品的雛型。
工作坊氣氛輕松,職員們好像24小時都處于“閑置”狀態,看不見半分緊張。Tina說一年有三分一時間都在Boisbuchet,見證過很多學員在工作坊表現出色,其后獲得導師的賞識寫推薦信,甚或聘請!
一個十多人的工作坊,平均就有來自8個國家的學員,稱作“八國聯軍”都不過分。
無廢氣、無污水,縱然夏天非??釤幔珓僭趬蚋伤?,隅然來一陣陣涼風,夾著花香,這就是純正的法國味道吧。
Q:可否簡介一下工作坊的由來?
A: 今年已是Boisbuchet工作坊二十周年了,1989年開始由巴黎龐比度中心與德國威察博物館合辦,每年7月至9月就會在這里舉行約30個關于建筑、設計、藝術等課程,每個由6日至10日不等,導師和學員在這段日子會一同生活,起居飲食和工作娛樂都形影不離。
Q:導師是何許人也?
A: 每個課程都有一至兩位由龐比度請來的國際級大師教授,例如獲得國際設計大獎終生成就獎的德國家品設計家Vladimir Kagan、英國著名設計品牌Inflate的主腦Nick Crosbie,曾是Herms、Swarovski、Muji設計師的吉岡德仁、荷蘭珠寶設計殿堂級人物Dinie Besems、被譽為南美最佳設計師的巴西兄弟Humberto和Fernando Campana等等數之不盡,他們的作品很多都是巴黎龐比度的永久展品呢。
慕尼黑奧運場地建筑師Jrg Schlaich在08年和學員一起建成這個疑似太空館的帳幕,以鋁和纖維玻璃做支架,高四米長七米,隨時可折疊。

工作坊主腦_Tina
德國威察博物館(Vitra Design Museum)主任,也是Boisbuchet工作坊的負責人,基本上從課程策劃至挑選導師都由她負責,本身是瑞士人,認為這里比家鄉更美。
Q:參加者豈不是要精通多國語言?
A: 哈哈!當然不用,這里共通語言是英語,我們歡迎世界各地人士參加,無分國籍和年齡上限,也不一定要從事相關職業,學員包括大學生、教授、甚至CEO都有。
二十年來參加者已超過三千人,來自五十多個國家。
Q: 什么是最主要吸引你來的原因?
A: 當然是導師!到現在我不相信自己可以跟建筑大師Mathias一起去做project,就仿如足球迷可以與貝克漢姆同場踢球,你說興不興奮!?
Q: 享受這里的氣氛嗎?
A: 我太喜歡了!我們每日大約花一半時間在工作坊上,一半時間就是游山玩水,大片草地可以曬太陽、有緩跑徑跑步、湖泊可以游水,邊學邊玩。
比利時學員_Jeroen
今年24歲的Jeroen在比利時任職建筑師,透過以前的大學教授得知這里有名師授課,今年首次參加,提起可以跟隨國際級建筑師學藝,仍然難掩心中興奮!
19世紀時興建的古堡原本為農莊主人先輩的居所,由于太殘舊不可以住人,已改為展覽場地,現階段展出世界建筑展,不過當然亦流傳很多鬼故事啦。

莊園內的湖畔最宜獨處沉思,真的靜到掉入湖中都無人知曉!
在農莊內不時可以見到奇形怪狀的東西,例如這些七彩繽紛的家,其實都是歷年工作坊遺下的作品。
Q:參加者須經過任何甄選嗎?
A: 工作坊對任何人都歡迎,不設任何筆試面試,只要年滿18歲,填妥申請表后就可以,先到先得。有些國家例如意大利和臺灣的大學還會為學生繳交學費,只要學生成績達到要求就可以免費參加呢。一般來說以家具、玻璃設計最受歡迎,都是比較實在的題材;而平面設計例如書籍設計等則有較多空缺。
法式游學
大膽講句, 逗留在Boisbuchet 兩天后, 發現工作坊真的非常“法式”,也是他們經常掛在口中的“So French ”!沒有點名也沒有特定開工時間(最多吃飯有人打鑼提醒),想干嘛干嘛,以下就是經觀察后學員的基本生活時間表。
8:30am 早餐,晨之美
由于晚上大家都愛開篝火會不想睡,大部分人早餐時段都會失蹤,包括負責人Tina和一眾helper……(負責早餐的兩位除外)早餐非常簡單,法國面包兩條、芝士、牛油、玉米片,另有牛奶和咖啡。
這里3餐都以自助形式供應,胃口再大都不怕!
又說外國人最注重早餐,但從這里的人數看來,年輕人都是的一樣嗜睡。

10:00am輕輕松松又開工
有些工作坊只是在飯堂隔籬的工場進行,由于有分組關系,通常組員都會約埋人齊才開工。
早餐后理所當然休息一下,然后開始走到工作坊位置開工去也,工作坊分布在農莊不同位置,但最遠的地方距離宿舍不過步行10分鐘,而這個時候通常其他學員才會開始施施然加入。
12:00am嘗天然有機Lunch
惟一大問題,雞肉和玉米派很快沽清呢!胃口大者只能吃面包頂肚吧。
正當以為午餐會類似早餐一樣簡簡單單,想不到反而有所驚喜;田園風味餐包括農場有機蔬菜沙律、玉米忌廉派、農場走地雞、雜菜湯,另外還有面包和芝士等,之后還有甜品,而最難得是一星期內菜式都不會太重復。
這里駐場大廚乃專業法國廚師,曾在日本學藝,亦當過法國餐廳大廚,難怪午餐、晚餐一樣有水準。
7:00am 農場米芝蓮
由于日長關系,晚餐也不用開燈,在戶外用膳亦不怕蚊蟲。
晚餐最豐富!除了沙律外,主菜每晚不同,意粉、飯、Pizza、海鮮都可能有,例如這晚的咖喱雞飯,采用意大利米加當地農場走地雞,惹味可口,比一般餐廳有過之而無不及,還有餐酒提供。
12:00am 交功課Party Time
周五晚上,學員在半荒廢的古堡present功課, 氣氛好神秘!
晚餐后大家通常會在工作坊繼續趕工,然后一到午夜男男女女就開始變身成派對動物;在湖邊開營火會或到附近小鎮唱歌跳舞。啤酒果汁任飲,人人不醉無歸!

2:00am 農莊自由行
搖呀搖,這里打發時間的方法層出不窮,難得是即使不愛社交也有自己的充分空間。
午飯后各人都會自由活動一番,有人選擇親親大自然,攤倒到草地睡午覺;有人親親小動物,喂羊喂馬;更多人是三五成群開著音樂,聚在一起聊天。加上夏天日照時間超長,同陽光玩游戲的時間好像用之不盡呢。
小朋友也不怕悶,自制游戲,一玩又大半天。
住宿古典建筑
學員全部都住在15世紀建筑風格的Dpendance的大樓內,下層是Office、Common room、電腦室和廚房,上層則有十間房,包括六人房, 四人房和雙人房。當然沒有專人打掃,而房門也沒有鎖,貴重物品自行鎖在行李箱內吧。

課程一 柴娃娃 起樹屋
每星期農莊會同時進行兩個工作坊,今年27個工作坊之中,又以起樹屋最為大操辦。由導師Mathias 帶領下,全組十一人要在五日內建好樹屋,但想怎么起、用什么起、起多大,甚至在哪里起等都全無定章,組員們用了頭兩天時間走遍整個農莊找合適大樹和起屋方法。
初生之犢不畏虎,他們竟挑選了全農莊最大、高十米樹齡過百的一棵橡樹,為了表達與大自然共存,決定純以竹子、竹葉和繩在近兩米高樹干中搭起這“無添加”樹屋。老實講,出發前我心目中的樹屋從來只有一個樣,就是木屋架在一棵樹上,從來不知樹屋可與樹糾纏在一起。Mathias說:“歐洲人建筑特色是鉆鉆鉆;我們就是不想傷害樹木,想出以繩綁著竹子,造出地板和外墻,外面再鋪上竹葉,像有保護色一樣與樹結合?!边@位星級建筑師又說,能夠跟學員同住同吃喝,亦師亦友地構想樹屋建造法,這種關系在工作時已很難遇到。“最難忘是首天來到時大家都笑說瑞士人一向只懂摩登建筑,我便通宵達旦與他們大談瑞士建筑史,大家幾乎都沒有睡!”
客席大師無定向建樹日志
五天時間內要起好樹屋,效率當然不能低,Mathias與學員經過一輪“腦震蕩”和討論,又嘗試過種種另類方法如以布筑墻等,異想天開得Mathias都嚇一跳,可謂創意與效率兼備。
Day1 組員決定先建爬梯, 把竹削成幼身, 再卷出圓筒形,Mathias的兒子Dominic也有幫手呢。
Day2 鎖定目標大樹后,組員開始擒上去搭竹架,再用麻繩固定樹枝。
Day3 組內猛男之一的Antoine身材健碩,但其實畏高,他說這次決心克服阻礙呢。
Day4 附近有一大片竹林,學員Sonja說他們只會揀拾掉在地上的竹子,不會砍竹。
Day5 為趕工,連夜晚都要鋪竹葉,幸好有照明設施,你看最盡頭是沒有外墻的,望出去漆黑一片。
Day6 第五日晚上終于完工,同甘共苦五日,大家早已熟落得很,拍個大合照!

長駐一月打工賺學費
在首天營火會的晚上,忽而有人以國語向我們打招呼,帶給我們這種他鄉遇故知見面禮的,原來是來自臺灣的工作人員禹琦。外表纖細嬌小、說話帶點害羞的禹琦原來已在這里工作了大半個月,由當初不習慣西方人的熱情,到現在和一眾工讀生已經玩到攬頭攬頸,難怪她說:“可以玩、可以學、還有錢收,不是比當學員更吸引嗎?”
Q:你是怎樣申請當helper的呢?
A:這里共有15個工讀生(即helper),大部分是以前曾經參加過工作坊的學員,自己再向主辦單位申請的。而我則是透過臺灣本土的“學學文創志業”甄選計劃,審核學校成績及面試而獲選。工作期為一個月,食宿全包,另有薪金€170,機票則要自費,若表現稱職就可再得到€220的資助;如果想參加工作坊,還可以放棄支薪,作為繼后一周的學費,身份調轉參與創作。


Q:工讀生的職責是什么?
A:主要工作是負責一日四餐,例如今日我要負責早餐和下午茶點,其他時間都是自由活動,也有時候要到工作坊幫忙,看看學員有什么需要,例如找材料等。最辛苦就是準備早餐,因為早上七點半要開始切面包沖咖啡了!
A:最難忘是什么呢?
Q:說在這里工作,我覺得我也是在學習,一個月內認識了過百位朋友,多國外語同步練習,英文表達能力也進步神速!而最難忘應該是他們的派對吧,學員和helper會一起去到鄰近小鎮開派對,明明已經半夜三更還公然在街上播音樂喝啤酒,大家爛醉如泥地跟著播音樂的車子走回來,非常瘋狂,我想這在亞洲很罕有吧。
課程二 成功之母發布會
爬完樹屋,Tina 帶我們到工場參觀第二個課程,未入工場前已聽到有電鉆聲和捶打聲,而場內一片狼藉,大大小小的未完成品散落地上,周圍都是鋸子錘子等工具,而學員們都拿著一個個膠狀物體舞來舞去,環境仿如中學時上生活培訓課一樣。
這時候叼住一支煙的導師過來跟我們解釋:“今晚已是發布會,學員要完成生物聚合物的設計品,正在趕工呢?!?/p>
Tina 向我們介紹這位吞云吐霧的導師,他是瑞士設計師Beat Karrer,課程中他指導學員利用各種可溶可扭可屈可打可拗可摺可燒可切可壓可畫的物料,發揮無窮小宇宙設計出種種制品。發布會當晚,每組學員向大家展示自己的心血結晶,雖然很多都是甩皮甩骨的失敗作品;但說及過程中的烏龍和趣事,也逗得大家哈哈大笑;Karrer說制成品并不重要,試驗中得到的成功感才最寶貴,確是“求學不是求分數”的最佳實踐場地。

發明一
1、來自荷蘭的Joanna與來自南韓的Haneul 和Yuwon一組,她們希望可以把作品永遠留在這里,所以決定造路燈(Boisbucher 沒有街燈,只靠電筒照明)。
2、她們先把生物降解塑膠(Biodegradable plastics)放進烤爐令其軟化,再用圓筒固定其燈罩形狀。
3、物料非?!捌揭捉恕?,在上面雕花都不成問題,令每盞燈都可照出不同的燈光花紋。
發明二
1、美國學員Hayes 想效法美國傳說人物Johnny Chapman在49年內徒手在中西部灑下蘋果種子,發明了這支懶人版的“播種杖”。
2、Hayes 說窮兩日之力仍然擺不平生物聚合物,決定用同樣是天然材料的竹作為用料,經改裝后下面的洞口位可以跌出種子。
3只要拿著“播種杖”走一步扭一下,竹子下面部分的開關一打開,種子馬上跌出。待包著的膠自然融化后就可以生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