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本欄目的《論中國農業體制改革之一》講到了在經濟危機下,我國雖然承受了巨大的考驗,但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巨大的機遇。本期經濟制高點將繼續闡述作者獨到而又犀利的觀點。
在百年難遇的機遇里,用百年難遇的超常規政策去爭取百年難遇的高速發展,這不僅僅是“保七創八”的問題,而是能否追創德國高速發展模式的經濟奇跡。德國曾是一個傳統落后的農業國家,兩次世界大戰每次戰敗后國家和社會更是一片廢虛,但在戰后的經濟發展中卻創造了GDP增長過15%~25%,用傳奇般的超短時間發展成為發達的工業化國家。如果中國政策得當,加快進行農村轉移改造、城鎮建設、規模化農業企業及農業產業工人改造,中國也可以在五年內拉動近50萬億的內需,并可促使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再維持30年,創造近200萬億新需求,打造成全中國最大的內需市場,成為拉動亞太經濟、世界經濟的火車頭,創造屬于中國的另一個世界奇跡。
農業體制改革后鄉鎮社區化、集約化、企業集群化的建設,使最終“消滅農村”,“消滅農民”,這是農業體制改革的核心。
農業體制改革的核心
中國農業體制改革的核心內容是:消除現有零星、分散的自然村落,以城鄉科學統籌、資源綜合利用來對農村、城鄉、城鎮進行新的規劃,從而建立新的聚集化的鄉鎮社區格局,有利于農業產業規?;?、集約化經營。
在新的鄉鎮社區基礎上,逐步進行農業產業化、工業化、企業化、規?;母脑?,使農業從小農個體經濟直接發展成農業企業、工廠、農場、集團、上市公司……,使農民成為農業產業工人,從而最終實現“消滅農村、消滅農民”。
政府應該鼓勵全社會、國內外以及所有企業和有實力的個人來聯辦、興辦農業企業(包括國有企業、民營企業、中外合資企業、股份制企業),政府給予法律法規和政策稅收上的支持和世貿框架的各種農業補貼等,包括制定與當地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各地區的勞動合同法實施細則。政府要從直接管理具體的小農經濟、農村人員、農業事務中解脫出來,集中精力做好產業發展的中長期規劃等大政方針,同時企業化后的農業企業單位將使政府的各項法律法規、政策方針能真正得到更好的貫徹落實,例如:以企業為單位一定比個體為單位更能有效貫徹實施農業稅費改革、醫療養老社會保障、教育和職業技能培訓、農業科技成果大面積有效轉化等政策措施。僅以現在的科技下鄉為例,專家下到田埂地頭一個個、一遍遍的進行技術指導,與到農業企業生產現場集中培訓相比,貫徹落實力度無法相比擬?,F代化的企業管理和高科技能力決定了企業的生存力和競爭力,而增強的企業對工人也可提供更為長期穩定的保障。大部分現在的農村人員應該通過各種方式來轉換、來放棄目前所謂的個人的、家庭式的生產資料和生產方式,而成為有基本醫保和社保的農業企業的員工、工人,并按照現代化的企業管理和企業內部分工培訓成為相對穩定的、有所專長的職工。這樣各種農業生產要素將會得到合理、合適的市場資源優化配置,并且會進一步分化成各種相互配套、配合、關聯的企業集群體,如農業產品的生產企業、加工企業、物流企業、銷售企業等等,這樣的農業企業將比個體農戶更有生存力、競爭力,更容易進行科技革新、更新換代,對農業企業員工進行更為完善的職業技能培訓,整體提高農業企業員工的素質。這樣會形成一個很好雙向態勢,政府依法支持管理農業企業,農業企業依法依規管理農業產業工人,農業工人依法依規憑其勞動成效取得其應得到的收入和社會保障。
要借鑒改革開放以來工業快速發展的成功經驗,通過各種招商引資、優惠政策、建立遍布全國的大規模農業經濟特區和發展園區、農業產業孵化器、農業高新科技開發區,各種農產品規?;N植、養殖、培植基地,使農業產業也走上條高速發展的快車道。
農業體制改革尤為重要的問題是提高農村人口素質,特別是勞動力的素質,“人的改變比經濟更為重要深遠”。數以百萬計的規?;r業企業建立后,如果農業產業工人的素質跟不上企業需要,將使農業體制改革面臨生死存亡的考驗。政府要在近10年內,特別是頭5年內,要加大對法定勞動年齡段的現在農村人員進行最基本的勞動技能培訓和再教育培訓,提高勞動就業能力,每年應該對農村再增加500~1000億元教育培訓投入,短期內可臨時提高當前“農民工”的就業機會,長期則為全面農業體制改革后的農業企業打下人力資源基礎。
現在的新農村建設不缺乏單個城鎮的總體規劃,但缺乏區域性、全省性的鄉鎮社區體系規劃,更缺乏全國性的鄉鎮體系規劃,造成目前農村建設的盲目性、重復建設和土地等各種資源的巨大浪費??茖W的統一規劃的農業體制改革將有利于大幅降低不必要的土地浪費,以及各種社會資源和自然資源的浪費,如不必要的道路建設、田埂建設、小水利建設、房屋基礎建設,更不必要的村村通公路、通水電、通電力通訊等建設,因此可以增加有效耕地達數億畝。企業化的土地大生產比小農個體生產更好的避免重復生產,避免出現當今一家一戶小農經營與市場經濟下大市場信息嚴重不對稱所造成的農產品大量趨同、重復生產、產大于需的嚴重損失。因此農業體制改革后鄉鎮社區化、集約化、企業集群化的建設,使最終“消滅農村”,“消滅農民”,這是農業體制改革的核心。
中國最大的內需市場建設
由于大部分農村人員不必再一生為了一畝三分地而四處奔波,不必憑直覺、封閉式的生產而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和浪費,并從此有了基本穩定的工作和社會保障,不再需要把大量的收入投入到原始的生產資料中而轉向消費,轉向自身需求、家庭需求以及相適應的自身健康、提高教育知識水平以及文化娛樂等方面,那么中國的內需才能真正如濤濤長江之水滾滾而來,這才是真正、可持久的擴大了內需,而不是低收入下的短期消費。
中國擴大內需、大規模基礎建設的政策制定,是對此前《十一五規劃》和中長期規劃的重新修改,應重新制定“新興農業產業科學建設和發展規劃”,為中國在10年內基本“消滅農村、“消滅農民”,把農業變成規模農業產業企業,把農民改造成為農業產業工人,把農村村莊相對集中并規?;冞w為區、鎮,提供巨大支持和難得發展機遇。
中國下一個30年發展的最大瓶頸是外需受限和內需不足,而城鄉二元體制是內需不足的主要原因。一個正在力求高速工業化和城市化、城鎮化的發展中農業大國,內部需求(尤其消費需求)持續不振,反映了整體經濟和社會結構的重大失衡,創造了巨大財富的中國勞動力紅利,特別是農村廉價勞動力因不能融入城市化、城鎮化進行消費而產生的巨大供需缺口是內需不足的重要原因。一般來說,一個國家的內部需求不足與貧富差距的懸殊直接相關。中國城鄉二元隔離制造成巨大的城鄉貧富差距,是中國調整經濟結構失衡的核心。
要真正解決“三農”問題,讓農民富起來,擴大農村消費,提高內需,關鍵還在于城鎮化。城鎮化率上不去,農民要富起來是不可能的。把農民轉型為城鎮居民,把農民改造為農業產業工人,從而最終實現“消滅農民”、“消滅農村”、“消滅城鄉二元隔離體制”的終極目標。
中國是發展中的農業大國,有世界上最龐大的原始農業、最多農民和歷史久遠的農村,作為一個區域差別大、發展不均衡的巨型經濟體和農業、農民占較大比重的發展中國家,規?;r業產業經濟發展是我國的立國之本,要徹底改變農村的落后面貌,就必須加大投資對農業產業和農村進行大規模、全方位、科學規劃和改造建設。
要綜合地質、環境、城市規劃等多領域專家的集體智慧,為城鎮的重建科學選址,并將人口較少、規模小、分散零星的小村子重新整合起來,集中選址建設新的集約型村鎮,放棄地理環境復雜、自然條件惡劣、地質有缺陷、易受風雨、洪澇、滑坡、泥石流、地震等自然災寄害的地域,在水源、地質等自然環境好、交通相對方便的地區重新選址、科學規劃,從根本上減少農村盲目重建所帶來的巨大社會資源、國家財富、人民利益的浪費。
對于人口少、規格小、環境較差的農村(除非特殊的國防戰略需要)盲目進行“村村通工程”(通路、通電氣、通電訊等),將會造成極大的浪費。利用此次新農村城鎮化轉移改造建設和擴大城鎮化率的契機,有效遷移、整合農村人口,以一個社會、經濟活動成本合理相匹配的人口比例、規模建立新的聚居區式的新村鎮、集群型農場,可以保障國家投入資金的最高社會效率、經濟效率和回報率,通過對“新農村”建設的科學重組,將可使全國的耕地面積從原有的18億畝節約提升至22億畝左右。
中國工業化和現代化最困難之處不在城市,而在農村,中國工業化和現代化起步于城市,最終落腳在農村。預計加大投資后的農村城鎮化轉移改造建設將在短期內為擴大內需,持續拉動經濟GDP高速增長。
由于此項建設數量巨大、市場巨大,且需長期建設,因此會持續拉動鋼材、水泥、建材、家電、家居、設計、保險、金融、銀行、旅游、商業、餐飲、娛樂、城建、城管、物管、醫藥、衛生、文化等相關行業,并可大幅增加稅收,并增加和創造許多就業機會和崗位,為農村、農民富余勞動力轉移、農村轉移改造等提供了廣闊的就業市場空間,大多數百姓安居樂業、社會安定,需求增加,經濟文化繁榮昌盛。
(轉載自羊城晚報報業集團《民營經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