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42年,德國數學家哥德巴赫,給大數學家歐拉寫了一封信,他在信中提出了兩個猜想,一個猜想是:任何一個大于2的偶數,都是兩個素數之和;第二個猜想是:任何一個大于5的奇數,都是3個素數之和。歐拉給哥德巴赫回信說,他相信這兩個猜想是對的,但是他說他不能證明。
18、19世紀的數學家都試探過。都沒有能夠作出證明,以致到了1900年,德國數學家布爾伯特在第二屆國際數學會的著名演說中,把它作為19世紀最重要的未能解決的數學問題之一,留給了20世紀的數學家們解決。要證明這個猜想是那樣艱難,以至于德國數學家朗道1921年在劍橋大學召開的國際數學會上,無奈地說:“用現今的數學方法,要證明哥德巴赫猜想是力所不及的。”
自從德國數學家哥德巴赫提出那個著名的猜想以來,在200多年的漫長歲月里,前150年研究它的工作進展始終不大,直到后來才陸續有些成果……
陳景潤興奮地注視著國內外數學家關于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在數學所他對人說:“我不想和中國人比高低,我要和外國人比高低!”1965年冬季的一天,陳景潤交給王元(華羅庚的學生、當時數論組負責人)一篇論文,題目是《表大偶數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兩個素數的乘積之和》。論文共有50多頁,經過認真研究,王元宣布:論文的論證是正確的。同時也提出證明還要進一步簡化。因“文革”開始,在1966年5月的《科學通報》上,僅發表了1頁紙的簡報,從簡報發表到全文發表的6年中,國外數學家都知道陳景潤宣布的研究結果,但誰也不相信是真的。1972年《中國科學》復刊后,陳景潤在該刊發表了一篇關于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論文,題目是:《表大偶數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兩個素數的乘積之和》,共有20多頁。他把原來的證明作了大量的簡化與改進。王元等人看了論文,驚喜地發現:從1960年到1972年,陳景潤研究哥德巴赫想,做出了超越前人的獨創性成果,既超過了國內的水平,也超過了國際上的先進水平。
陳景潤原系廈門大學圖書館的管理員,1956年,他寄給華羅庚一篇題為《塔內問題》的論文,對華羅庚《堆壘素數論》中的5個定理進行了修改,華羅庚看后,說:“他(指陳景潤)真有想法!”隨即把陳景潤調到數學所。
陳景潤患有嚴重的結核病,體力不支時,就買些便宜的人參泡水喝,3年困難時期,他把自己節省的數十斤糧票捐給了災區……
1973年4月25日凌晨3時左右,記者來到中關村數學所的宿舍,這天,陳景潤和往常一樣還沒有睡覺。他把門打開以后,映入眼簾的景象令人震驚:這是一間大約只有6平方米的小屋,靠墻放著一張單人床,床前放著一張三屜桌,桌上床上到處堆著書籍、資料,窗臺上,地上,放著破飯碗,藥瓶子。碗里還有干了的醬油。有人說,為了節省,陳景潤平時不吃菜,用醬油泡水喝……天都快亮了,床上的鋪蓋還沒有攤開呢!
門打開以后,陳景潤呆呆地站在床和桌子的夾縫里,驚恐不安地望著我們這些不速之客,結結巴巴地說:“對不起,我……”
從哥德巴赫提出那個著名的猜想,到陳景潤的論文發表,中間經過了200多年的漫長歲月,有多少數學家絞盡腦汁,嘔心瀝血地鉆研它,最后都失敗了。因而陳景潤的成功就格外引人注目。
英國數學家哈伯斯坦和李希特合著的《篩法》一書,寫完了10章,正準備出版時,“陳氏定理”忽然問世,作者決定推遲出版,又立即以《陳氏定理》為題,專門寫了第11章。
1979年法國出版了古今一千多位大數學家的傳記,陳景潤也列在其中。那年,美國科學院副院長來華訪問時,驚問陳景潤:“是什么力量和毅力,使你大力推進了如此之難的哥德巴赫猜想呢?”
英國數學家赫晉黎,在寫給陳景潤的信中驚嘆道:“啊,你移動了群山!”
人生苦短,陳景潤已駕鶴西去。他留在人世間的遺物、手稿,被永久地陳列在了莊嚴雄偉的中國國家博物館里,供世世代代的中國人瞻仰、緬懷。他的名字和事跡,同中國歷史上所有的英雄人物一樣,將永垂青史。能享受這種禮遇,是他生前萬萬沒有想到的。
(人瑞摘自《炎黃春秋》),本刊有刪節)
人華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