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個故事:
1933年,一個中國青年乘船去歐洲,突然海面上巨浪滔天,船搖晃得使人無法站穩。青年拿著一本書走進餐廳,懇求服務員把他綁在柱子上。服務員以為他是怕自己被浪頭甩到海里去,依言照辦。綁好后,青年翻開書,聚精會神地讀起來。船上的外國人看見了,連聲贊嘆:“中國人,真了不起!”
這個青年就是后來成為著名經濟學家的王亞南,他的成才是和愛讀書分不開的。同學們,暑假到了,你準備閱讀嗎?你愿意讀名著嗎?也許有同學會說:中外名著浩如煙海,我們是老虎吃天——無處下手啊。下面,就說說“下手”的方法喲!
給自己列一個書單
我國古代有個叫陸澄的人,從小手不釋卷,見什么讀什么,而且背得滾瓜爛熟。可他一生在學問上毫無建樹,被人稱為“書櫥”。
“閱讀一本不適合自己閱讀的書,比不閱讀還壞。”陸澄所犯的錯誤就是不會選擇合適的書來讀。那么,哪些名著適合自己閱讀呢?首先要給自己列個書單來。如果自己拿不準,還可以請家長和老師幫忙,還有,書不要定太多,暑假雖長,讀書也是有限度的。
下面的名單僅供你參考:國內,四大名著、曹文軒的《草房子》、楊紅櫻的馬小跳系列、鄭淵潔的童話等;國外,安徒生的經典童話、瑞典“童話外婆”的《淘氣包艾米爾》、法布爾的《昆蟲記》、亞米契斯的《愛的教育》等。
書單定好后,就可以到書店淘書了。當然,如果親友家有你書單上的書,也可借來讀,有時候,借來的書比買的書讀起來更過癮。
準備好字詞典和一支筆
遼寧錦州有一個叫洋洋的女孩,因患腫瘤,沒上過學,認字很少,可她愛讀書,就靠著一本字典讀了很多書。每部名著里肯定會有很多“攔路虎”,閱讀前,請你像洋洋一樣,為自己準備一本字詞典來。
俗話說:“不動筆墨不讀書。”讀名著時,還要為自己準備一支筆,以便在書頁的重要地方劃上圈、杠、點等符號,在書眉和空白的地方寫上自己的心得,或者把一些優美的詞句摘抄下來。這叫批注閱讀法,開國領袖毛澤東同志就是用這種方法讀書的。
把自己放進名著中
書是一種奇妙的東西,當你翻開時,它能讓你鉆進去,享受閱讀的快樂。怎樣把自己放進名著中呢?
首先,要把心靜下來。
有位校長陪著外國教授走進圖書館。學生們都在讀書,那外國教授竟把皮鞋脫下來,赤腳在地板上走。校長很不解,外國教授說是怕打破讀書的安靜。的確,讀名著時,需要把心靜下來,靜得像一池春水。每本名著就像一個故事城堡,沒有一顆安靜的讀書心,守城的小精靈是會拒絕你入內的。
其次,把心放進去。
讀書時,把心放進書中,每讀一句,就像血液在流動,慢慢地流向全身,流向心臟,這樣就能體會書的精髓。把心放進書中,可以和書中的人物對話。比如讀《草房子》,當讀到桑桑把媽媽的蚊帳扯下來當漁網時,你可能對他說:“好辦法!”然后你又會為他擔心:“媽媽發現了怎么辦?”把心放進書中,把自己想成書中人。讀《湯姆·索亞歷險記》,讀到湯姆用計騙伙伴們刷墻時,你想起自己被同學騙的經歷,于是,就會把自己也想象成湯姆伙伴中被騙的一員啦。
輕輕從名著中走出來
一部名著讀完了,不要把它往書架上一放了事,要善于回味。如果需要,還可以重讀相關的章節,做到常讀常新。
在你身邊,也許正有親朋和你讀同一部名著呢,如果你和他(她)交流一下,收獲會更大。
說起“單田芳”這個名字,你應該熟悉吧,很多人都是聽他的評書走過童年的。讀完名著,你不妨像單田芳一樣,把名著當評書說給那些沒讀過的伙伴們聽。試試看,感覺一定很棒呶!
有心理學家說:6—12歲是讀書的黃金年齡,這個年齡段的閱讀,能把書融化進血管里。有作家說:孩子安靜讀書的姿態,是最自然、最圣潔的姿態,也是這個世界上最優美、最迷人的姿態。同學們,在漫長的暑假里,請閱讀名著吧,它可以為童年補鈣,也可以使你的心靈書香裊裊起來。
千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