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從漢朝起就有接納庶民來訪的專職機構。唐朝的信訪受理,有一整套投函拆閱、批復處理的運作規則。宋朝的投訴上訪,要收費取保,申報住址。
投訴公車,必須接納
兩漢以公車署為中央信訪接轉機構的制度沿襲到魏晉南北朝,惟隸屬關系常有變化,如三國魏時,公車歸皇宮警衛司令(衛尉)領導,東晉和南朝宋、梁的公車,歸皇帝的侍從顧問機構門下省領導,北齊則將公車署劃歸衛尉等領導。總體上看,該機構一直是君主于行政、司法乃至監察系統以外直接了解社情民意的管道。如北魏文成帝在太安元年(455年)發詔書,道是特派尚書穆伏真等三十人巡行州郡,民眾對地方長官或褒或貶及冤屈等事,可以直接向這些中央特使反映,如果“使者受財,斷察不平,聽詣公車上訴”,就是說假定巡視團也腐敗了,還有一條赴公車上訪投訴的門路。
再如北齊制度,凡行政系統不予受理,而當事人認為有枉屈要申訴的,公車署必須接納;倘判定應予奏聞的,就要遞呈皇帝。
不過制度和責任都是寫在紙面上的東西,能否認真貫徹,還是與政治環境及吏風密切相關。如北魏孝明帝即位之初,尚書令即政府首腦元澄奏利國濟民事凡十條,又奏墾田授受之制八條,“甚有綱貫,大便于時”,很有一點蕩滌積敝、咸與維新的氣象,一時間前往公車上訪上書者甚眾,“公車署以理冤事重,奏請真案”,就是請求調取存檔以供澄清原貌,分析處理。元澄認為政府檔案多“以秘要之切”,應“防其宣露”,但公車署既然肯切實承擔起關心民瘼、化解矛盾的責任,行政部門也應該配合,“宜繕寫事宜,以付公車”(《魏書》卷十九)。
“細民言事,咸為申達”
作為君主耳目之設和知達下情的信訪接轉機構,漢魏南北朝的公車署前,大多豎有謗木和肺石當作標志,北宋沈括在《夢溪筆談》里寫道:“長安故宮闕前,有唐肺石尚在,其制如佛寺所擊響石而甚大,可長八九尺,形如垂肺”,看來一直持續到唐代還有。后來又添置了在朝堂外設登聞鼓的措施,取名“登聞”,意思是臣民有諫議或冤情要訴,卻遭壓制,可以徑去闕前擊鼓,登時上聞。《晉書·衛瑾傳》里有“撾登聞鼓”的描述,說明晉時已有。北魏太武帝也曾有“闕左懸登聞鼓以達冤人”的詔令(《資治通鑒》卷一二二),是承襲前朝,其后唐宋因之,一直存在到明代。
南朝的梁武帝尤擅顯示關心民瘼,多次頒詔解說“屋漏在上,知之在下”的道理,要求各級政府必須做到“細民有言事者,咸為申達”。他剛即位時還有個創新,詔令“于公車府謗木、肺石旁各置一函”,凡批評時政、讜言諫議而當官者不肯代為奏聞的,可以投書謗木函中,凡受豪門欺凌、官長壓制而“欲自申”的,可以投書肺石函。由于這兩個信箱都是密封的,寫信人可以相信它能不受任何阻隔地直呈御覽。
來京上訪,疏導管理
再如,當時尚無全國聯網的民辦郵政,如果不能托人代為投匭,許多從外地來京投匭者的性質其實就是“上訪”,假如疏導管理不當,也是令人撓頭的問題。對此,唐文宗時任理匭使的李中敏在總結以往經驗的基礎上,搞了一套措施,大抵是:凡來投函者進入光順門時,應該由負責京師治安的金吾衛問明姓名住居去處,或由金吾“責定住處”,匭使院收狀后,“便差院子(雜役)審復”,再照會京兆府備案,既方便本司及有關部門在受理時“或要召問”,又避免了外地來京上訪人員任意行止的無序化。“如過旬日無處分,即任東西”,大概就是若在十天期限內沒有答復,便要離京等候結果。
另外,匭函制實行后,還曾發現有人借投函搞匿名攻訐或詐偽的現象。對此,理匭院曾依照漢晉做法,要求投函一式兩份,由知匭使先驗副封,判別是否偽濫再予受理。但也有人認為先驗副封不啻是先設一道裁決可否的關口,違背了下情上達的置匭本意。幾經反復后,勘驗副封的措施最終罷廢。
“進擾公庭,遞解回籍”
唐代的匭制究竟取得多少實效,很難一言以蔽之。筆者看到的幾則評判性文獻,多從“獻計獻策”類型的上書著眼。據唐玄宗時吳兢的《上皇帝納諫疏》,凡議論時政“言有可采,但賜束帛而已”。而假如切辭忤旨,觸怒龍顏,便有“朝堂決杖,傳送本州”的危險。不過想走終南捷徑的還是大有人在,如唐宣宗的一道敕書所言:“有已曾進狀,令所司詳考,無可采取,放任東西。未經兩三個月,又潛易姓名,依前進擾公廷。”照此看來遞解回籍的比例也不會太高。
武則天時,侍御史徐有功的上疏中提及“陳屈審冤”類型的上書情況,直言“設匭投狀,空有其名,竟無其實”,乃至“延引歲時,拖曳來去,叩閽不聽,撾鼓不聞,抱恨銜冤,吁嗟而已”。但假定絕對是這個結果,匭院早就關門,不會再有以后的各種措施出臺。總之,還有待依據翔實的史料進行分析,惟不能對其效果作過高估計是肯定的。
要投訴,先付錢
此外,投匭還要付費。《客語》云:“凡投匭有費。謂如投匭,親事官每名兩貫文,大率費不下一二萬。”制度:登聞院收到上書后,除事關緊急約時通進外,要把投函放進特制的銅匣里,按五日一通進的規定,送進宮內,負責抬、背銅匣進宮出宮的吏卒就稱“親事官”。假如這項工作至少有兩個親事官搭配做,那么投匭一次的付費就是四貫文即四千錢。比照《宋會要》記載的“和買夏稅納絹每匹折納價錢二貫文足”,就是兩匹絹的價值。這還是政府的“和買”價,市價又過于此,可見上書的代價不低。惟既然每年能收費“不下一二萬”,說明上書者還是不少。
需要指出的是,這種“親事官”都由皇城司即宮城警衛局屬下的禁卒充任,并不屬于登聞院編制。這樣看來,付款投匭多半不是祖宗定制,而是皇城司自己搞出來的收費項目吧。由于這筆可觀的進項既打不進登聞院的“機關收入”,也非親事官個人所得,故《客語》又說:“而兩院及親事官等不喜人來投[匭],多深藏匭,置人所不見處。”僅從這些障礙來評判,上比漢唐,下比明清,北宋信訪機構的衙門作風大概是最嚴重的。
(摘自《官場那些道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