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金融危機的導火案是美國華爾街的金融泡沫的破裂。就其深層次的原因,全球經濟失衡是罪魁禍首之一。2005年以來,全球經濟學家談論最多的話題是日益加劇的世界經濟失衡,不斷有學者提醒,持續失衡的世界經濟將面臨崩盤的危險。但是一直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
世界經濟嚴重失衡是此次金融危機的根源
此次全球金融危機的根源來自于美國過度透支未來財力的消費。虛擬經濟的過度繁榮而實體經濟的空心化,而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國家自身消費不足、嚴重依賴海外市場,低水平擴張產能從而導致生產過剩。同時,由于近幾年國際油價高位運行,石油輸出國積攢大量美元,為了尋找獲利空間,這些美元流入國際市場推高資源價格和資本市場價格進行投機或回流美國,供其借貸消費。這也是加劇危機的根本原因。所以,全球危機的根本原因在于全球經濟的失衡:即主要經濟體自身的消費與生產失去平衡、主要經濟體間的國際貿易失去平衡、當前與未來失去平衡等。
世界經濟應當作出調整
世界經濟未來要走向健康的新模式。首先要解決經濟體自身的消費與生產失去平衡的問題。而美國作為世界經濟的引擎,是這次危機的始作俑者,因此經濟轉型也必須從美國開始。因此,美國必須解決過度的透支消費、金融服務業在經濟中比重偏高、制造業失去競爭力等三個問題,改變縱容居民過度借貸消費的政策,引導國民注重儲蓄、量入為出。同時。對金融業要加強監管,限制金融衍生產品的過度杠杠化、泡沫化。另外,為了解決美國勞工成本過于高昂,使得美國制造業失去競爭力,美國必須解決美國勞工階層貴族化、工會權力過大等問題。
對于亞洲主要經濟體來說,必須改變無限擴張產能和依賴出口的局面,做到自身的生產與消費保持基本持平。亞洲地區必須深刻了解到為什么本國儲蓄率居高不下、為什么國民消費不振。因此,除了必須改變分配體制外,亞洲地區更要轉換原來的經濟發展與國民福利的基本思想,放棄“世界工廠”的虛名,放棄追求經濟規模的“GDP崇拜癥”,而把思想放到追求國民的福利上來。
我國經濟在這次危機中顯現的問題
中國宏觀經濟的根本問題是儲蓄率過高,消費率過低,根本原因在于資本的比重越來越高,勞動的比重和知識的比重越來越低。面對金融危機的沖擊,我國經濟的問題逐漸暴露,出口導向的增長模式走不通了,經濟下滑,社會矛盾凸顯。
21世紀最初幾年,資源瓶頸和環境瓶頸已經完全收緊,依靠資源投入驅動的經濟發展方式無法再繼續下去了。依靠資源投入驅動的經濟發展方式對中國經濟造成的損害,早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就已經暴露出來,但是轉變一直沒有得到實現。其次,由于中國一直采取出口導向型經濟政策,利用勞動要素稟賦優勢和國內的自然資源優勢,走一條粗放型經濟的發展模式。近些年,我國對世界主要發達國家保持巨大順差,積累了將近2萬億的外匯儲備。到了2003年,出口需求驅動的經濟發展方式造成的種種問題也日益顯現。等到美國次貸危機爆發以后,各種矛盾都同時暴露出來,就使中國當前的經濟形式顯得更加復雜和難于處理。與10年前積極財政政策的“時代背景”相比,中國經濟結構已然大變樣,外貿依存度(進出口總額與GDP的比值)從1995年的近40%逐年上升到2007年的約67%。
1998年東南亞金融危機的教訓
對于應對本次經濟危機,中央政府應吸取1998年東南亞金融危機的財政貨幣政策經驗。當時,中央政府以基礎設施為主的財政支持填補了外部需求暫時下滑造成的缺口。當全球經濟恢復增長時,中國以出口為主導的經濟已經占據了最佳位置,因而得以抓住全球貿易上升帶來的機遇,使中國形成了外向型增長模式。中國近些年從中獲益匪淺。但是近兩年,此模式已經顯得越來越不可持續性,遇到諸多麻煩:貿易摩擦加劇、人民幣升值壓力空前、國內資源消耗過量、環境污染嚴重。況且本次危機之后,外部需求是否會加速回復,值得懷疑,因為本次危機橫掃全球主要經濟體,而不像1998年只有東南亞遭殃,所以經濟快速恢復的幾率很小。當外部需要沒有及時跟上時,國家主導的基礎設施建設對經濟拉動不可持續,到時經濟還會陷入麻煩。
1998年東南亞金融危機,政府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其初衷是希望通過政府投資的擴大,使總供求均衡維持在接近充分就業均衡的水平。利用投資轉化的收入效應,改變居民消費預期,提高邊際消費傾向,刺激民間投資意愿增強,最終使市場機制恢復自動運行能力,經濟增長恢復內在的秩序。這也是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的通行做法。實際執行的情況是,積極財政政策對防止經濟失速的效果是明顯的,1998——2002年GDP年均增長率達到7.6%,保證了整個國民經濟的平穩運行。但是作為一項反周期調節的政策,積極財政政策始終未能在刺激有效需求、恢復經濟自主增長方面產生明顯的效果,投資需求越來越依賴政府,對居民消費拉動弱,而政府消費率卻節節上升。亞洲金融危機之后的財政支出主要專注于基礎設備投資,而當時經濟變革的方向卻截然相反。20世紀90年代的國有企業改革,企業將員工的醫療、教育和住房方面的包袱轉移給家庭。因此,家庭不得不增加預防性儲蓄來應對住房和醫療支出的增加。正如1999年至2003年間家庭儲蓄率的顯著上升所示。此次經濟政策加劇了我國內外失衡,內需不足,嚴重依賴出口,為這次遭受外部沖擊,埋下了伏筆。
四萬億投資的分配應考慮國家長期的經濟發展
雖然四萬億投資將有力地拉動經濟增長,同時也應看到,四萬億投資的目的絕不只是為了保持增長速度這一目標。應該看到我國經濟深層次的矛盾并未解決,經濟結構畸輕畸重、民眾消費能力低下一直是懸而未決的重大問題,由出口和投資導向到消費導向的轉型也還遠未完成。
本次金融危機,中央政府已經迅速做出反應,出臺的一系列推動經濟增長的舉措,刺激經濟增長力度之大幾乎前所未有。雖然加大了對民生的投資,以降低預防性儲蓄,并鼓勵居民進行消費,但是對基礎設施項目的支出還是占的比例過大,其對創造就業崗位能力有限;政府花費對關乎國計民生的項目資金有限,只有有限的資金用于社會福利支出:醫療、廉租房、教育、養老金以及社會保障,而這些措施有助于支持消費并重新平衡經濟增長。
分析四萬億投資分配方案可知,用于基礎行業、基礎設施建設和維護的費用在中國財政支出中的比重最大,而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方面的支出長期偏低。以教育支出為例,中國教育經費在2007年是全球總教育經費的0.78%。而人口則占世界總人口的近20%。近幾年還有不斷下降趨勢。我國教育支出與GDP之比,醫療衛生與GDP之比,均大幅度落后于其他發展中國家。國家財政投入全民社會保障份額較少,目前老百姓的后顧之憂多,醫療、子女教育等問題都制約人們不敢消費。在外向型經濟調整的背景下,老百姓不敢消費將對經濟增長產生極大的制約作用。中央財政可以借此調整機會,在全民社會保障領域大有作為。只有加大對低收入階層的補貼,大幅提高教育醫療衛生等方面的投入,才能實現內需型增長。
我國應該采取的措施
解決問題的根本路徑還是在轉變增長方式、發展方式上。在此次經濟危機中出現的問題是壞事,但也是好事,又一次逼著我們要解放思想,必須采取科學的發展方式。在這樣一個歷史性的壓力面前,如果處理得好,會開創出一個中國經濟增長的新格局,挖掘出一個大國消費市場。
我國應借助此次機會,化“危”為“機”。概括說來。一是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淘汰落后產能,關閉那些技術含量低、環境污染嚴重的工廠,實現國家一直提倡的技術升級、產業升級;二是擴大內需,減少對出口的依賴;三是轉變現有的經濟發展模式,走循環經濟的發展道路;四是放棄長久以來的粗放型發展模式,實行資源集約型、健康長久的發展模式;五是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發展現代產業體系,為我國今后長久的經濟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作者系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政府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