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1:
2002年4月4日,在法院主持下,甲地A公司與乙地B公司達成調解協議。A公司將其一輛轎車轉讓給B公司,抵其所欠B公司債務。該車已在甲地保險公司購有機動車輛保險。4月21日,法院將該車車籍及保險手續一并執行給了B公司。5月20日,該車在乙地交管部門辦理了車輛入戶手續,車牌號也做了更改。6月18目,B公司在駕駛該車去甲地依險公司辦理保險批改手續過程中,在甲地境內發生翻車事故。B公司當即報警并通知保險公司出現場。該車定損5萬元。B公司請求保險公司支付保險賠償金遭拒絕。請問保險公司應否承擔保險責任?
答復:保險公司有權拒絕對本案車輛發生的保險事故承擔保險責任。
理由是:B公司要求保險公司承擔賠償責任的前提條件,是B公司與保險公司之間必須訂立有保險合同。
車輛所有權轉移時,該車隨附的保險利益也隨之發生轉移。但是,B公司并不因為取得該車的所有權而當然享有原保險合同賦予原投保人即A公司的權利。而必須依法對原保險合同進行變更。
《保險法》第三十四條規定,“保險標的的轉讓應當通知保險人,經保險人同意繼續承保后,依法變更合同。”第二十一條第二款規定,“變更保險合同的,應當由保險人在原保險單或者其他保險憑證上批注或者附貼批單,或者由投保人和保險人訂立變更的書面協議。”
另據保監會1999年頒布的《機動車輛保險條款》第二十三條規定,“在保險合同有效期內,保險車輛轉賣、轉讓、贈送他人、變更用途或增加危險程度,被保險人應當事先書面通知保險人并申請辦理批改。”第二十七條規定“被保險人不履行本條款第二十一條至第二十六條規定的義務,保險人有權拒絕賠償或自書面通知之日起解除保險合同;已賠償的,保險人有權追回已付保險賠款。”
根據上述規定,B公司在與A公司就以車抵債達成協議后,應當及時通知保險公司辦理保險批改手續,或者與保險公司訂立書面變更協議。如果保險合同做了變更,則保險公司應依合同約定承擔保險責任。否則保險公司有權拒絕承擔保險責任。
從本案案情看,B公司在4月4日即與A公司達成車輛所有權轉移的協議,4月21日取得車輛過戶所需手續,5月20日即完成了車輛過戶登記,至6月18日發生事故,在長達兩個多月的時間里,B公司并未依法對保險公司履行告知義務,在此情況下保險公司有權拒絕就6月18日車輛事故對B公司承擔保險責任。同時,由于A公司對該車已不具有保險利益,原保險合同失效,故保險公司也不應對A公司承擔保險責任。
問題2:
本人當時已超過十四歲,收養行為也未在民政部門登記或公證,雖然本人以養子的身份與原告生活多年,現原告要求解除收養關系。請問收養關系依法能否解除?
陜西省扶風縣張海峰
答復:由于問題中給出的信息有限,故假設三種情況進行分析:
假設收養的事實發生在1992年4月1日《收養法》實施以前。在此期間我國尚無調整收養關系的部門法,在司法實踐中既承認合法的收養協議作為民事法律行為的效力,又承認在并未訂立收養協議時所形成的事實收養關系的效力。此外,對于被收養人的年齡,這一期間的法律法規亦未作明確規定。如果收養行為發生在此期間,又訂立了收養協議的,收養關系成立;未訂立收養協議的,只要雙方確認共同生活多年。以父母子女相稱,建立了事實上的父母子女關系,且被收養人與其生父母的權利義務關系確已消除的,亦可成立收養關系。
法院受理此類案件后,經審查確認存在不能繼續共同生活的事由的,法院可以根據現行《收養法》判決解除收養關系。
假設收養事實發生在1992年4月1日至1999年4月1日期間。在此期間我國適用1992年4月1日開始實施的《收養法》。該法規定,收養應當由符合收養送養條件的收養人、送養人依照法律規定的收養、送養條件訂立書面協議,并可以辦理收養公證;被收養人應為不滿十四周歲的未成年人,除非被收養人是收養人的三代以內旁系血親的子女;如果被收養人是查找不到生父母的棄嬰和兒童時,還必須辦理收養登記。
雖然此期間的法律并未將行政登記列為所有收養關系成立的要件,但被收養人已經超過了法定的被收養年齡,除非被收養人是收養人的三代以內旁系血親的子女,否則收養關系不能成立。在這種情況下你與原告之間存在的可能是撫養與被撫養關系。而非收養關系,法院可能會以不存在收養關系而駁回原告的起訴。
假設收養事實發生在1999年4月1日《收養法》被修改之后。此期間收養關系以行政登記為成立要件。《收養法》第十五條規定,收養應當向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登記。收養關系自登記之日起成立。本案中由于被收養人已超過法定收養年齡,也未在民政部門登記,收養關系依法不成立,僅存在撫養與被撫養關系。因此。法院會以該收養未經過必要的法定程序而判定收養不成立,做出駁回原告訴訟請求的裁決。(吳以鋼律師)
問題3:
2001年11月,某公司為擴大生產經營,向公司職工收取集資款共計42萬元。2003年10月,該公司因嚴重虧損,向法院申請破產還債。現該案已進入破產分配階段。請問,該42萬元職工集資款能否作為第一順序債權享有優先權?
江西省崇仁縣朱開平
答復:本案首先要確定集資款的性質,即這42萬元職工集資款是企業向職工的借款,還是職工向企業的投資。
《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試行)》第三十七條規定,破產財產優先撥付破產費用后,按照下列順序清償:(一)破產企業所欠職工工資和勞動保險費用;(二)破產企業所欠稅款;(三)破產債權。破產財產不足清償同一順序的清償要求的,按照比例分配。
1994年《國務院關于在若干城市試行國有企業破產有關問題的通知》規定。企業在破產前為維持生產經營,向職工籌借的款項,視為破產企業所欠職工工資處理,借款利息按照借款實際使用時間和銀行同期存款利率計算。職工在企業破產前作為資本金投資的款項,視為破產財產。
2002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企業破產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第五十八條規定,債務人所欠企業職工集資款,參照企業破產法第三十七條第二款第(一)項規定的順序清償。但對違反法律規定的高額利息部分不予保護。職工向企業的投資,不屬于破產債權。
根據上述規定,如果本案所涉及的42萬元是公司向職工籌借的款項,則該筆資金應視為破產企業所欠職工工資,作為第一順序債權享有優先權。
但如果該筆資金性質是職工向企業的投資,作為資本金投資的款項,不屬于企業破產債權,因而不能作為第一順序債權享有優先權。
判斷42萬元集資款是否屬于借款應當主要依據集資合同的約定,比如是否附有還款期限,集資回報是計息還是支付紅利等,同時還要參考集資收據上的記載、公司集資款的會計科目是在應付帳款項下還是在實收資本項下。(劉焰律師)
問題4:
張某訴王桌債務糾紛案,法院判決王某一次性償還張某欠款50萬元。判決生效后,王某未自動履行,張采遂即申請法院強制執行。執行過程中,雙方自行這成和解協議,張某同意王某每兩月還款10萬元。開始兩次,王某均按約履行,張某于第4個月向法院撤回執行申請,法院裁定按撤訴結案。但第6個月后,王某不再履行協議,張某即向法院申請恢復原判決執行。
請問,法院是恢復原判決執行,還是重新立案執行?或者張某應依據和解協議向法院進行新的起訴?
河南省安陽市劉霞
答復:法院可以根據債權人的申請恢復原生效判決的執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一十一條規定:“在執行中,雙方當事人自行和解達成協議的,執行員應當將協議內容記入筆錄,由雙方當事人簽名或者蓋章。一方當事人不履行和解協議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對方當事人的申請,恢復對原生效法律文書的執行。”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規定:“一方當事人不履行或者不完全履行在執行中雙方自愿達成的和解協議,對方當事人申請恢復執行原生效法律文書的,人民法院應當恢復執行,但和解協議已履行的部分應當扣除。和解協議已經履行完畢的,人民法院不予恢復執行。”
根據上述法律規定及司法解釋,在債務人王某不能履行和解協議時,法院可以根據債權人張某的申請。恢復對原生效判決的執行。
債權人需要注意:申請恢復執行原法律文書,適用《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一十九條申請執行期限的規定,即“申請執行的期限,雙方或者一方當事人是公民的為一年,雙方是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為六個月”。申請執行期限因達成執行中的和解協議而中止,其期限自和解協議所定履行期限的最后一日起連續計算。如果申請人超過法定的申請執行期限而提出執行申請,法院將不予受理。(劉焰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