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辛勤耕耘,才能喜獲豐收;也只有經歷風雨,才能見到彩虹。”
——郭海霞

每年春節,教育部關工委、中國教育學會、中國教育電視協會、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中央電視臺、中國教育電視臺都會聯合推出一臺名為《魅力校園》全國校園春節聯歡晚會的青春盛宴。如今,《魅力校園》已經走過十個春秋,成長為中國校園文化活動的權威品牌。
十年來,近萬家單位參與了《魅力校園》的系列活動,累計參與人次突破了十萬人,報送節目總量達到了十一萬部;活動影響輻射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橫跨兩岸三地,活動足跡遍布香港、澳門、韓國、日本、新馬、歐洲,引發數百家媒體追蹤報道;這一切,都與一個人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她就是本期主人公——《魅力校園》總制片人郭海霞。
十年一夢 童心同行
“滴滴答、滴滴答,小朋友們,小喇叭開始廣播啦”這是很多70后最難忘的記憶,今天故事的主人公郭海霞就是在這樣的旋律中度過了她的童年。出生在教育世家的她從小就受著良好的藝術熏陶,跟著父親買回的卡帶式錄音機學唱兒歌、學習舞蹈,并成為學校的文藝積極分子,也許就在這時藝術的種子就在她的心底播種。大學畢業后,她毫無懸念地成為一名教師,然而命運的安排往往就是充滿著傳奇,她被安排在學校團委工作,負責組織各種文化活動。就這樣,她常年和學生在一起組織各種晚會和文藝活動,童年埋下的種子似乎又在她的心中發芽。進入新世紀,機會再一次降臨在她的身上,她被借調到中央教科所幫忙籌備首屆德育迎春晚會,而這個忙一幫就是十年。
十年風雨 勇往直前
前進的路上永遠結伴同行的是凄風苦雨,沒有人能隨隨便便地成功。面對挫折和困難,郭海霞總以“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激勵著自己。隨著《魅力校園》影響力越來越大,一時間克隆版的“魅力校園”處處開花,同類活動鋪天蓋地,他們紛紛照搬《魅力校園》的模式,甚至有人直接打著“魅力校園”的旗號以假亂真,對此郭海霞并沒有抱怨,而是對自己的品牌進行升級。她說:“一個品牌要保持持續領先就不要怕別人復制成功的模式,而是要不斷超越自己,勇于創新,打造自己品牌不可逾越的競爭力。”今年7月,因為“甲型流感”等原因致使各地學校紛紛取消外出計劃,諸多藝術教育類展示活動不得不停辦或者延期舉辦,然而《魅力校園》卻逆風飛揚,于7月12日成功抵達香港,如期舉辦了“祝福祖國——2009魅力校園赴港交流展演”;7月20日—24日在北京國家圖書館音樂廳圓滿舉辦了“祝福祖國——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暨魅力校園合唱會演”。在遭遇不可抗力因素的影響下,《魅力校園》依然選擇了勇往直前,選擇了堅持到底。郭海霞激動地說道:“這次活動得以成功舉辦源于各級各類學校對我們的信任,這也是我們多年情感互動的結果,這是一種真情,一種愛的回報,除了深深地感恩和將活動做得更好,我不知道用語言還能說些什么。”
十年碩果 天道酬勤
郭海霞的辦公室里懸掛著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彭珮云、許嘉璐等國家領導人蒞臨全國校園春節聯歡晚會現場為《魅力校園》活動頒獎的照片,墻上還掛著幾千名獲獎師生在人民大會堂合影的巨幅圖片,陳列柜里擺滿了香港、韓國、日本、新馬等國家和地區為《魅力校園》頒發的獎杯。這些都是他們成功舉辦的九屆全國校園春節聯歡晚會、五屆全國兒童藝術展演、四屆全國校園文藝會演,十三次帶隊走進香港、五次走進韓國和新馬,多次走進日本、歐洲等國家和地區交流演出的見證。然而郭海霞面對這些數字和榮譽卻表現得相當低調,她說:“我們只是提供了一個展示藝術教育成果的平臺,如果大家對《魅力校園》的活動比較認可,那一定是這個時代給我們提供了靈感,同時是廣大藝術教育工作者智慧和努力的結晶。”當記者問到讓《魅力校園》永葆魅力的原因是什么的時候,她笑著只說了四個字:“天道酬勤”。
奉獻藝術教育 永遠在路上

郭海霞說:“很多參與《魅力校園》活動的老師都來自基層,他們自己辛苦編創的作品能通過中央電視臺進行展示,學生們通過中央電視臺的播出看到自己的形象,給予了他們巨大的鼓舞。我記得有一個內蒙古的舞蹈老師給學生上課的地點很偏僻,每次家長都要騎摩托車2個多小時送學生去上課,很不容易。這個老師為了給孩子們爭取一個演出的機會就帶著節目光盤只身來到北京等候評審結果,一住就是半個多月,我們被他這種執著的精神所感動。還有很多老師通過參與《魅力校園》的活動得到了當地領導的認可,甚至還從中學調到了大學執教。當我得知我們提供的這樣一個舞臺能給老師帶去信心和動力的時候,就堅定了我要為藝術教育奉獻所有力量的信念和決心,因為我現在的生活已經離不開孩子們的歡笑,我堅信一個人只要選擇好目標堅定不移地走下去,就一定會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