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16日,美國能源部長朱棣文、商務部長駱家輝造訪了中國國家電網公司,探討了雙方在智能電網技術方面的合作問題。到目前為止,中美兩國是在智能電網規劃中最舍得花錢的國家,分別投入每年2000億人民幣和1200億美元的預算,計劃對全國的電網進行智能化升級。奧巴馬聲稱,建立智能電網是為了“創造世界上最高的能源利用效率”。
“智能電網”,簡單地說就是通過植入智能部件,讓電網具備高度的統籌能力和自愈能力,從而提高能源的整體利用效率。這一概念,最早由加拿大人馬克#8226;坎貝爾(Mark Kerbel)應用實踐,2005年,他利用群體行為(Swarm)原理,用一種無線控制器與大樓的各個電器相連,使所有的電器彼此能互通信息,自動調整行動,選擇最合適的用電方案。這樣,在不犧牲每個個體的前提下,整個大樓的節能目標便可以實現。
沒有哪種方法會比智能化更方便管理能源的使用,管理是為了得到更好的能效(能源利用效率)。在美國,由于能效低下,近一半油氣以及四分之三的電能被白白浪費,一些國際大企業已經把“能效”看作與石油同等重要的“第五資源”。智能電網的出現,順應了開發“第五資源”的思路,畢竟在新能源技術還不夠成熟的時候,“節流”遠比“開源”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