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蒙德的《崩潰》一書,描述了在格陵蘭島脆弱而嚴峻的生態環境下的生存斗爭。帶著“崩潰之后,究竟又發生了什么”的好奇,我們開始了這次旅行,旨在考察全球變暖對格陵蘭島生態所造成的影響。
圖片 | 高杰
在2009年白晝最長的那一天(6月21日),“世界第一大島”格陵蘭島宣布高度自治。此時,我們十個來自上海的普通市民剛剛結束了“北極低碳之旅”,坐上了回國的飛機。在總共15天的時間里,我們親自體會了氣候變暖下的格陵蘭島的居民生活。
格陵蘭島總共21 7 . 5萬平方千米的面積,約有4/5的地區在北極圈內。整個島上僅生活了5.7萬居民,有個典故說,格陵蘭島之所以叫現在的名字,是因為第一個踏上這個島嶼的那個挪威海盜在島的南部發現了一塊不到一平方千米的綠油油的水草地,回到家鄉以后,他對人說發現了一塊“綠色的大陸”(Greenland)。
相比受墨西哥灣暖流影響的冰島和挪威,格陵蘭島更為寒冷,且多風多霧。艱苦的環境使移民格陵蘭的維京人最后消失了,而因紐特人卻堅持一直居住在那里,這點常常被獵奇的學者譽為人類學謎團。史學家分析,這和維京人拒絕采納因紐特人的生活習慣有關。那么,正在發生的全球變暖,對今天的因紐特人又造成了怎樣的影響?我們帶著這樣的疑問,開始了我們的旅行。
伊蒂里格的獵人
在一個典型的因紐特小村莊伊蒂里格(Itilleq),我們似乎目睹了氣候變化與因紐特人生活方式轉變的一些關系。伊蒂里格建立于1847年,位于西西米特(Sisimiut,格陵蘭島第二大城鎮)以南50千米的伊蒂里格峽灣的前部。這個只有大約130人的小村莊坐落在山谷中,和格陵蘭島的許多村落一樣,周圍是雄偉的高山和冰川,村民們以狩獵和捕魚為生。
由于氣候嚴寒,格陵蘭島的生長季很短,耕種作物變得很困難,養殖業和農業在這里不存在。在維京人的時代,人們還曾飼養一些從歐洲帶來的牛、豬和山羊等。但格陵蘭的林地十分稀少,牧民們很快就發現養豬和牛是不經濟的,所以只留下了羊,后來又發現受嚴寒的氣候影響,羊所需要的草也很難保證,當人工放牧條件受到自然的影響時,一些維京人也不得不轉而學習了自己的因紐特鄰居,以捕魚為食。
由于來自格陵蘭冰帽干冷的強風時不時從北方把浮冰吹進峽灣,在夏季的時候峽灣也是阻隔的,由此出現了濃霧天氣。我們到達伊蒂里格的時候,需要乘坐沖鋒艇(皮劃艇),因為破冰船難以到岸。峽灣深邃曲折,小艇是格陵蘭島上的重要交通工具。因紐特人的小艇是自己用皮制作的,皮艇上往往放著各類“武器”:安裝了投擲器的漁叉柄,用套索釘與漁叉柄相連的漁叉頭,射海鳥用的鏢槍等等。這些工具都做得十分精細,比如鏢槍上不但有箭頭,還有三個倒鉤,可以在箭頭射空時起替補作用,提高捕獵的成功率。劃著這種小艇用漁叉捕獲海象、海鳥乃至鯨魚,是維持因紐特人生活的主要途徑。
但是,如今不斷消融的冰雪給因紐特人造成了很大的困擾。村民告訴我們,以前大家去捕獵環斑海豹時,是在寒冷的冬夜里守在它們經常出沒的雪塊旁邊,等聽到環斑海豹呼吸的聲音時,再伺機將魚叉擲入洞中,待將筋疲力盡的海豹拖出后,再用長矛將其殺死。環斑海豹是格陵蘭海域最常見的海豹,因為習性特別,很難捕捉,它們可以在格陵蘭海岸的浮冰下過冬,僅靠在冰塊鉆出一個只夠探出頭來的孔洞呼吸。而且這些孔洞會被聰明的環斑海豹用雪塊蓋起來,讓獵人們不易察覺。將這個用來做掩護的雪塊敲碎會引起環斑海豹的警覺,要想捕獵它們,就只能“守株待兔”。隨著全球變暖,格陵蘭的浮冰運動越演越烈,有的時候,獵人們守住的浮冰和環斑海豹隱藏的浮冰之間會裂開,一覺醒來的時候,獵人們甚至會發現自己和環斑海豹之間越飄越遠了。
類似這樣的事情還有許多。因為因紐特人沒有文字,所以祖祖輩輩相傳下來的生存本領正遭遇著挑戰。因紐特人通過風、云、冰川的消退等來安排生活,但是由于氣候變化的情況越來越劇烈,這種判斷被認為在逐漸失靈。一個有著20多年捕獵經驗的村民說,他現在已經不能在原來的地方捕到獵物了。
伊路利薩特的5年與100年
全球變暖對格陵蘭島生態的影響在另一個城鎮伊路利薩特得到更明顯的反映。這是格陵蘭島的第三大城鎮,位于北極圈的北部,格陵蘭島西海岸附近的伊路利薩特冰峽,在格陵蘭語中,伊路利薩特就是“冰川”的意思。這里已經十分接近北極點了。在這里,巨大的冰排每天以62英尺(18.89米)的速度移動,現在,冰排和融水咆哮著沖向已經被冰山覆蓋的峽灣。事實上,伊路利薩特冰灣也被稱為世界上移動速度最快。活動最為活躍的冰川,除了南極洲的冰山,沒有哪座冰山每年發出的冰能比它多。
居住在伊路利薩特的大都也是因紐特人。當我們乘坐1370噸的破冰船,再轉乘極地沖鋒艇登上這座城鎮的時候,首先被吸引的就是粉刷成紅、黃、藍等鮮艷色彩的尖頂平房。當地人對我們說,之所以要刷成這樣的顏色,是因為冰天雪地的格陵蘭島顏色太單調了!游客觀光是伊路利薩特的重要經濟來源,城鎮上有機場,也有公交車和消防局,并配有學校、郵局、商店等基本設施,這些設施在整個格陵蘭島來說,是比較高級的。我們訪問的其他小村莊的房子比這里的破敗許多。而且整個小島連垃圾箱都沒有,生活、生產所排放的垃圾,都要由游艇搬運到外面去處理。
整個格陵蘭島的地面都沒有成型的公路,我們到來的這個季節,路面塵土飛揚,就像山路一般。在進入每一戶當地人家的屋子之前,我們都會脫掉鞋子,避免塵土落入家中。由于當地淡水資源匱乏,人們引雪水喝,所以當地有很強的節水意識。在每戶人家的門口,都停著木頭做的雪橇,旁邊還有拉雪橇的狗,這在當地的冬天十分有用。
由于處在冰峽口,伊路利薩特的夏天每年都有融冰現象。如果某一年份氣溫過高,融冰就會加劇。
有報道說,因為氣候變暖,格陵蘭島南部的納薩爾蘇瓦克鎮里四棵最古老的松樹正在復活,格陵蘭島南部的氣溫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逐步上升。對于格陵蘭的北部來說,冰封時間縮短,狗拉雪橇狩獵的時間也縮短了,而對南部地區,種植季則得到延長,花椰菜等作物將長得更好。我們去之前,絕對沒有想到在格陵蘭島還有只穿襯衫的溫度。
氣候變暖與資源開采
當然,也有一些受過教育的當地人對氣候變暖帶來的這種變化抱著樂觀的態度,這是因為格陵蘭島是一個巨大的資源寶庫,當冰雪消退、大地外露之后,對資源的開發就變得簡單很多,在格陵蘭島北部,冰川融化已讓一座鉛錫礦暴露出來,而且船只更容易到北部海域航行了。
格陵蘭島能實現高度自治的資本在于埋在冰原下的豐富油氣資源。對格陵蘭來說,如果不能用以前被掩埋的資源換來更多的金錢,那么失去丹麥政府每年所提供的40億克朗,就只能承受讓生活水平倒退的風險。因為,在格陵蘭幾乎沒有工業,島上居民要實現現代化的生活,只能靠政府補貼。
但從全球大背景來看,氣候變暖帶來的資源可開采未必是好事。氣候變暖固然會使開采資源變得容易,但也將使冰凍在北極地區的大量泥炭解凍,那里儲存著高達全球14%的二氧化碳,這樣就可能把二氧化碳釋放進大氣中導致氣候進一步變暖,不僅會影響北極地區,而且必將導致全球溫室效應進一步加劇。
我們在旅程中看到,格陵蘭島的一些永凍土地帶有許多低矮的灌木貼在地面上生長,冒出地面的部分不超過一根手指,但是根系卻十分牢固。其實,這些灌木叢占領的是苔蘚和地衣等凍原植物的地盤。
在格陵蘭島,風輸送雪是很平常的。在灌木越茂密和越高的地方,能捕獲更多飄移的雪,而升華引起的損失小一些。灌木叢中的雪要比灌木叢以外的雪更厚,且單位雪厚的熱絕緣性也更好。因此,冬季土壤表面溫度明顯的高很多,這使冬季分解和營養釋放更強,提供了一個使灌木生長增強的機會。氣候變暖會使灌木的豐度、大小和覆蓋增加,而“雪和灌木”的這種相互作用就可能使冬季雪厚大范圍增加,由此促進來年灌木叢的生長。
永久凍土中包含的植物根系及其他有機物質分解得都十分緩慢,當這些物質開始消融時,細菌和真菌可使有機物質中所含的碳元素發生快速分解,并以二氧化碳或者甲烷的形式釋放到大氣層中。
在我們的旅行中,當地居民表達了迫切獨立與致富的愿望。如今看來,格陵蘭島擁有的資源將會幫他們大忙,然而代價更大。數據表明,永凍土中約含有16720億噸的二氧化碳,而現今大氣層中蘊含的二氧化碳僅為7800億噸,凍土的碳含量比大氣層的含碳量多了兩倍。
面對全球變暖對環境和生態所造成的巨大傷害,早在開始這趟旅行之前,我們就約定為此行自己所產生的碳排放量買單,并把這些款項用于購買綠色電力或植樹,實現碳中性。
Tips:
碳足跡:
由于格陵蘭島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為了確保此行的安全性,啟程前,我們已經進行過兩次培訓。在出發前對北極的極地知識、中國極地科考研究現狀有所了解。
此次行程人均碳排放量為4737千克,即4.7噸。在產生碳排放的同時,所有團員還因為拒絕瓶裝水、減少牛羊肉的食用,以及減少電梯乘坐有效地減少了二氧化碳排放,具體數據如下:
1.拒絕瓶裝水:一瓶瓶裝水的生命周期碳排放量為174克,假設每人每天原本消耗2瓶水,那么北極旅行團的10個團員在16天的行程當中一共節省了320瓶水,因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約55.7千克。這個碳減排量相當于使用筆記本電腦990小時,或使用空調冷氣90個小時。
2.降低牛羊肉食用:正常情況下,每人每天消耗的牛羊肉約為100克,那么10個團員16天因為牛羊肉食用而產生的碳排放應該為582.4千克;而北極低碳之旅因為團員在盡量避免牛羊肉食用,實際產生的排放為163.8千克,同正常情況相比一共減少了418.6千克,也就是說,實際排放量相當于正常排放量的28%。
3.減少電梯使用:10位團員在預訂酒店的時候,主動選擇樓層低的房間,并且除了在必要的時候(攜帶大件行李或是所住樓層較高),均不使用電梯而改走樓梯。此舉使得電梯的使用次數減半,從而使得電梯引起的排放也減半,減排量約為20千克。
該旅行除掉團員無法控制的搭乘飛機和郵輪產生的碳排放,其余部分從本應產生的589.7千克減少到了96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