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改革開放30年山西果業發展歷程
山西省果樹大面積栽培始于解放以后,特別是從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以來,國家調整了農村產業結構,實行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和水果多渠道經營,大大激發了農民發展果樹生產的積極性。改革開放30年來,山西水果產業的發展,主要經歷了以下3個發展階段:
一是“七五”、“八五”時期的面積、產量飛速增長階段。當時農業生產進入新階段,農民在解決溫飽問題后,如何增加收人,成為擺在各級政府面前的首要問題。隨著賣糧難問題的出現,給經濟作物提供了很大的發展空間。特別是果園收入明顯高于種糧收入的情況下,各地紛紛掀起“要想富,種果樹”的熱潮。截至1995年底。山西果樹栽培面積達33.3萬公頃,水果總產量達125萬噸。
二是“九五”時期的穩定、調整發展階段。1996年,山西省人民政府把果業生產確定為山西農業發展的主導產業之一,為山西果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隨著農業結構調整的不斷深入和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的臨近。進一步推動了山西果業的穩定健康發展。截至2000年山西省果園面積達到49.3萬公頃,果品總產量達360萬噸。
三是進入21世紀至今,調整提升階段。2000年之后,隨著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的不斷發展、農業產業化的興起和加入WTO后國內外市場全面接軌給山西農業帶來的影響。果業結構進入了全面戰略性調整階段。經過近10年的努力,山西果業初步形成了蘋果優勢栽培區、梨優勢栽培區、葡萄優勢栽培區、杏優勢栽培區、地方特色小水果優勢栽培區等5大水果優勢栽培區,區域布局更加優化。截至2008年底,山西省果園面積達54.12萬公頃,產量達644.55萬噸。30個優質蘋果生產基地縣的蘋果面積為25.51萬公頃。產量為328.4萬噸,分別占全省蘋果總面積、總產量的75.3%、70.3%;20個優質梨生產基地縣梨的面積為6.23萬公頃,產量為63.3萬噸,分別占全省梨總面積、總產量的70.8%、79.55%。
2 取得的主要成就
2.1 果品收入逐年增加
改革開放以來,山西果業收入逐年增加,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繁榮發展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截至2008年底,全省果品收入107.7億元,其中鮮果收入104.5億元,加工用果收入3.2億元。農業人口人均果品收入456元,占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的11%以上。尤其是我省的部分地區(如臨猗、萬榮、平陸、吉縣等)水果收入占到農民收入的50%以上,果業及相關產業對縣域經濟的貢獻率在30%以上。
2.2新技術應用穩步推進,果品質量大幅度提高
改革開放30年。特別是近10年來,我省大力推廣果業生產新技術,主推了蘋果高光效樹形改造、人工授粉、果園放蜂、果園生物覆蓋、果實套袋、鋪反光膜等10項實用技術,進行果品精細化管理。優質果率由改革開放前(1977年)不到20%提高到現在的65%,極大地提高了山西水果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由于果品質量安全水平得到提高和突破,山西水果也獲得了多項榮譽,如吉縣“壺口”牌蘋果曾榮獲首屆中國農博會蘋果類唯一金獎。第三屆中國農博會。名優產品”稱號,1996、2000、2001、2002年中國國際果品博覽會。名牌產品”稱號;“隰州蜜梨”在2000年北京國際農業博覽會上被命名為“中國名牌產品”。2008年“隰州玉露香梨”被國家奧組委確定為2008年奧運會指定銷售果品等。
2.3果業產業化水平不斷提高
(1)果品采后貯藏保鮮 改革開放以后尤其是進入20世紀90年代,山西省果品采后貯藏保鮮水平得到快速發展。與此同時,果品貯藏技術也由過去的平窯、地窯、屋頂隔樓貯藏、在土窯洞中加用薄膜大帳和薄膜硅窗大帳等簡易貯藏方式逐步發展到機械制冷貯藏和氣調貯藏。截至2008年底,全省果品貯藏能力為190萬噸。其中氣調貯藏能力3.2萬噸,機械制冷貯藏能力84萬噸,分別占現有貯藏能力的1.7%、44.2%。
(2)果品加工業不斷發展 山西省依托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已形成了各類果品加工廠280余家。年加工消耗果品能力260萬噸,加工收入45億元。目前全省共有濃縮蘋果汁加工企業11家,年加工能力達30萬噸,年加工消耗蘋果能力達210萬噸。濃縮蘋果汁全部出口到歐美市場。已成為山西省農產品出口第一,出口量在全國名列第三。其次還有“廈普賽爾”黃梨汁、隰縣“金梨汁”、曲沃“龍泉山莊”果醋、“維之王”果脯、太谷“怡園”牌葡萄酒、“仙翁”牌海紅系列飲品等果品加工企業和知名品牌。
(3)出口貿易不斷增加20世紀90年代,山西省開始通過邊貿、海關等渠道,小規模出口鮮水果到越南、新加坡等國家。進入21世紀以后,山西果品出口市場逐步拓展到東南亞、歐洲、印度、俄羅斯、香港、澳門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量也呈現出穩定增長的趨勢。據統計。2008年山西省水果出口量為7.8萬噸,比2000年(0.773萬噸)增加了9倍。擁有運紅牌、運牌、壺口牌、王顯牌、吉圣牌、嶷山牌等10多個知名品牌。
2.4無公害水果生產基地認定和產品認證實現了從無到有
自國家2001年4月啟動“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以來。山西省無公害水果基地認定和產品認證發展迅速。據統計,截至2008年底,山西省無公害水果生產基地認定面積達11.46萬公頃,產品認證量達206.9萬噸。其中運城市臨猗縣無公害水果生產基地認定面積2萬公頃,產品認證量為45萬噸;臨汾市吉縣無公害水果生產基地認定面積1萬公頃,產品認證量為15萬噸。
3 存在的主要問題
3.1 果業生產結構不盡合理
主要表現是蘋果、梨、葡萄、杏等樹種在非適宜區和次適宜區的面積仍有一定比例,造成果品質量和產量、生產效益低下。
3.2果園基礎設施落后,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差
我省約50%是旱地果園,無灌溉設施,有部分水地果園灌溉設施陳舊、破損、老化、喪失功能,絕大部分果園不能有效地預防干旱、霜凍等自然災害,為果業的持續發展造成隱患。
3.3產業化水平低
產后處理業的發展相對滯后,貯藏量小,加工原料專用化程度低,加工品種單一,龍頭企業少且規模小,市場開拓能力弱,帶動力差。
4 發展建議與展望
經過30年的發展,山西果業取得了巨大成就。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我國果品市場經濟體系的不斷成熟,未來的山西果業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未來的山西果業必將由目前的數量效益型發展為數量、質量并重的效益型、由目前的粗放經營發展為集約化和標準化管理,最終實現:由果業生產大省轉變到果業生產強省。面對新的發展機遇,我們必須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實現山西果業的可持續發展:
4.1用大力實施高效園藝建設工程,不斷調整優化果業結構布局
30年的經驗告訴我們,在果業生產布局上,應遵循因地制宜、適地適樹、適當集中的原則。要積極利用果樹區劃成果。在適宜區和最佳適宜區,結合退耕還林計劃,利用荒山、荒坡、荒灘有計劃地發展果樹。同時還要加快老殘果園淘汰更新和劣質果園改造的步伐,實現果業結構的優化,以應對目前果品市場日益激烈的競爭局面。
4.2加強果園基礎設施建設
果園基礎設施現代化是現代果業發展的必要條件。建設現代果業,必須要加大資金整合力度,對果園基礎設施建設給予政策傾斜和資金扶持,以抓好生態果園建設、實施果園沃土工程建設、加強果園水利、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我省果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4.3 加快標準化果園建設力度
在我省水果生產優勢區域選擇基礎條件好、規模大、帶動能力強的重點縣區,建立水果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推行標準化生產模式,示范推廣一批優質、豐產、安全、高效益的實用技術,實現現代果樹生產技術的綜合示范。通過標準化果園的示范帶動作用,促進我省水果產業向規模化、標準化和集約化方向發展,全面提升我省水果產業的綜合生產能力和市場競爭力。
(作者聯系電話:0351—4040600)郵購果業實用技術VCD光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