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陽,論設施葡萄栽培。全國數第一。”這是中國葡萄學會秘書長晁無疾看后的評價。“饒陽的葡萄品質好。”南來北往的不少客商這樣評價。饒陽的葡萄生產為何讓專家豎起了大拇指,產品為何遠銷全國各大城市?
走進饒陽縣高村村民柳連興的葡萄棚里,只見一串串葡萄掛滿了枝頭。高村本是一個傳統的農業村,近幾年葡萄種植規模發展迅速,全村共建有葡萄棚室839個,年可產葡萄350萬千克左右,年產值近億元。“每到葡萄成熟季節,前來訂貨的客戶絡繹不絕。今年我們村又成立了葡萄生產合作社,注冊了自己的品牌,肯定能賣一個好價錢。”村主任王舒心高興地說。
高村葡萄種植只是饒陽縣葡萄生產的一個縮影。饒陽縣群眾種植葡萄的歷史較長,其間走過不少彎路,由于技術、品種等服務跟不上,曾出現死苗、刨樹等現象。近年來,該縣把調整農業結構作為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措施。提出了“穩糧、增菜、擴畜、營林、優果”的發展思路,組織群眾發展高效農業。這幾年葡萄行情一直較好。群眾積極性較高,縣委、縣政府抓住機遇,強力推進,積極引導群眾發展葡萄生產,葡萄產業迅速壯大,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目前,全縣共發展葡萄種植面積1000公頃,年可帶動群眾增收2億元。
1 政策杠桿撬熱情,葡萄生產掀高潮
為把葡萄產業做成強縣富民的農業主導產業,促進農民收入翻番。縣委、縣政府從制定優惠扶持政策入手,出臺了《關于發展葡萄生產的決定》,明確了發展目標和保障措施。對新建成方連片6.7公頃以上的重點村或種植大戶每667平方米給予200元補貼。重點鼓勵發展6.7公頃以上葡萄大棚,并在協調地塊、資金跑辦、組織參觀、技術指導等方面做了具體規定。扶持政策的出臺極大地調動了鄉鎮、村和農民群眾種植葡萄的積極性。去年秋后到今年春季,全縣新種植葡萄213.3公頃,其中設施葡萄186.7公頃,新建成高村、婁莊、西萬艾、西草蘆、高橋、園子、桑元等葡萄大棚12個。
2 專家培訓進課堂,解疑開方強保障
為提高全縣葡萄種植管理水平,該縣林業部門聘請中國葡萄學會、河北農大、河北省農科院石家莊果樹研究所、天津市林業果樹研究所、中國農科院植保所葡萄病蟲害研究中心等單位專家教授來饒陽授課,深入田間地頭進行指導。同時,根據各村葡萄品種、模式不同,還有針對性地制定了培訓方案,按照“農民需要什么就培訓什么”的原則,組織中、高級職稱技術人員建立基層聯系點,常年下鄉開展技術服務。幫助果農解決生產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并開通了技術服務熱線,有效地解決了果農的后顧之憂。
3 品種瞄準新優特,基地建設成規模
2003年,高村村民劉長勇發現自己棚室內的8611品種發生芽變,結出的葡萄比原品種著色早10~15天,果粒紅、口感好、外形美觀。于“五一”節前上市,且價格高、效益好。這一芽變引起了村民關注,經過幾年的培育推廣。這一土生土長的品種成為該村的主栽品種。僅今年該村就新上芽變葡萄棚室20公頃。與此同時,該縣在專家指導下,進一步加大了新技術、新品種的引進力度,引進推廣了紅地球、乒乓球、紅旗特早、維多利亞等十幾個品種,最近又在聯系引進夏黑、巨玫瑰等品種。新品種的引入,提高了生產效益,調動了群眾熱情,葡萄基地規模不斷壯大,到目前,全縣共有棚室葡萄4800多個。
4 建好協會強帶動,聯系市場促增收
為保證葡萄生產品質,做大做強葡萄產業,葡萄生產重點村分別成立了葡萄協會或葡萄生產專業合作社組織,葡萄協會(合作社)專門抽出技術骨干,對農民建棚、購苗、定植、施肥防病及葡萄串形、串重、成熟度等環節進行跟蹤指導,發現不規范操作的嚴肅處理。確保了銷售到市場的果品達到無公害綠色食品標準。同時,合作社統一為社員購進塑料棚膜、草簾、苗木、化肥、農藥、果袋等生產資料。在節約生產成本的基礎上確保了生產資料的質量。品質高也促進了市場銷售,2009年“五一”節期間,溫室葡萄賣到了20元,千克。產品銷到了北京、保定、山東及南方各大批發市場,每天外運葡萄1萬千克以上。
饒陽很多群眾通過種植葡萄走上了發家致富的小康路。
(據《河北科技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