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在河南鄭州,有一本雜志創刊了,名為《銷售與市場》。作為這本雜志創辦之初及其隨后近3年時間的執行主編,我經常思考的問題是:何為銷售?何為營銷?銷售與營銷有何區別?銷售與營銷的目的是什么?
當時,國外先進的營銷理論、工具,正在緩慢地進入中國,中國企業大多不識“營銷”為何物,在人們的觀念中只有推銷、銷售概念—推銷、銷售始于產品生產出來之后。
而國外營銷界對于銷售與營銷,卻有著明確的區分,一個經典的釋義是:營銷是讓銷售成為多余。由此可以看出,營銷“囊括”了銷售,而銷售只是營銷的“只鱗片爪”。
隨著時間的推移,關于銷售與營銷的定義,在中國企業界和營銷界,早已成為常識,無須贅言辨析了。
但關于營銷的目的是什么,結合如今中國企業的營銷現狀,我當時的一些思考,現如今或許仍然是有價值的。
上個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亞細亞商場在鄭州挑起商戰,充分展示了營銷作為一種工具的強大效能,引來了眾多邯鄲學步者,一些企業走上歧途,將營銷工具與營銷目的混為一體。
針對這一現象,我撰寫了一篇文章,作為卷首語刊發在《銷售與市場》上,文章的大意是:有人問月亮在哪里,旁邊的人伸出手指,指給他看月亮之所在。在此情景中,經由其他人的手指,詢問月亮在何處的人看到了月亮—手指只是一個指向性的工具,而月亮則是指向的目標。毫無疑問,指向性的工具永遠不可能是指向的目標。
那么,營銷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我在這篇文章中指出,是人的需求。是的,是人的需求,同時包括了消費者的需求。所謂消費者,一要有消費需求,二要有消費能力。嬰兒、喪失勞動能力的人,他們有消費需求,但沒有消費能力,他們的消費需求是通過其他人或社會保障機構來實現的。
因此,對于企業來說,其營銷的起點和歸宿,只能是人的需求。忽視了這一點,企業就會走上過度營銷、勒索營銷、詐欺營銷之路,終有一天將會為自己的過失買單。
十幾年過去了,一方面,是許多企業為自己的營銷過錯付出高昂的代價,甚至折戟沉沙;另一方面,無論是先前相對平穩的市場環境,還是現如今急劇動蕩的市場環境,都證明了一點,市場的主宰力量始終如一,這就是人的需求。
成功營銷的企業,是不會將營銷工具與營銷目的混為一談的。基于人的需求、人的欲望,在惠人惠己的前提下,善用營銷工具,企業才有可能成就自己的百年基業,成就自己的榮耀與輝煌。
11月21日,在北京文津國際酒店舉辦的“2009中國營銷領袖年會塈‘科特勒·標桿20’中國營銷榮譽大獎、‘藍金杯’中國企業營銷信息化獎”頒獎典禮上,我代表主辦方《新營銷》發表年會致辭時,表達了我的以上看法,希望企業、企業家們善于學習他人的成功經驗,不要違背常識犯低級錯誤。
蘇軾在《和子由澠池懷舊》一詩中說:“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企業行走在崎嶇的山路上,路長人困,一不小心,就會成為雪泥上的飛鴻爪印,僅僅留給世人短暫的記憶。
《新營銷》每年都會評選中國營銷“標桿企業”和“標志人物”,目的就是通過展示中國營銷“標桿企業”、“標志人物”具有創新性的營銷成果,予更多的企業以借鑒,有助于它們進入更高的營銷境界。
“2009中國營銷領袖年會”圓滿落幕了,但中國企業的創新營銷之旅是沒有終點的。明年,可以確信,中國市場上的企業,必定會奉獻更為豐碩的營銷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