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新聞出版總署公布了中國首次經營性出版社等級評估情況,全國500家出版社按8大類別分為4個等級。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出版業開展的一次具有開創性的工作,前后歷經6年,它標志著中國出版企業評估制度已正式建立,這必將對我國出版業的改革、發展和管理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背景:出版體制改革催生等級評估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對圖書出版單位的管理,經歷了一個從定性管理向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科學管理的轉變。1993年開始實行的全國優秀出版社和良好出版社的評選活動,拉開了對圖書出版單位評估的序幕。前后3次評選活動,共評出45家優秀出版社和100余家良好出版社。
但近年來,隨著出版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絕大多數出版單位都將轉制為企業,參與市場競爭。如何培育和重塑市場主體,規范企業行為和行業秩序,推動出版改革?如何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使管理方式適應改革發展的新形勢,實現從微觀管理向宏觀管理的轉變,從傳統的粗放型管理模式向精細化管理模式的轉變,從傳統的定性評價向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評價體系轉變?這些都需要盡早出臺新形勢下更加科學的評估體系和評估辦法。
過程:歷經五載,等級評估制度終出臺
從2003年開始,新聞出版總署就著手研究制定圖書出版單位的評估制度。2003年到2005年,形成了以“量化打分,綜合排隊”為基礎的等級評估初步框架。2006年,在充分聽取意見的基礎上,將出版單位按照經營性和公益,勝兩大類別區分,并將經營性出版社劃分為8個類別分別評估。2007年至2008年,通過進一步征求地方管理部門、出版單位、專家學者等各方面意見,對評估辦法和實施細則進行完善和細化調整,使之更符合圖書出版單位實際。
為了使評估辦法更趨于合理,新聞出版總署還對134家出版單位進行了初步測評,測評結果表明評估指標的設立和評定比較理想,與出版社的現狀及行業公認度大致相符。5年的反復研究和論證說明,出版單位評估制度的建立和正式出臺是非常慎重嚴謹的。
方法:“三大能力”、25個項目確保評估正確導向
此次評估采用了“分類排隊制”的評估辦法。首先將出版單位按公益性出版單位和經營性出版單位進行劃分,然后將經營性出版單位劃分為8個類別,分別進行評估。按照分類評估排隊結果,將圖書出版單位由高到低,分別為一級、二級、三級、四級。第一次主要是對經營性出版單位進行分類評估,少數公益性出版單位的考核評估辦法待條件成熟后另行制訂。
指標體系由圖書出版能力(5g0分)、基礎建設能力(250分)、資產運營能力(580分)和附加項目(50分)等方面組成,25項評估指標,44個得分點,共計1030分。參評單位的等級評估得分,由評估的單項總分相加得出。此外還有違規記錄項即違紀違規和降級項,相應減分或降級。
可以說,這個以“三大能力”為基本內容、25個項目為支撐的評估指標體系,能夠較為全面、科學、公正、客觀地量化評估全國經營性出版社的綜合實力和競爭力,體現了兩個效益的統一,體現了決策功能、效益功能和監督功能的統一,確保了評估的正確導向。
結果:八大類別四個等級選出“全國百佳”
首次經營性出版單位等級評估,按照社科、科技、大學、教育、古籍、少兒、美術、文藝等8個類別,對全國500家經營性出版單位進行了等級評估,共評出一級出版單位100家,占20%;二級出版單位175家,占35%;三級出版單位200家,占40%;四級出版單位25家,占5%。一級出版單位中,社科類31家,科技類18家,大學類20家,教育類6家,古籍類4家,少兒類6家,美術類6家,文藝類9家。本著以正面引導為主、以鼓勵先進為主、以有利于長遠發展為主的原則,對100家一級出版單位,授予“全國百佳圖書出版單位”的榮譽稱號,并頒發榮譽證書和獎牌,以發揮其在全國出版界中的示范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等級評估是一個動態的過程,百佳出版單位也不會是終身制。根據專家的建議,經新聞出版總署研究,評估期限由原定每兩年一次改為每三年評估一次,百佳出版單位將會有進有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