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訊(記者楊嘉)7月30日,由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主辦的“第十一屆中韓出版學術年會”在北京召開。本屆年會的中心議題是中韓兩國出版業最新發展狀況及世界出版業發展前景研討。25位專家學者組成的韓國出版學術代表團,帶來了來自黃海彼岸出版學術界的最新動態。100多位國內出版界專家學者的出席,使本屆年會的學術氣氛更加濃郁。來自韓方的六位代表和中方的四位代表,分別就出版領域近期最為關注的金融危機對出版業的影響、如何增進中韓出版交流、版權保護與貿易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研討。韓國出版學會會長李正春、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主席于友先、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所長郝振省、新聞出版總署對外交流與合作司處長王華等參加了年會。
郝振省肯定了年會的意義,他在致辭中講到,中韓出版學術年會發起于1995年。15年來,共發布、發表論文近80篇。這些論文,代表著不同時期中韓出版學術研究的最新成果,不僅為兩國出版業界提供了有價值的信息和有益的借鑒,也為兩國出版學術界互相了解研究動態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中韓兩國出版研究者通過這一學術交流的平臺,探討兩國出版界共同關心的熱點問題,探索兩國出版業未來的發展方向,為兩國及國際間的出版文化交流作出了貢獻。
王華代表新聞出版總署對年會的召開表示熱烈的祝賀,并表示這一國際性出版學術交流平臺的建立,為兩國出版學界加強交流合作、增進友誼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為相互學習和彼此借鑒提供了一個寶貴的機會,新聞出版總署始終給予高度關注,并繼續給予大力支持。
韓國出版學會會長李正春回顧過去中韓出版學術界交流的歷史,他說數字信息技術的發展對出版的生產和流通及讀者的接受環境產生的影響深遠。隨著讀者環境的污染,以及網上資源的泛濫,宏觀話語正在消失。我們并不否認電子革命所伴隨的信息化的巨大浪潮,只是要強調受眾的教育,教育受眾能夠正確地辨別并評價信息、而不是被信息淹沒的能動。信息與知識都以“知”為前提,但它們卻不是同一層面的“知”。信息是散在的、破碎的,任何人都可以通過互聯網隨意取用,而知識卻需要通過長期著述的書籍,經過深刻的思維來獲得。特別是進人數字時代,發達國家從文化運動層面促進讀書教育,因為通過閱讀獲得省察的機會,這與個人和國家競爭力直接相關,數字時代的創意性正來自于閱讀。
中國出版集團公司為155種優秀出版物頒獎
本刊訊(記者王化兵)7月31日,中國出版集團公司舉行了優秀出版物獎頒獎大會,《于丹(論語)心得》、《中東國家通史》、《三聯生活周刊》等155種圖書、報紙、期刊、音像電子出版物分別獲得中國出版集團第四屆優秀圖書獎、第三屆優秀報刊獎。
中國出版集團公司圖書獎和報刊獎每兩年評選一次。本次獲獎品種是從中國出版集團公司近兩年出版的2萬多種出版物中,經過三輪專家論證、兩次初評和復評的民主投票后遴選而出。
在獲得中國出版集團第四屆圖書獎的126種圖書中,《于丹<論語>心得》《穆旦詩文集》等16種獲得榮譽獎;《中東國家通史》《明式家具研究》等20種獲綜合獎;《曠野無人》《采訪本上的城市》等8種獲得優秀選題獎,《榮譽》《水經注校注》等8種獲得優秀編輯獎;《西諦藏書善本圖錄》《畫說紅樓夢》等5種獲得優秀設計獎;《柯林斯高階英漢雙解詞典》《談藝錄》等5種獲得優秀校對獎,《牛津英漢雙解學生詞典》《自珍集》等5種獲得優秀印制獎;《哈利·波特與死亡圣器》《馬未都說收藏系列》等8種獲得優秀暢銷書獎;《藏獒3》等5種獲得優秀“走出去”獎;《炎黃風情》等5種獲得優秀音像電子出版物獎。此外,本屆評獎首次設立的特別獎授予了《永恒的旋律》《西藏今昔》等41種喜迎黨的十七大、反3·14“藏獨”、抗震救災、服務北京奧運會殘奧會、紀念改革開放30年等服務大局的圖書。
在獲得中國出版集團第三屆優秀報刊獎的29種報刊中,《三聯生活周刊·封面故事欄目》等5種獲得優秀欄目獎,《新文學史料》、《讀書》等5種獲得優秀編輯獎。
中國出版集團公司總裁聶震寧表示,希望通過評獎催生一批時代精品和傳世之作,聚合一批產品集群和品牌集群,培育一批領軍人才和出版新秀,為把集團公司建設成國際一流出版傳媒企業集團打下牢固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