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后,建立在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下的政府全能型治理模式逐步瓦解,從而導致了傳統的官民關系發生了深刻的變化,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隨著社會自主空間的擴大和個人力量的增長,雙方力量此消彼長,官民之間地位逐漸趨于對等,民眾不再以匍匐的姿態仰視官員,而是要求更多的自主權和發言權;另一方面,現實的官民關系開始變得疏遠,相互信任度下降,個別地方甚至存在著對立情緒,官民糾紛逐漸增多。這兩種變化不是平行線型,涇渭分明的,相反,二者相互交織,相互作用。公民社會的成長和民眾主體意識的增強,并不必然導致所謂的“官退民進”或“國家與社會的互強”,事實是,官民雙方在拉扯、較勁間尋找最佳的關系結合點。傳統的治理模式已經削弱,現代的治理模式還正在建立中,在這一進程中,表現為官民糾紛浮出水面,有愈演愈烈的趨勢,成為當前官民關系最重要的問題癥結所在。近期發生的幾起官民沖突群體性事件,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是從諸如城市拆遷、農村征地、勞資糾紛、環境污染等普通的經濟糾紛、社會矛盾,演變成官民沖突乃至嚴重的暴力事件,折射出個別地方官民關系的緊張程度。
當前,我國的改革進入攻堅階段,社會正處于轉型期。這一時期,是各種社會關系重新構建和不斷形塑過程,同時也是各種社會矛盾多發期。我們的官民關系出現這些變化是這一特定時期必然產物。官民糾紛的產生并不斷增多,是構建和諧官民關系必須直面的一個問題。這表明現有的公共管理體制出現了問題,還不完全適應社會發展和民眾的要求??偟目磥?,主要有兩個方面的不足:
一是公共性不足。為全社會提供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是政府最基礎的職能。由于傳統的追求GDP增長的發展路徑,使政府長期充當了經濟建設主體和投資主體的角色,公共權力變成了具有獲利動機的權力與經濟復合體,追求經濟增長和財政收入成為其主要目標,結果是,政府的社會公共服務功能受到抑制,公共性和服務職能被大大削弱。與此同時,由于政府過多地介入經濟領域,公共權力異化,與民爭利、權力尋租的問題不可避免,最終導致了政府的社會公信力下降,政府的權威性和公正性難以得到民眾的認可,民眾對官員的不信任感和抵觸情緒不斷增長。為什么普通的官民糾紛,會有那么多“無直接利益沖突”的民眾參與進來,進而演變成群體性事件?政府缺乏權威公正性認同是最為重要的原因。
二是民主性不足。公權力的構建和運行必須符合民主與法制理念,受到制度和法律的約束。我們現有的監督制約機制還無法有效控制權力的擴張和不當行使,政務公開還是“只聽樓梯響不見人下來”。民眾自發的監督已發展成一種強大力量,卻只能在體制外發生作用,無法完全轉化為體制內一個制度性安排。在這種情形下,一些官員變得傲慢、冷漠,脫離群眾、脫離實際,不負責任、弄虛作假,鋪張浪費、奢靡享樂,個人主義突出,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嚴重,腐敗現象時有發生,嚴重影響了官員的形象,損害官民之間所應當具有的血肉聯系。
官民關系一直是最重要的社會關系之一,官民關系解決得是否妥當,維系著一個政權的安危存亡,這是歷史留給今天的經驗教訓。不同的社會形態、不同的發展階段有不同的官民關系。如何構建新型的官民關系,已經迫在眉睫地擺在我們面前。官民關系實質上反映了國家與社會、政府與民眾的關系,因此需要整個社會為之共同努力,創造條件,為官民之間找到相處之道。塑造新型的官民關系同樣需要官民雙方的努力,對民眾而言,需要增強公民責任意識和法治精神,理性地看待處理各種社會矛盾。對政府和官員而言,則應當承擔更為重要的責任,從建設現代的公共管理體制入手,提高和完善公共服務職能,建立完善的監督制約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