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傳者稱,早在延安的時候,毛澤東同志與著名的民主人士黃炎培先生就曾經有過一次長談。黃炎培先生認為中國歷朝歷代的政權基本上都是農民政權,也大都經歷過“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過程。黃炎培先生把這個規律稱作中國封建王朝的“執政周期率”,并對毛澤東同志說,中國共產黨人即將獲得革命勝利,建立起自己的政權,但中國共產黨人自己建立的政權,會不會重蹈歷史覆轍,也陷入“執政周期率”?據說毛澤東同志當時告訴黃炎培先生,我們不會重蹈歷史覆轍,我們找到了跳出“執政周期率”的辦法,那就是“人民民主”,讓人民起來監督政府。
如今中國共產黨在全國范圍內全面執政已經60周年。60年來,我們在政權建設、經濟發展、民主與法制完善、社會文明等各個方面取得的長足進步,成為我們這個政權和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發展的主旋律。與此同時,不容避諱的是,我們也面臨空前的挑戰,其中重要的方面是轉型期社會矛盾日漸尖銳、復雜,官民關系在一些地方和領域出現不和諧狀況,個別地方和領域甚至出現尖銳的官民對立,引發大規模群體性事件。
導致官員關系不和諧乃至引起官民對立的原因很復雜,是政治的、經濟的、社會的、歷史的、文化的和其他方面的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也有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干部隊伍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其中,監督不力應當是一個帶根本性的原因。
眾所周知,多年以來,我們重視并進行大量旨在加強監督的工作,也形成了看似完善的監督體系。但正是這樣一個看似完善的監督體系,并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一些地方、一些領域、一些官員當中不斷出現的權力濫用乃至腐敗現象就是有力的證明,而正是這些權力的濫用乃至腐敗現象成為官民關系不和諧乃至官民對立的導火線。
由此看來,解決官員關系不和諧乃至官民對立問題,加強監督應當是一個有效的切入點。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在一個監督體系完善、監督機制有效運行、監督到位的情況下,人民群眾可以通過體制內、制度化、有效運行的途徑來約束官員,使之恪盡公仆的職責,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誰還愿意“披星戴月”去上訪?誰又有必要“把事情鬧大”或者制造官民對立的群體性事件?同樣地,在一個監督體系完善、監督機制有效運行、監督到位的情況下,受到有效約束的官員們只能如履薄冰般地用好手中的權力、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當個好公仆還來不及,哪有時間、條件和膽量去濫用權力損害人民群眾利益,甚至弄權枉法、貪污腐敗?建立在這樣一種監督和制約良性互動之中的官和民之間,哪來不和諧?又怎么可能產生尖銳的矛盾和對立?
可見,重溫毛澤東同志和黃炎培先生的對話,兌現毛澤東同志關于“讓人民起來監督政府”的承諾,通過人民民主的方法,真正建立起監督政府及其官員的體制和機制,才是從制度上化解官民沖突和矛盾,構建和諧官民關系的治本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