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建設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強調要“弘揚黨的優良作風,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指出:“全黨要認真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堅定不移依靠群眾,適應群眾工作新特點新要求,深入做好組織群眾、宣傳群眾、教育群眾工作,虛心向群眾學習,熱心為群眾服務,誠心受群眾監督。”
把黨的作風建設的核心和重點放在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上,非常正確,把握住了執政的大勢、大局。在現實中,從革命時期的軍民“魚水深情”,到一些官員將之變成“油水關系”,再到今天一些地方的“干群沖突”,值得深省。特別是近期來出現的“俯臥撐門”、“躲貓貓門”等“名門”輩出的背后,使黨和政府公信力受到質疑。正如十七屆四中全會公報指出的,這些問題“嚴重削弱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嚴重損害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嚴重影響黨的執政地位鞏固和執政使命實現”。《瞭望新聞周刊》的一篇文章指出,“在一些地方,不少年輕干部理論知識強、文化素質高,但缺乏基層工作經歷,不會與群眾打交道;他們臺上能演講,臺下卻不會談心;能走省出國招商引資,卻不善走街串戶排解民怨爭取民心……這將成為執政能力的‘硬傷’。”這顯然不是危言聳聽。
習近平同志曾形象地說:“要群眾信任,決不僅僅靠權力,更主要的是靠你的人格魅力和工作能力,靠你做群眾工作的方法和本領。在開展群眾工作方面,我們有的領導干部確實比較欠缺,不懂得如何積極主動地維護好群眾的合法權益,切實做好宣傳思想工作,甚至不會說話,語言表達蒼白無力。有的同志自嘲:與新社會群體說話,說不上去;與困難群眾說話,說不下去;與青年學生說話,說不進去;與老同志說話,給頂了回去。很多場合,我們就是處于這樣一種失語的狀態,怎么能使群眾信服呢?”他一針見血地指出:“語言的背后是感情、是思想、是知識、是素質。”這里說的,其實就是干部能力問題,特別是做群眾工作這一個核心執政能力。如何做好群眾工作,正確處理官民關系,防止“載舟之水”成為“覆舟之水”,甚而變某些“覆舟之水”為“載舟之水”,是新形勢下對為官者的最大考驗。
如何提高這方面的能力,在新形勢下,“大興密切聯系群眾之風”,把民心凝聚起來,使執政之基進一步夯實?最重要的,是要積極向書本學習、向實踐學習、向群眾學習,優化知識結構,提高綜合素質,增強創新能力。特別要提高深入群眾的能力、組織群眾的能力、服務群眾的能力、引導群眾的能力。當前更是重點要提高:一是協調各社會群體及群體內部的各種利益的能力,這是現階段社會制度、社會政策創新的迫切要求;二是與群眾溝通的能力,缺乏這方面的能力,自然“失語”;三是處理突發性事件、維護社會秩序和穩定的能力,這是新形勢下提高黨的執政能力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方面,“甕安事件”就是明證;四是依法執政的能力,即按照法律規定的范圍、程序和手段來行使執政權力的能力。
總之,各級黨委和政府要積極研究和把握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特點和規律,探索新途徑、新方法,不斷提高組織群眾、宣傳群眾、教育群眾、服務群眾的本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