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對惠州市大亞灣一典型的異地安置農轉居城市社區的深入訪談與觀察,調查發現該社區向城市社區轉型的過程中,社區環境、居民生存狀況、社區文化、鄰里關系和社區安全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由于政府職能的錯位,社區正面臨著轉型時期難以避免的困境,而堅持社區自治與改革是社區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與出路。
關鍵詞:異地安置;農轉居;城市社區
中圖分類號:F32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18-0043-02
一、社區的基本概況
上楊社區原身為大亞灣區東部一個行政村東聯村,背山臨海,以種地、捕魚為業。1998年,某大型企業落戶大亞灣,選址在此,于是東聯村全部宅基地和大部分集體土地被征用。當時政府實行了異地安置的辦法,把整個村搬遷到城市地區,并按照城市社區的標準,對社區進行了統一規劃與建設。搬遷以后,上楊社區位于惠州市大亞灣區城市主干道一側,南部緊鄰響水工業區,距北部的惠陽中心城區淡水與西面大亞灣中心各為5和15分鐘車程,周邊是新建城市商品房。上楊社區面積44.6公頃,人口6 361,共1 400余戶。主要以單家獨戶式樓房為主,沿主要街道兩側還有少量標準公寓房,配置了學校、市場、商業、醫院和公共廣場綠地等完善的配套設施。無論從其建筑類型、外觀或是規劃布局,上楊社區建設標準已經完全與城市中其他社區無異。2000年第一批居民入住社區,2004年搬遷基本完成。時隔八年,大亞灣政府認為上楊社區發展未達到規劃預期效果,直接撥款三千萬對社區進行環境整治,改善居民生活環境。
二、社區發展的現狀與問題
1.社區環境與設施質量下降。在建成之初,社區擁有良好的社區環境與完善的基礎設施。發展至今,社區與城市聯系進一步密切,外來人口增多,環境狀況遭受過多壓力,原有基礎設施漸漸難以滿足發展的需求。主要表現為:(1)公共綠化衰敗,社區規劃建設了六處公共廣場與綠地,但卻處于無人看管的狀態,納入城市社區后,街道辦下并未成立相應部門,上級政府也沒有對綠化工作劃撥財政預算,造成管理空白,導致所有街道與廣場的行道樹、灌叢與草地都倒塌、枯死,草地被占用變為菜地和堆放雜物,與果皮、垃圾為伍;(2)雖然專門聘用了16個環衛工人,但社區環境衛生條件仍然比較惡劣,私人衣物與物品被隨便晾曬和堆放在公共街道,人流較多的街道圍墻上亂七八糟地張貼廣告,生活垃圾、建筑垃圾與食品垃圾隨處可見;(3)基礎設施滯后于發展,活動設施又缺乏管理維護,除籃球場外,六處廣場綠地基本無人使用。
2.居民生存狀況遲遲未有明顯改善。收入水平增長緩慢。異地安置后,社區居民完全脫離農業生產,其家庭收入來源發生巨大的變化,主要來自三部分:農村股份集體經濟的補貼、房屋出租收入、年青人外出務工收入和個別從商收入。
農村股份集體經濟的補貼成為社區居民一個基礎穩定的收入水源。社區雖不從事農業經濟,但農村股份集體經濟仍然保持運轉,以社區居委會為載體,通過土地、建筑、水庫等物業經營,每年能獲得約270多萬元收入,其中40%作為補貼直接發放給居民。此外,村委會下屬的居民小組也把各自的土地經營收入全部發放給居民,這樣,每個家庭每月能獲得200元~300元不等的補貼。
房屋出租是影響家庭收入水平的主要因素。異地安置時,政府統一建造面積為100平方米的一層獨戶住宅,大部分居民自己把房屋加蓋到三層。后來,社區周邊工業區吸引了大量外來務工者,住宅需求急促增加。除了自己居住外,社區居民還把房屋出租給務工者以獲得一定的收入。
就業情況不理想,限制居民收入的增長速度。從區位看,社區靠近惠陽中心區和大亞灣中心區,西南面有大片工業區,理論上存在大量就業機會。但由于居民就業適應性較低,使得普遍就業率不高。大批的年青勞動力外出打工,使得社區內部人口主要由少年、中年和老年構成,需撫養人口占到戶籍人口41%,勞動力主要由中年人口構成。從學歷結構上看,居民絕大多數從農民轉變過來,受教育程度不高,大專以上人口只占總數2.59%,過半數(占戶籍人口52.81%)只有初中文化水平。
消費水平快速提高。據較多居民反映,搬遷以后免費的生活資源都變成了商品,居民開始要支付各種水費、煤氣費和衛生管理費等,生活開支大大增加。而且,社區逐漸納入城市生活,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多種多樣的商業服務業態,包括飲食、超市、零售、電信、娛樂等,商業服務的業態和檔次越來越多樣化,消費水平與層次越來越多樣化。新的物質消費環境慢慢改變了居民傳統的消費觀念,增加了居民的消費需求。
在居住條件、設施環境都普遍改善的同時,消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然而居民的收入水平卻增長緩慢。有的居民為了貼補家用,私自占用了公共綠地而種菜,有的用家庭為了節省煤氣費用,占用房前的過街通道,用柴木與煤火來替代煤氣開灶煮飯。這些現象都反映出居民難以適應消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
3.整體鄰里關系日趨淡漠。異地安置以后,社區老人之間仍然保持頻繁的往來,大部分居民閑暇時間雖然增多,但是由于要照看房子、管理房屋出租,日常交往主要局限在鄰里與親戚之間,活動范圍與規模都較小,并多以室內為主。通過排麻將、打牌和跳舞等一些自組織活動,社區內部小團體交往得到加強。然而,從大社區整體來看,除了社區老人與地緣近鄰,其余的社區居民之間幾乎不存在其他形式的日常接觸與互動。另一方面,隨著越來越多的外來務工者在這里租房,社區內部的人口組成越來越復雜,本地居民與外來人口發生越來越多交集。
異地安置以前,大多數居民從事農業生產活動,日常生活主要以耕種和捕魚為主,很少有空閑的時間。搬到新社區以后,就業率急劇下降,大部分人沒有工作,自由支配時間大大增加。許多居民表示,平常除了做家務和帶小孩,但大部分時間都感到無事可做和無處可去。這種情況下,社區內部的文化建設幾乎是一片空白,傳統活動如打獅、做戲漸漸消失,而私人之間打牌、排麻將兩項活動卻日漸盛行。其中排麻將風氣越來越重,已成為大部分居民的日常生活,甚至出現賭博的現象。為了抑制賭博的風氣,居委會組織了每年一度的居民小組籃球賽,然而成效卻不甚顯著。
4.社區安全面臨考驗。危及社區安全的最大問題是偷盜行為猖狂,汽車摩托車接連被盜,市場與大街附近存在大量小偷小摸的現象。造成社區治安環境變差的原因主要是社區外來務工者非常多,流動性較大,另一方面,社區房屋主擔心管理部門會向其收取房屋管理費,而不愿意登記和上報房屋出租者的情況。在2004年的時候,居委會曾經向區政府提出申請,希望對社區實施封閉式的管理,但最終沒有得到批準。從這個側面也可以反映,治安管理工作是一個巨大的難題。
三、社區面臨的困境
1.社區轉型期的尷尬。農村被整個搬遷到城市,是一個復雜的急劇的城市化過程,社區從一個相對封閉的農村環境在較短時間內過度為一個發展迅速又開放的城市環境。其人口構成、經濟結構、社會狀況、生活觀念都受到來自城市的極大沖擊,而處于急速轉變的狀態。這個過程中不可避免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如以上提到的失業、環境壓力、出現賭博風氣、治安危機等,這都是社區居民難以在短期內適應新城市社區環境的癥狀。
2.物質規劃的失效。異地安置的村民形成的城市社區,在規劃一開始就被簡單定義為安置型城市工社區,而且規劃的依據與原則完全按照城市社區的標準,缺少對農民生活特點和思想觀念的深入考慮,也缺少對社區融入城市后變化與發展的長遠考慮,從而導致社區環境惡化、社區設施未能滿足居民需求等一系列問題。從另一個層面也可以看出,社區的建設與發展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單純的物質規劃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轉居城市社區發展中的問題。
3.政府職能的錯位。在社區尷尬的轉型期中,政府在當中沒有很好地發揮宏觀調控的積極作用。在中國城鄉二元結構根深蒂固的影響之下,行政管理體制的改革還處在起步階段,法律制度存在很多漏洞,這使得社區在融入城市過程的管理存在很多的缺失。政府雖然解決了最基本的住房問題,但對社區建成以后的發展卻沒有投放更多的關注,在財力、人力和政策上都沒有到位。一方面,政府作為上層次的管理部門,與居民缺乏有效聯系與交流,難以真正代表社區居民的切身利益;另一方面,在具體社區事務的操作上,由于管理權限模糊不清、部門不完善、資金不足,政府在很多管理中顯得力不從心。
四、社區可持續發展的出路
在政府管理存在缺口的同時,以農村集體經濟為核心而存在的社區居委會發揮了積極的作用。首先,它代表了廣大社區居民的利益,以代言人的身份與上級政府展開對話,為社區爭取更多的利益;其次,作為經營者的角色,其集合了土地、勞動力等各種資源,集中統籌整合,使農村集體經濟得到增值,從而保障居民的基本生活;再次,東聯村居委會成為社區實質上的事務管理者,維持了社區的正常秩序。
因此,堅持社區自治的改革是社區可持續發展的出路。居委會在城市社區的轉型時期已經發揮了積極作用,而且,作為一個自治型的組織,在社區自我發展完善過程中還具有很大的潛力。堅持東聯村居委會的改革,有助于其在社區不斷成長和發展的過程中應承擔更多更積極的作用:首先,居委會應該突破自身較封閉的管理模式,尋求更多的社會合作,與政府、其他社會團體、企業等展開交流與合作,有利于居委會自身的提高;第二,充分調動自身擁有的各種資源,進行整合與優化,居委會本身擁有土地、勞動力、物業等資源,如何有效統合利用是社區能否在困境中突圍的關鍵;第三,居委會應該突破傳統中地域主義的狹隘,設法搭建各種平臺,把社區新舊成員都調動起來,積極參與到社區的管理與發展事務中,調動一切積極的因素,強化自身作為集體的社區功能,幫助社區走上可持續的發展道路。
參考文獻:
[1]李俊夫.城中村的改造[M].北京:科學發展出版社,2004.
[2]李津逵.中國:加速城市化的考驗:第1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
[3]廖小軍.中國失地農民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4][加]簡雅各布斯.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6.
[5]藍宇蘊.都市里的村莊[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