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是可持續發展模式的核心,是珠江上游地區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內在要求。為了保證珠江上游地區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能夠持久地進行下去,需要構建該地區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的機制。構建珠江上游地區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機制要以生態文明觀為理論基礎,深入分析和總結該地區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中的實踐經驗,從協調發展機制各種要素之間內在聯系,建立生態與經濟綜合決策機制、運行機制、保障機制。
關鍵詞:珠江上游;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新興工業化
中圖分類號:F12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18-0138-03
一、構建珠江上游地區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機制的理論基礎
根據生態與經濟發展演變的歷史進程看,現代生態文明觀就是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的理論基礎。生態文明觀是一種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觀念,是一種有利于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新型文明觀。生態文明觀是人們在反思以往人與自然關系,探索和諧發展方式的過程產生的新穎的思想觀念。20世紀70年代以來,伴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而出現的人口激增、資源緊缺、生態失衡、環境惡化等全球性問題已越來越成為制約經濟社會進一步發展的因素,人們在感受經濟發展所帶來的負效應和沉重代價后,開始逐步醒悟,著手探索新型的發展觀念和發展模式。于是,一種新興的以“生態文明觀”便應運而生。生態文明觀的核心是強調人與自然的協同進化,其基本要點是:(1)不贊同絕對“極限論”,即不認為地球自然環境的承載力是固定不變的,反對那種只有停止經濟增長才能與環境保持和諧的看法;(2)主張環境的限度對于某一特定的種群是固定不變的,但對于人類不具有絕對意義。相信人類可依靠科學技術和生產力按環境演化的客觀規律促進環境的定向發展,從而增強地球環境的承載能力,在社會發展與環境進化的動態進程中尋求協調與和諧;(3)人與自然可相互依存和自然整體選擇,主張人應該謹慎地利用科學技術不斷地促進自然過程的自然方向性與人類生活活動目的性的統一,以實現人與自然的共同創造過程。
現代生態文明觀作為珠江上游地區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的思想基礎。在微觀上,它能對該地區各經濟行為主體的行為產生無形的但卻是能動的導向作用和規范作用,使各經濟行為主體在實施經濟行為時,既考慮自身經濟活動的實際效益,又考慮到自然生態環境對這種經濟活動的可接受性;既滿足現實經濟增長的需要,又滿足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從而使經濟的發展帶有更大的自覺性和更明確的目標性。在宏觀上,它能促使珠江上游地區經濟發展在具有現代氣息的文明觀念的指導下,廣泛運用以信息技術為先導的現代高新技術來提高工業化水平,推進工業化進程,同時也使這系列高新技術成為整合資源、環境與工業發展的有效手段,不僅考慮經濟本身的發展速度,而且還考慮資源、環境對經濟發展的可容納性和承載力,努力降低單位產品的資源消耗量,保護和建設優美的自然生態環境,最終使珠江上游地區的經濟在資源、環境承載力所能接受的限度內獲得較快的發展。
二、構建珠江上游地區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機制的實踐探索
珠江上游地區作為經濟開發較早的地區,歷來重視經濟發展過程中生態環境的保護。順應形勢需要,利用國家和省里的相關政策,充分發揮本地豐富的自然生態優勢和民族文化資源,以特有的方式踐行著構建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機制,促使生態保護與經濟開發的協調一致。
1.自然保護區和生態示范區建設取得新的進展。珠江上游地區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積極響應和貫徹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想,先后在一些條件好的地區建立了一批自然保護區。號稱珠江源頭第一市的曲靖共“建了各類自然保護區21個,面積達42.75萬公頃,占國土面積的14.8%”[1];玉溪市建有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區19個(其中國家級一個,省級2個,市級3個,縣級13個),面積14.1166萬公頃,占國土面積的9.24%;紅河州則“建立了17個,面積27.6647萬公頃,占國土面積的15.36%”;在原有森林公園和自然保護區取得一定經驗的基礎上,又于21世紀初啟動了生態示范區建設工程,紛紛涌現出了一批等級高、規模大的生態示范區。生態示范區貫徹“產業發展生態化,生態建設產業化”的方針和要求,通過發揮巨大的自然資源優勢和生態資源優勢,培育和發展特色產業,以生態效應為支撐形成強盛的市場優勢,使生態保護與產業發展、經濟建設融為一體,打破經濟發展、生態惡化的怪圈。另外,曲靖市麒麟區于2004年被國家科技部批準為“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從而成為全省率先獲得這一殊榮的地區,“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起到了示范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珠江上游地區生態與經濟的協調發展。
2.循環經濟有了初步的實踐。珠江上游地區是一個經濟開發水平低、生態基礎脆弱的西部欠發達地區,但緊緊抓住云南省環保部門把開遠市和丘北縣分別列為工業循環經濟試點和旅游循環經濟試點的契機,從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實現經濟與資源、環境良性循環的角度出發,探索和實踐了循環經濟。如位于沾益縣花山鎮的“省級煤化工基地”,利用曲靖市豐富的煤炭資源,走煤電結合、煤化結合、煤冶結合的路子,使上游企業的廢物成為下游企業的原料,不斷延長生產鏈,初步構建起局部循環經濟運營模式,實現五個閉路循環。宣威市磷電一體化項目,通過利用煤矸石、黃磷尾氣進行發電;發出的電用于生產黃磷,產生的灰渣用來制造礦渣水泥;黃磷再進行深加工,生產附加值很高的三聚磷酸鈉和特種磷酸,從而形成“煤、電、礦、磷、化、建”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促進地方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2]。開遠市以創建循環經濟示范區為載體,通過企業產業鏈的“鏈接”,在云南解放軍化肥廠、云南紅磷集團、開遠明威、開遠水泥有限責任有限公司等相關企業之間,形成資源共享、副產品互用的循環圈,擴大了規模,增加了效益,節約了資源,減少了污染,為從經濟過程入手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提供了新穎的方法和舉措。
3.實施清潔能源行動。珠江上游地區是云南省重要的能源和重化工業基地,開展和實施清潔能源行動對于生態環境的保護與建設有著特別的意義。位于珠江源頭的曲靖市是全國18個清潔能源行動示范城市之一。該市自2003年以來,在國家清潔能源行動辦公室的總體安排和部署下,從以下幾個方面推行和實施清潔能源行動:“首先,完成了《曲靖市清潔能源行動規劃》編制及相關政策、管理制度、運轉機制、政策案例研究的前期工作,并報國家清潔能源行動辦公室。其次,在做好清潔能源行動規劃中重點建設項目和產業化項目的組織實施及督查工作方面,積極推進清潔能源利用,采取以電代煤、以氣代煤及推廣沼氣在農村的應用等多項措施。再次,積極推廣清潔能源技術。有效控制煙氣中排放的二氧化硫,煙塵在二級標準內。與國際合作,共同開發恩洪、老廠煤礦區的煤氣層,該技術項目實施后,可將煤層氣用于工業和居民生活中,代替原煤,達到清潔利用能源和節約煤炭資源的目的。”[3]清潔能源行動的實施大大降低燃煤釋放處的污染氣體,凈化空氣,改善城市空氣質量。被列入全國酸雨控制城市之一的個舊則通過取締煤大灶、采用高效脫硫塵技術和清潔燃燒技術、安裝脫硫塔等具體辦法,有效遏制酸雨和二氧化硫,進一步改善了環境質量。
4.工業“污染”防治成效顯著。珠江上游地區通過推行和實施“環境評價制度”和“三同時”制度,加強環境管理,預防新污染源的產生;通過實施污染源限期治理制度、排污收費制度、排污申報制度、排污許可證制度、污染源現場監督檢查制度等制度,取締和淘汰污染較嚴重的“5小”和“15小”企業,減少污染物的排放量,遏制環境惡化的勢頭。曲靖市在“十五”期間,對42家重點工業污染源實施全面達標,對24家水泥廠進行立窯煙塵治理,為12家企業安裝了大氣在線監測裝置,實現了對重點污染源的24小時在線監控;使“全市污染物排放量大幅下降,廢氣中二氧化硫排放量比‘九五’末削減了21.09%,工業粉塵排放量比‘九五’末削減了18.33%,廢水排放量比‘九五’末削減了34.38%,廢水中主要污染物分別下降了57.6%~99.8%,萬元產值廢水排放量削減76.3%,工業固體廢物實現了零排放,萬元產值固體廢物產生量削減62.2%。”[4]玉溪市先后否決了15個不符合環保要求的項目選址,對387個項目執行了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全市一律停止了煉鐵、黃磷、水泥新建項目的審批;累計對176家重點企業進行限期治理,對135家企業執行了排污許可證制度,依法向排污企業征收排污費4 393萬元,推進了工業污染防治,有效地遏制了新污染源的產生。文山州關停取締了文山縣城黨校片區和西山片區的194個石灰窯、磚瓦窯,治理重點污染源277個,查處了36家違法排污企業,取締了67戶608條土法煉鋅爐,建成污染治理設施230臺(套),降低了污染排放量,工業污染惡化的勢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重點區域的環境質量有所改善。
三、構建珠江上游地區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機制的主要思路
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機制就是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過程中所涉及到的各種要素,以及各種要素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關系,具體包括生態與經濟綜合決策機制、生態與經濟運行調控機制、生態與經濟協調保障機制等,它們各自自成體系,相互之間又形成一種互動聯系。根據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的客觀需要,借鑒其他地區的實踐經驗,結合珠江上游地區生態與經濟的現實狀況,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機制的構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進行。
第一,建立生態與經濟綜合決策機制。生態與經濟綜合決策機制在有的地方又叫做環境與發展綜合決策機制,就是在制定地區經濟發展戰略時,要徹底改變過去單純在經濟系統內或生態系統內就經濟開發論經濟開發、就生態建設論生態建設、就環境保護論環境保護的傳統決策方式。具體到珠江上游地區來說,就是要把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建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戰略中去,作為其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在制定經濟發展計劃時,充分考慮到經濟開發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切實將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建設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計劃,按照“污染者付費、利用者補償、開發者保護、破壞者恢復”的原則,在基本建設、技術改造、綜合利用、財政稅收、金融信貸及引進外資等方面,制定促進污染防治和生態環境保護的經濟政策,主動限制和杜絕那些生態破壞性較大、環境污染較嚴重的開發項目,鼓勵和支持那些有益于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的經濟開發項目,盡量使經濟活動在自然生態環境可接受的承載力內進行,以便將發展的負效應和代價降低到最小限度,既實現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又達到建設優美生態環境的目標。
第二,健全生態與經濟運行調控機制。生態與經濟運行調控機制就是通過政府和經濟行為主體的各種調控手段,引導和規范生態運行系統和經濟運行系統走向和諧統一,促使它們沿著協調發展的方向前進。就珠江上游地區來說,應著重抓好兩個層次的調節活動。一是經濟行為主體的自行調節。作為經濟開發主體,從開發項目中獲取應有的收益是必然的,但也要從戰略的角度出發,樹立舍近利益、求遠發展的觀念,自覺規范自己的經濟行為,使之符合整個區域生態建設和經濟發展的要求。對排污企業進行相應的檢測和去污處理,使排污量減少到最小限度,不致于損害企業賴于生存和發展的自然生態環境。同時,積極為美化生態環境支付必要的公共成本費用,推動生態建設。二是各級地方政府的調節。珠江上游地區各級地方政府,應站在促進該地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高度,從維護該地區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的角度入手,制定有關產業政策,引導經濟開發活動向著綠色生態型方向發展,大力培養生物產業和環保產業;鼓勵企業開展清潔生產工藝研究、開發與創新,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和重復利用率,節約非再生性資源,保護再生可資源;支持企業采取清潔生產技術代替老化的污染治理技術,以減少企業污染物的排放,從源頭消減污染源;對中小企業進行集中布局,廢棄物排放進行集中處理,鼓勵大、中、小企業聯合,由大型企業向中小企業提供幫助,實施清潔生產;建立和完善環保目標責任制,淘汰那些能耗高、資源浪費大、污染嚴重的工藝、設備和產品,關閉那些無規模效益、無環保措施、排污率居高不下的企業和產品生產線,等等。通過以上層次的調節,使珠江上游地區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有章可循,向著高級化方向前進。
第三,完善生態與經濟協調保障機制。生態與經濟協調保障機制就是為生態系統與經濟系統的有機融合提供必要保證的系統。生態與經濟協調保障機制由運行預警系統和糾偏系統組成,實質上是履行監督檢查的職能,是調控機制的一種延伸。生態系統和經濟系統是兩個有著天然聯系卻又自成體系的系統,兩個系統都有各自內部的規律和規則,也都遵循各自的規律和法則運行,要將這樣兩個不同軌道上運行的系統聯結到一起,沿著同一方向前進,就要弱化它們之間對立的方面,強化它們之間統一的方面,從而使其融合到一起,在同一條軌道上運行,也就是實現生態與經濟的協調發展。特別值得重視的是,這種協調運行是動態的、非均衡性的。各子系統間的協調運行不可能是永久的或一成不變的,而只能是暫時的,當兩大系統走向協調一致時,它們達到了暫時的均衡,實現了暫時的融合,但隨之又會被新的運行打破,走向另一個階段的不均衡、不融合及不協調一致。譬如,為了提高珠江上游地區經濟系統的運行效益和效率,就要適時聚集和集中一定的人、財、物等經濟資源,就要建設有一定規模的中心城市作為“增長極”來帶動周圍地區的開發和振興,但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不可避免地會占用一些較好的農用耕地資源,不可避免地排放一定的污水,況且集中到一起的工業企業也有可能形成新的污染,這樣在局部地區就會出現生態系統與經濟系統運行的不協調情況。此時,就要及時對經濟系統進行調整,使之對生態系統的破壞控制在一定范圍內,并保證經濟系統的相當一部分積累用于修復和建設生態系統,確保生態系統自我同化更新能力的恢復,從而實現兩大系統在短期內的重新融合和重新協調一致。生態與經濟協調保障機制在具體發揮作用的過程中,首先要確立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的目標,然后參照目標,對生態系統和經濟系統的運行進行必要的監視,對偏離兩大系統協調發展軌道的情況,就其嚴重程度,分別采取相應的糾正措施;對那種偏離協調發展目標不大,可以通過內部耦合功能自動糾正的,預警系統就會及時發出預警信息,使其自動糾偏;而對那種偏離協調發展目標較大,又不能通過內部耦合功能自動糾正的,則要采取強制措施,進行糾偏和矯正,使其重新回到協調發展的軌道上健康運行。
總之,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的綜合決策機制、運行調控機制、協調保障機制居于各環節的樞紐位置,它們相互作用、相互聯系,構成了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共同確保生態和經濟兩大系統的協調運行。綜合決策機制為兩大系統的協調運行提供方向,是運行調控機制和協調保障機制發揮作用的必要前提;運行調控機制和協調保障機制是正確決策得以貫徹落實的重要保證系統,是兩大系統協調運行的功能保障,通過它們作用的發揮,使一些偏差現象得以及時糾正,再次步入良性循環和協調運行軌道。總之,三大協調機制缺一不可,共同構成珠江上游地區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的護航器。
參考文獻:
[1]張海翔.新型工業化:生態 民族與人文視點[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95.
[2]晉立紅.實現增長方式新轉變——曲靖發展循環經濟推進新型工業化紀實[N].云南日報,2005-07-04.
[3]高正文,趙俊臣,陳紹田.云南生態情勢報告[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5:32.
[4]金智林.我市5年投入8.82億治理污染源[N].曲靖日報,2006-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