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磊(1925—2000),遼寧旅順人。原名閻承蔭,1948年12月駕機起義后改名為閻磊。閻磊在人民解放軍空軍歷任過飛行教員、飛行員、中隊長、副大隊長、團領航主任,師飛行技術檢查主任,軍區飛行訓練科長,空軍指揮學院戰術教研室副師職教員。離休后,曾擔任北京航空聯誼會副會長。

1949年8月上旬,正在東北老航校擔任飛行教員的閻磊,接到軍委航空局的緊急調令,到北平南苑飛行隊報到。
我軍第一個飛行中隊成立不久,即接到參加開國大典受閱飛行的命令。就在受閱飛行的前兩天,閻磊接到上級通知,為了防止空中受閱飛行時敵機來偷襲,要他和趙大海等人帶彈參加受閱飛行。閻磊對此深有感觸地說:“這在當時的空中受閱史上是沒有先例的,為了保證受閱安全,世界各國從來都不允許受閱飛機帶彈通過檢閱臺,而我們作為剛剛起義過來的飛行員就參加帶彈飛行,充分體現了黨和人民對起義人員的極大信任。”
關于帶彈飛行,閻磊曾對筆者解釋說:“所謂帶彈飛行,是指受閱飛行時有的飛機機槍子彈(或炮彈)在空中能夠上膛,一旦有敵情即可投入戰斗。其實,一般情況下戰斗機都是帶彈飛行的,只是像受閱這樣的非戰斗行動,為安全起見,飛機機槍和子彈是分離的。在空中飛行時,飛行員無法操縱機槍子彈上膛。特別是受閱前地勤人員要清退機槍子彈,并且有嚴格的檢查把關制度,做到萬無一失。因此,開國大典帶彈飛行,這在世界受閱史上是少有的。”
閻磊和趙大海所飛的P-51戰斗機,是美國在二戰期間性能最優秀的戰斗機,綽號“北美野馬”。在二戰嚴酷的戰場上,P-51功勛卓著。
1949年10月1日那天,蔚藍色的天空略有一點碎云,能見度較好,地面清晰可見。受閱飛機接近東單牌樓時,已經可以看到地面上的人海和紅旗,再往前是解放軍的坦克、騎兵、炮兵部隊。此情此景,令手握駕駛桿的閻磊心情十分激動,也非常緊張。因為他知道自己肩負著受閱和防空雙重責任!多年以后,閻磊回憶起當年參加開國大典受閱飛行的情景,依然難掩心中的激動:“中國人民從那天起站起來了,自己參加空中受閱可以說是一次跨越時代的飛行。”
受閱飛行過程中,閻磊按照預定計劃駕駛P-51飛機剛剛通過天安門上空后,又接到地面指揮員的命令,要求再次通過天安門上空。于是,他們隨即加大速度在復興門上空作右轉彎,沿西直門、德勝門、安定門、東直門,再轉向建國門。當飛機到達東單上空時,正好與受閱第6分隊的教練機相銜接,再次通過了天安門上空。
受閱任務完成后,閻磊和趙大海便駕駛飛機升高到12000英尺高空,在北京東南的通州、大興上空擔任警戒,直到天安門廣場受閱任務完成后,才依次在南苑機場著陸。
當晚,朱德總司令在北京飯店舉行大型宴會,宴請受閱的高級將領和駕機、駕艦起義的飛行、艦艇人員。閻磊有幸與朱總司令同席,總司令親切地對起義人員說:你們是新起義的,我是老起義的,我曾經幾次起義,最后才找到了中國共產黨。你們年輕,還大有作為,我們空軍還要大發展,你們是空軍的“種子”,將來要起骨干作用。
1950年7月26日,飛行中隊的番號改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獨立第一驅逐大隊。10月1日,閻磊所在的驅逐大隊改裝9架蘇式杜-2轟炸機,又一次參加了國慶受閱飛行,總領隊是劉善本。
1950年底到1951年上半年,閻磊和譚漢洲、張華、錢煥章等四名飛行員奉命參加蘇聯空軍在鞍山組織的夜航飛行訓練,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第一批夜航飛行人員。
“為什么開國大典安排在下午3點呢?”當筆者就這個問題請教閻磊時,他說:“我記得1950年國慶閱兵是上午,以后多次閱兵也都是在上午,開國大典是惟一安排在下午舉行的。”
后來,據曾擔任開國大典受閱飛行地面對空指揮員的李裕分析:“開國大典那么大的群眾集會,不能不考慮防空問題,因為那個時候我們還沒有掌握制空權。1949年5月4日,國民黨空軍就從青島派飛機空襲北平南苑機場,當時雖然我們已經解放了青島,但國民黨空軍在臺灣、舟山群島等地還有可能卷土重來。這樣,開國大典安排在下午,鑒于當時的飛機性能和飛行保障條件,國民黨空軍即使膽敢來犯,也存在著諸多的困難。后來一些資料證實,國民黨空軍還真做了空襲北京的準備,但由于各種綜合原因,最終還是沒有敢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