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仲卿(1919—),四川省合川縣人,曾在美國學飛行并直接駕機回國。1979年任161廠軍事總代表;1983年離休,享受師職待遇。
1949年5月份,鄧仲卿作為南下空軍接收組一員,赴剛剛解放的上海接收江灣機場等國民黨空軍的主要設施。7月份,鄧仲卿和譚漢洲一起調回北平,參加人民解放軍第一個飛行中隊的組建。為了保衛即將在北平召開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會議,以及參加開國大典受閱飛行,飛行中隊開始了緊張的飛行訓練。
9月2日,在南苑機場,華北航空處組織飛行中隊演習編隊檢閱飛行訓練。鄧仲卿駕駛“蚊”式轟炸機4027號起飛離地時,右輪胎突然破裂,飛機一度偏斜,險些造成事故。但鄧仲卿憑借自己熟練的飛行技術,仍然操縱著飛機正常起飛了。飛機升空后,鄧仲卿發現右輪胎破裂后卡在起落架艙前,使右起落架收不到位,也放不下來了,便多次采用緊急輪處置辦法,終于將起落架放下。在著陸時,鄧仲卿急中生智向左壓駕駛桿用左輪胎著陸,因此飛機落地后仍保持正常滑行約600米,待飛機速度放慢后,由于右輪胎破裂飛機便急轉180度,沖出跑道右側約50米,事故造成飛機螺旋槳彎曲、飛機機身裂開、起落架損壞、飛機右翼和尾部撞壞、機槍壓彎,所幸的是鄧仲卿未受損傷。
事后,機械人員在破輪胎上發現了炸彈的彈片。華北軍區航空處總結這次飛行事故的直接原因是:國民黨空軍飛機轟炸南苑機場后,跑道上留下的彈片沒有清掃干凈,右起落架輪胎是碰撞彈片后爆破的。以后,華北軍區航空處發動群眾對機場跑道、滑行道進行了認真、全面的清掃,清除了不少隱患。同時,飛行中隊也對飛機飛行前作認真檢查,盡可能發現和排除存在的問題,較好地保證了飛行的順利進行。
一般空軍的戰術常以偷襲取勝,國民黨空軍此前已經轟炸過南苑機場,由于擔心國民黨空軍還有可能進行轟炸,所以飛行中隊也作好戰斗準備,其計劃是如果遇到敵機來犯,鄧仲卿等駕駛“蚊”式飛機立即起飛,掩護P-51飛機進行空戰。為此,開國大典前夕,飛行中隊隊長徐兆文單獨告訴鄧仲卿,他駕駛的“蚊”式飛機攜帶有炮彈,并且在空中能夠上膛,萬一有敵情,要他高空作掩護。
10月1日下午,參加受閱的飛行員們按照命令,準時進入飛機座艙,做好一切起飛前的準備。雖然鄧仲卿飛行過幾千小時,但承擔這種飛行任務,對他來說還是第一次,盡管心里有點緊張,可長期培養的飛行習慣,使鄧仲卿一坐到駕駛艙里,就會沉著冷靜些。下午4點鐘,地面指揮臺發出起飛命令,受閱飛機開始按計劃起飛,“蚊”式轟炸機作為第4分隊,跟在第3分隊P-51型飛機后。鄧仲卿率領的受閱飛行第4分隊,只有長機與僚機兩架飛機,鄧仲卿作為領隊的長機,需要調節好與僚機王玉珂之間,以及與前面P-51型飛機分隊之間規定的距離,并且要保持好編隊隊形。這樣才能使地面的群眾,仰望空中時,就可以看到整齊的機群了。
由于空中能見度不是很好,加之精力高度集中,所以鄧仲卿在飛行中只是看到地面上的方陣隊伍,兩邊有黑壓壓的人頭攢動,紅旗飄揚,各種車輛緩緩行進。通過天安門上空時,盡管看不清楚城樓上的毛主席和其他中央首長的身影,但鄧仲卿知道,毛主席和中央首長以及地面的人民群眾,都能看見自己飛機編隊的英姿。飛過天安門廣場后,由于沒有什么敵情,鄧仲卿駕駛的“蚊”式轟炸機隨機群向南轉彎,飛回南苑機場降落。
這是鄧仲卿參加革命隊伍后,第一次承擔這么重要的任務。鄧仲卿回憶說,自己不善言詞,很難生動地描述出當時參加開國大典興奮而復雜的心情。可當晚回家后,聽到妻子素雯向家人繪聲繪色地敘述飛機通過天安門的情景,笑容始終掛在鄧仲卿的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