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
在隆隆的禮炮聲中,毛澤東主席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并親手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紅旗。當雄渾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從天安門城樓上傳出時,不僅僅是廣場上的30萬軍民,四萬萬國人的心也隨之沸騰。
大典從下午三點開始,一直持續到晚上,狂歡的浪潮擴展到全國各地,從城市到鄉村,人們歡呼著、跳躍著,每個人都從心中發出同一個聲音——中國人民站起來了!
作為國家領導人身邊的攝影家,侯波在天安門城樓上見證和記錄了新中國的誕生。而她拍攝的《開國大典》,也成為最經典的攝影作品之一。

“《開國大典》是我最得意的照片之一。不是因為照得好,而是因為它是一張非常特殊的照片,一張新中國光輝歷史的見證——不是誰想拍就能拍得到的。是歷史給了我這樣的機會。我這一生很有福氣,親歷了開國大典,也看到祖國富強。”談及那個令人激動的時刻,侯波這樣說。
“接到10月1日到天安門城樓拍攝開國大典的任務后,我們領到了一個條子。那大概就是今天的記者證,佩戴著這個條子,就可以自由上下城樓了。”侯波說,“我是在開國大典那天惟一登上天安門城樓的女攝影記者。”
由于當時經濟條件很困難,侯波平時用的相機都很舊,有的還是繳獲的戰利品。接到拍攝開國大典的任務后,她特意跟朋友借了一部有標準鏡頭的德國相機。后來,中南海里的工作人員還用外匯到香港給她買了8個膠卷。而10月1日那天,面對舉國同慶的歷史時刻,她卻“舍不得”拍了。“我很珍惜,每摁一張,心里都要數一下。整個大典只用了三個半膠卷,舍不得啊。”
為了拍好照片,侯波上午提前去了趟天安門。中午連飯都沒吃就到中南海勤政殿拍攝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下午兩點,毛主席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并且宣告一小時后舉行開國大典。“我在辦公室里拿著相機,激動得腿不停地抖。”
開國大典在下午三點開始,國家領導人從中南海勤政殿走到天安門城樓上需要用幾分鐘,都計算得非常精確。當毛澤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從天安門城樓的左側走上城樓時,天安門城樓上的1000多人和廣場上的30萬人沸騰了。
“奏國歌后,毛主席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正式成立了。我感覺身上的血都沸騰了,顧不得危險,將身體仰到城樓護欄的外邊,搶拍了主席宣告的歷史瞬間。”侯波一生最珍貴的傳世之作《開國大典》由此誕生。
“開國大典讓我感受特別深的一點是,人民當家作主那種歡欣鼓舞的喜悅完全是發自內心的。城樓上的很多人都是流著眼淚聽毛主席講話。城樓下30萬歡騰群眾的情緒也很高昂。天安門廣場上,‘毛主席萬歲’、‘人民萬歲’此起彼伏,非常感人。” 侯波回憶道。
后來,《開國大典》這張照片成了舉世聞名的攝影巨作。這張照片最初被保存在中南海,后來又被送到新華社受到特別保護。20世紀80年代,經過特別批準,這張照片開始在多個國家巡回展出。
開國大典時,毛主席和其他黨和國家領導人都是站在天安門城樓的前廊上,為了能拍到領導人的正臉,侯波只能冒著危險將身體探出前廊邊的矮墻。毛主席講話的時間很有限,為了抓住這一歷史時刻,只能把取景的過程盡量縮短,也只有這樣,拍出來的場面才是自然的。可就在此時,侯波身體一晃,差點就從城樓前廊邊上摔下去,幸虧旁邊有人一下子拽住了她。侯波回身一看,拽住她衣角的人竟是周恩來總理。
正當侯波感動得不知道說什么好時,周恩來卻示意她抓緊時機為主席拍照。以后的幾次拍照中,即使周恩來正與別人談話,也都隨時注意侯波,幫助她完成拍照任務。
“中央領導多數不喜歡上鏡頭,我將相機對準他們的時候,他們總是說給群眾多照些。”
開國大典的時候,毛主席一直站在主席臺上。有時候總理看他時間站得太長了,讓他休息一下。但是游行的群眾見不到城樓上的毛主席了,就站住喊“毛主席萬歲,毛主席萬歲”。所以主席剛休息一下,總理又對主席講:“你還是要出去,群眾都站住了。”所以主席站在天安門上面幾乎沒有休息。
后來細心的人會發現,開國大典留下的大多數鏡頭中,毛澤東是很少出現笑容的。毛澤東當時的心情,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又愉快又不愉快”。對此,他后來解釋道:中國解放我是很高興的,但是總覺得中國的問題還沒有完全解決,因為中國很落后,很窮,一窮二白。侯波回憶,當人民解放軍空軍戰斗機飛過天安門廣場上空,廣場和城樓上爆發出了如雷的掌聲與歡呼聲時,毛澤東的臉上才露出了笑容。

開國大閱兵
1949年10月1日中午12時多,1.64萬余名剛剛走下戰場的士兵以及部分國民黨軍起義官兵,攜帶三八大蓋、繳獲的坦克、大炮以及各色戰馬,組成開國大典閱兵部隊,集結在東長安街一帶,準備三個小時之后的開國大閱兵。隊伍的尾端,是排列整齊的1900余匹戰馬。
1949年6月中旬,新政協會議決定舉行開國大典及閱兵式。此后,開國大典籌備委員會和閱兵指揮機構相繼成立,并起草了《慶典方案》。但如何操辦國家級的閱兵慶典,顯然是個頭疼的問題。此前的紅色軍隊從未有過如此大規模的集會和隊列合成。解放軍尚無統一的《隊列條令》,士兵們的動作無法統一。訓練場上,這個老總來了說,不行,得改……那個老總來了又說,怎么能這樣練昵,快改回來。
蘇聯和國民黨軍,成為模仿對象。閱兵指揮所主任楊成武訪問了原國民黨政府的幾位將軍,了解國民黨軍的閱兵程序。在華蘇聯顧問也向閱兵指揮所提出了不少建議。時任第二野戰軍司令員的劉伯承早年留學蘇聯時,看過蘇軍的莫斯科紅場閱兵。他向楊成武詳細介紹了蘇聯式閱兵的細節和注意事項。劉伯承告訴楊成武:“閱兵無非就是一種特定內容的禮儀,是一種形式……歸根到底一句話,馬糞蛋外面光!”
最終出爐的《閱兵典禮方案》成為一個混合版:借鑒蘇聯、國民黨軍等古今中外閱兵的經驗,混合共產黨軍隊戰爭年代的幾次閱兵經驗而成。
《方案》包括受閱部隊的選調、編組、閱兵程序、閱兵禮樂、受閱前的訓練等內容,并確定了閱兵式分為“檢閱式”(受閱部隊不動,閱兵司令員乘車從受閱部隊隊列前通過并檢閱)和“分列式”(閱兵首長在檢閱臺,受閱部隊列隊從檢閱臺前通過,接受檢閱)兩大部分的模式。直至今日,《方案》依然是中國國慶閱兵的藍本。
盡管簡陋,1949年的閱兵奠定了新中國成立后所有國慶閱兵的基本框架。這一框架在50年之后依然被基本保留,即使洲際導彈已經代替了戰馬。50年間,中國國慶閱兵程序、規制和內容,在13次閱兵之中逐步演進成為經典,并成為世界上最引人矚目的大型閱兵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