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詩的國度,素有詩國之美譽。鎮江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一座充滿詩意的城市。
鎮江有著三千多年歷史,是吳文化的搖籃和宋、齊、梁三朝帝王故鄉。她地處長江與京杭大運河交匯處,“一水橫陳,連岡三面”,向以“城市山林”和“天下第一江山”聞名于世。鎮江山川錦繡,人文薈萃。豐厚的人文資源和旖旎的自然風光,孕育出了燦若星河的名流大家,創造出了史稱“京口文化”的輝煌篇章。
昨天—— 歷代詩家輩出,名流名篇燦若星河
早在1800年前的六朝時期,鎮江的本土文化與南下的中原文化相融匯,開創田園山水詩派的陶淵明和被稱為“元嘉三大家”的謝靈運、顏延之、鮑照以及“山中宰相”陶弘景、梁武帝蕭衍等,就在這里寫下了吟詠鎮江的第一批詩作。此時,歌詠華山女子凄婉愛情的南朝樂府民歌《華山畿》也在鎮江大地上誕生。何遜、徐陵、劉勰等詩人才士亦繼先哲之余韻而盡顯六朝之流風。隋唐時期,漕運移于京口,南來北往,皆以京口通津。舉凡仕宦、商賈、應舉游幕,經過此地者,無不登山臨水,吟詠留連。而如李德裕任潤州刺史前后十年,許渾隱居丁卯山莊數載,都留有不少舊址遺蹤。駱賓王、宋之問、孟浩然、王灣、吳均、王昌齡、王維、李白、晁衡、劉禹錫、白居易、杜牧、韋莊等都曾來這里漫游、生活或做官。郡內名士戴叔倫、儲光羲、許渾、張祜等亦留有千古不朽之名篇。北宋初年,江南繁富,時賦升平,許多達官貴人,文化巨匠都來此宴集行吟。士大夫亦多于此筑室置園,娛親逸老,一時京口境內,名園星布,甲第云屯,衣冠萃止,文士薈集。刁約的藏春塢、沈括的夢溪園、米芾的寶晉齋等都名噪一時,其遺址至今依稀可尋。范仲淹、曾公亮、歐陽修、梅堯臣、蘇舜欽、曾鞏、蔡肇、司馬光、王安石、蘇軾、黃庭堅、秦觀、岳飛、張孝祥、陳亮、釋仲殊等名公大佬,都曾在此流連并寫有名篇巨著。南宋與金對峙、京口成為軍事要地,守土之官如陸游、文天祥、辛棄疾、岳珂、方岳等,皆為一時英雋。他們登高望遠,吊古傷今,寫下了不朽之作。元明清時期,除漢族著名詩人趙天錫、劉基、高啟、趙孟頫、文徵明、唐寅、王守仁、吳承恩、吳偉業、王世貞、袁宏道、笪重光、王士禛、查慎行、沈德潛、袁枚、洪昇、孔尚任、鄭燮、姚鼐、洪亮吉、王景仁、龔自珍外,還有契丹的耶律楚材、蒙族的薩都刺,滿族的玄燁、納蘭性德、弘歷;還有高麗的李齊賢、日本的策彥固良、森槐南等。“京口三詩人”、“嘉隆八子”、“嘉慶七子”等地方流派也名重一時。他們吟詠鎮江的作品在題材、體裁和意境上都有進一步擴展。另外,我國第一部艷歌總集《玉臺新詠》為南朝鎮江名士徐陵選編,中唐殷瑀編篡的《河岳英靈集》、北宋曾彥和編纂的《潤州類集》、清代張學仁、王豫編輯的《京口耆舊集》等,都為保存地方文獻并使之廣為流傳起到了重大作用。
綜上所述,大凡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較大影響的一些詩人詞家,都曾來過鎮江并寫下了不朽的詩篇,僅《全唐詩》中吟詠鎮江的就有一千多首。如唐代詩人王灣的“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次北固山下》),王昌齡的“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芙蓉樓送辛漸》),李白的“丹陽北固是吳關,畫出樓臺云水間”(《永王東巡歌》),李涉的“終日昏昏醉夢間,忽聞春盡強登山。因過竹院逢僧話,又得浮生半日閑”(《題鶴林寺壁》),張祜的“金陵津渡小山樓,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兩三星火是瓜洲”(《題金陵渡》)。再如宋代曾公亮的“要看銀山拍天浪,開窗放入大江來”(《宿甘露寺僧舍》),沈括的“樓臺兩岸水相連,江北江南鏡里天”(《夜登金山》),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泊船瓜洲》),釋仲殊的“萬歲樓邊誰唱月,千秋橋上自吹簫”(《京口懷古》),陸游的“江左占形勝,最數古徐州”(《水調歌頭·多景樓》),辛棄疾的“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懷古》),陳亮的“一水橫陳,連岡三面,做出爭雄勢”(《念奴嬌·登多景樓》)、清末龔自珍的“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己亥雜詩》)等等,這些詩詞曲句,可以說大都家喻戶曉、耳熟能詳。但這僅為歷代詩人詞家歌詠鎮江的很少一部分名詩佳句。蘇東坡曾前后來鎮江11次,作詩填詞一百多首。李德裕三任鎮江刺史前后達十年之久,寫下了“多景懸窗牖”等許多詩篇。辛棄疾任鎮江知府期間,登北固亭懷古,寫出了名垂千古的愛國詞章,他與蘇軾并稱豪放詞派的代表人物。而另一位婉約詞派的代表人物柳永,對鎮江也情有獨鐘,其死后長眠于北固山上。北固山不愧為天下第一江山,其文化底蘊之厚實,僅宋代最具代表性的詞人蘇東坡、辛棄疾、柳永以及陳亮、陸游、范仲淹等就足以為之頂禮膜拜了。另外,《唐詩三百首》中收錄的唯一一首由女性創作的詩歌,是鎮江才女杜秋娘寫的《金縷衣》:“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ㄩ_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碧拼娙硕拍翞橹畬懙摹抖徘锬镌姟罚瑒t是唐詩中一首著名的長篇敘事詩:“京口水清滑,生女白如脂。其中杜秋者,不勞朱粉施……因傾一樽酒,題作杜秋詩。悉來獨長詠,聊可以自怡?!倍拍翆@位天生麗質的鎮江才女的深深同情和惋惜之情溢于言表。
以上從南北朝時期的陶淵明、謝靈運,到清朝末期的龔自珍,從歌詠華山女子凄婉愛情的《華山畿》,到慨嘆才貌雙全的杜秋娘一生命運多舛的《杜秋娘詩》,我們從中可以感受到中國不愧是詩的國度,而名城鎮江確實是座詩化了的城市,確實是座詩詞底蘊非常厚實的城市。
今天—— 當今鎮江詩壇,在全省乃至全國仍有一席之地
鎮江不愧是詩詞重鎮,歷代詩家輩出,名流名篇燦若星河。當今的鎮江詩壇,在全省乃至全國仍有一席之地。新中國成立后的20世紀50年代,鎮江一批志同道合的文化人便成立了中泠詩社。直至1962年重陽節,經市政協劉錫康與市文聯朱庚成等邀約地方文壇中老年知名人士數十人雅集于北固山多景樓,成立了多景詩社。當時推鎮江中學校長趙思伯任社長、楊效顏、李宗海任副社長。據1987年《中華詩詞年鑒》所載資料,這是解放以來,各省、市成立最早的幾個詩社之一,也是中華詩詞學會的發起單位之一。而后,多景詩社先后由郭長傳、李宗海、呂卜邨、蔣光年、于文清任社長。
1983年12月6日至8日,多景詩社與南京、上海、蘇州、無錫、常州、揚州7個地區籌辦“江南詩詞學會”,并在鎮江焦山華嚴閣召開成立大會。此次成立大會到會代表竟達180人之多,較之于南社第一次上海酒樓之會11人,虎丘之會19人,蘭亭雅集41人,可謂是盛況空前,且匯集了當時許多國內詩詞界的名流大家。江南詩詞學會成立后,創辦了《江南詩詞》,會員遍及大江南北且影響遠及全國各省市乃至世界部分地區。
2006年,首屆江蘇十佳青年詩人評選,蔣光年入選,于文清、張開入圍,這一成績在全省各省轄市中名列第二,僅次于南京。2008年,江蘇十佳女詩人評選,多景詩社丁小玲獲選,韓永軍獲優秀獎,另外揚中的祝亞星、楊敏同時獲選,松梅詩社的郭韻獲優秀獎,這一成績在全省名列第一。
2002年,為慶祝多景詩社成立四十周年,舉辦了“全國詩書畫名家作品邀請展”,并編輯出版了《當代詩人詠鎮江》詩詞集,蔣光年、于文清為主編。隨后,市委宣傳部從中精選了76首詩詞作品,邀請了當代全國書壇名家潑墨揮毫,并由本地畫家創作出“鎮江新二十四景”,編輯出版了《當代詩書畫詠鎮江》,歐陽箐為主編。
縱觀多景詩社發展史,它其實是當代鎮江詩壇發展的一個縮影。而1987年鎮江市詩詞協會的成立,則標志著鎮江詩壇的中興和繁榮。
1987年4月22日,鎮江市詩詞協會成立。大會推選孫鳳翔為會長,陳偉遠、朱庚成為副會長,陳偉遠兼秘書長。1996年6月,市詩協召開第三次代表大會,推舉陳偉遠為會長,蔣光年、郭飛為常務副會長,蔣光年兼秘書長。2004年7月,市詩詞楹聯協會召開第四次代表大會,陳偉遠為會長,蔣光年、范然為常務副會長。2007年12月28日,市詩協成立20周年暨多景詩社成立45周年和松梅詩社成立20周年慶祝大會在市政協常委會議室舉行。省詩協會長凌啟鴻到會祝賀,市政協主席郭禮榮即席講話?!舵偨娫~作品集》同時首發,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鎮江市第一部集大成的詩詞作品集,收錄了自1949——2007年間鎮江籍和曾在鎮江工作和生活過的230余名作者創作的1400余首詩詞作品,陳偉遠為主編,蔣光年為執行主編。2002年4月,揚中市被中華詩詞學會授予首批全國“詩詞之鄉”稱號。1995年,在古運河畔的匯萃園,全國首家省級研究毛澤東詩詞的組織——江蘇省毛澤東詩詞研究會成立。1996年初,全國省轄市中最早成立的研究毛澤東詩詞的組織——鎮江市毛澤東詩詞研究會成立。作為鎮江市詩協的團體會員,全市詩詞組織由原來多景詩社一家,發展到包括京口、丹徒、丹陽、揚中、句容等轄市區和駐鎮高校和企業在內的16個詩詞組織,會員達2000多人。
明天—— 打造中國詩城,彰顯名城形象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身份證。對于一個地區來說,文化可以展示形象,文化可以創造財富,文化可以孕育精神。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打造詩城鎮江,加快“文化強市”建設步伐,為新一輪鎮江跨越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文化支撐,這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職責,也是提升城市文化內涵、彰顯名城形象特色的有力舉措。從安徽馬鞍山、湖南常德的成功經驗來看,首先要領導重視,要成立創建領導小組,由相關部門共同參與,要發揮詩詞組織和專家學者的作用,要在軟件和硬件上精心打造。
馬鞍山因采石太白樓和青山李白墓、常德因武陵桃花源而聞名于世,一直以來是國內外文人墨客的神往之地。翠螺山頂重建的三臺閣和沅江大堤上新建的6華里長的詩墻,為兩地創建詩城增色不少。多景樓曾為長江三大名樓之一,多年來,擴建多景樓的呼聲一直很高。柳永是婉約詞派代表人物,他死后葬于北固山,修建柳永墓為何如此艱難?聞捷是當代與賀敬之、李季、郭小川齊名的著名詩人,修復聞捷故居、建立聞捷紀念館,也應是為打造詩城鎮江而增添的濃重一筆。
近來,我市與央視合作拍攝的人文宣傳片《詩話鎮江》和楊雷主編的《詩畫鎮江》,將對宣傳中國傳統文化和打造詩城鎮江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前些年,我市舉辦的“鎮江風”歷代名篇朗誦演唱會廣受好評,已成品牌活動。
目前,我市南城北水建設、青山綠水行動廣受人們關注。如何在新一輪城市建設中,增加城市文化內涵,提升新舊景觀文化品位,需引起有關方面高度重視。我曾多次陪同全國詩聯名家游覽鎮江,他們都覺得鎮江這地方有文化,許多風景名勝地詩詞楹聯寫得非常好,但也有少數地方有不合律或寫錯之處。如北固山入口處石碑上將“烽火揚州路”寫成了“燈火揚州路”,歷史上雖有這兩種不同版本,但這一字之差,詞意卻迥異。芙蓉樓大門北側一聯中將“中泠問泉”寫成了“中泠間泉”。南山鳥外亭兩聯都有差錯。如一樓“倚杖獨看鳥飛去;開窗忽擁大江來”中將“飛鳥”兩字顛倒了。二樓“遠岫千里云外出;澄江一道鏡中來”中將“千重”寫成了“千里”。雖一字之差,卻有本質上的差別。磨笄山下古鶴林寺內新寫的楹聯均不符合聯律。丹徒新建成的米芾廣場,刻在大理石欄桿上的所有詩作,都不合韻律。又如易中天來鎮江作講座,將“好山好水讀好書”征聯中山水兩字對調了一下,并對了上聯,雖只對調了兩個字,卻使之合乎聯律了。為此,在對我市現有風景名勝詩聯查錯的同時,更要注重新景點的詩聯質量,可請本市或全國的詩聯名家寫詩作聯,對書法家書寫后的作品也要復查,以免留下遺憾。■
(作者系鎮江市文聯副主席、市詩詞楹聯協會常務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