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構建一套適合北部灣經濟區港口城市物流產業競爭力的指標體系的基礎上,應用因子分析模型對2005年三大港口物流產業競爭力狀況進行綜合評價。通過對物流產業競爭力指標體系進行分析,提出適合廣西港口城市物流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以此為基礎確定科學的因子評價模型,并應用該模型對三大港口城市物流產業競爭力進行合理的評價。
關鍵詞:北部灣經濟區;港口城市;物流產業;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因子評價模型
中圖分類號:F42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10-0121-02
物流產業是生產具有直接相互競爭性的服務(包括倉儲和配送等)的企業集合,物流產業競爭力就是在一定市場環境中,在保證一定程度的社會效益的基礎上,產業所具有的開拓市場、占據市場并以此獲得比競爭對手更多利潤的能力,包括絕對競爭力和比較競爭力兩個層面[1]。
物流產業競爭力是社會、經濟、文化、制度和政策等多個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一方面,其涵蓋內容非常廣泛,只有從多個側面和不同層次設置指標構成指標體系,才能對區域競爭力進行全面、系統的描述和評價;另一方面,從影響物流產業競爭力的因素來看,既有經濟實力、資源條件、政府政策等確定性因素,又有市場和國際關系變化等不確定因素。
目前在國內,對物流產業競爭力的評價指標體系的相關研究較少,在具體到某個省區(或城市)的區域物流產業競爭力的實際評價分析更少。
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的設立,不僅關系到廣西自身發展,也關系到國家整體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三大港口(欽州港、防城港、北海港)物流產業的建設,有利于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增強西南出海大通道功能,促進西南地區對外開放和經濟發展;有利于東中西部發展更加協調,聯系更加緊密;有利于加強中國與東盟國家繁榮與和平的戰略伙伴關系。
因此,科學地、正確地評價當前北部灣港口城市物流產業的競爭力狀況,具有現實和深遠的意義。為此,本文嘗試在構建一套適合北部灣經濟區港口城市物流產業競爭力的指標體系的基礎上應用因子分析模型對2005年三大港口物流產業競爭力狀況進行綜合評價。
遵循系統性、整體性、科學性的原則,構建物流產業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完善的評價指標體系是把握物流產業特性,分析產業架構,掌握產業競爭力水平和發展趨勢,從多個視角和層次反映總體競爭能力,作為考核物流發展水平及質量的的標準,為管理與決策服務。
國內學者將物流產業競爭力的評價歸納為以下幾個主要指標:產業發展環境,組織形態和規模,發展水平,市場競爭力、社會化水平、企業整體競爭力等。在一級指標中,物流產業市場競爭力是物流產業競爭力的直接體現,是衡量產業競爭力的重要指標。產業發展水平反映了產業當前的發展程度和規模,水平越高,則物流產業更能經受市場的沖擊,應對競爭的能力強。在二級指標中,技術競爭力是產業競爭力的核心,新技術、新設備的采用是降低成本、提高質量和生產率的重要途徑,管理水平表示物流企業運用先進理念和支配相關資源的能力,而盈利能力主要是指企業創造經濟和社會效益的能力[2]。
由于北部灣經濟區三大港口建港時間較短,物流產業基礎低,企業規模小,數據統計少。上述指標體系對該三港口城市而言,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不高。參考美國物流協會對區域物流軟件、硬件環境評價體系標準,針對性地選擇社會經濟統計常用指標進行轉換,最終選取13個指標進行競爭力評價。
用因子分析法對區域競爭力進行綜合評價,沒有直接對指標采用權重,所得的權數是伴隨數學變換自動生成的,具有客觀性,從而減少了主觀性同時又不失科學性、合理性。因此,因子分析法不僅能消除評價指標間相關關系的影響,而且減少了指標選擇的工作量。
通過對構建的物流產業競爭力評價模型進行分析,可以得出2005年廣西三大海港物流行業競爭力情況。結果表明,防城港的物流行業競爭力最強,欽州次之,北海居后。這與北部灣經濟區建設規劃中將防城港定位為主要物流港,欽州港為工業港及北海港為旅游港的決策相符合。
參考文獻:
[1]楊春河,張文杰.現代物流產業概念內涵和外延的理論研究[J].物流技術,2005,(10).
[2]謝如鶴,邱祝強,張韻楊.區域物流產業競爭力指標體系及其評價[J].中國物流與采購,2006,(5).
[責任編輯吳明宇]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