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網絡信息是現實生活的反映。雖然這種反映有正確和扭曲之分,但網絡信息的基礎仍然是現實社會。逃避現實生活,躲進網絡成一統,管他春夏與秋冬,其實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因而,要教育青少年學生充分利用網絡的優勢來拓展自己的視野,多參加社會活動,擺脫對網絡的依賴迷戀,回到真實的現實生活。
關鍵詞:青少年;網絡心理;成因;對策
中圖分類號:D648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09)10-0218-02
目前,青少年上網的主要目的無非是游戲、娛樂、聊天。本應成為開闊眼界,帶來新知的網吧,實際上成了青少年的“聊吧”、“戀吧”、“玩吧”,真是網絡世界很精彩,但也很無奈。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會因素,也有學校和家庭因素,更有青少年自身的心理因素。
一、網絡心理的產生及特征
(一)網絡心理的產生
心理是人類特有的一種精神現象,只要存在人類活動,就會伴隨產生人的心理現象。心理現象是客觀現實的反映,所謂客觀現實,是指主體以外的一切客觀實際存在的事物。心理現象就其產生方式來說,是腦的反射活動,外部環境的各種客觀現實(包括自然現象、社會現象和人體自身及其內部的生理狀況),以各種不同的形式作用于我們的感官,引起神經系統的活動,結果就以感知、記憶、思維、情感、信念、個性等形式反映在我們的頭腦中,于是就產生了各種不同的心理現象。
網絡心理是在網絡這一特定環境作用下,伴隨著網絡的產生而產生的。進入了信息時代,許多人就習慣于把自己大腦的思想信息通過網絡進行儲存和傳遞,并與他人進行交流,網絡由此開始進入人的精神世界,成為大腦的延伸。網絡既是一種客觀的物質現實,又是人類的思想信息的載體。人的心理活動必然要與網絡這個客觀現實發生密切的聯系。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會隨著網絡對人類生活、學習、工作領域滲透程度的深入而發生變化,認知、興趣、情感也悄然發生改變,進而產生新的思維方式、行為模式和生活習慣。網絡社會與人的心理的這種互動日趨頻繁,網絡心理在這種互動中不斷繁衍、發展。
(二)網絡心理的特征
網絡心理從特征來說,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中介性。在非網絡環境下,人直接與自然或社會發生聯系,自然或社會對人的心理的作用和影響也是直接的。二是虛擬性。由于網絡的虛擬性,使得網絡的監督與自律程度發生變化,進而對心理的影響也悄然發展改變。三是心理情緒的彌散性。網絡心理現象一般產生于在線狀況,這種心理一旦產生,就有可能持續下去,把這種心境帶到非在線狀況,對非在線狀況的心理和行為產生影響。
二、青少年網癮的成因
(一)求知欲、探新精神與認知水平矛盾影響下的渴求新知心理作用
青少年認知活動的自覺性及思維活動品質已經有了明顯的發展,表現出強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加之在網絡上,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和滿足人們的求知渴望。網絡是一位百問不厭的教師,是一座全天候的圖書館。網絡內容包羅萬象,可以滿足多種青少年對任何信息的探究需要。它們可以幫助你及時解決求知創新過程中遇到的多種難題,且呈現方式易于為青少年理解和接受。因而許多青少年經常訪問大量網站獲取多種信息,并參加一些興趣話題的討論。同時,也由于青少年認知發展的不成熟性,面對大量的網絡信息,往往不加選擇地接受,這樣就走入了誤區。
(二)性心理與自制力矛盾影響下的性好奇心理作用
青少年處于青春發育、性意識從萌芽到日漸成熟的階段,生理上的變化,引起心理上的變化。他們意識到自己在接近成人,有了性意識的覺醒,情緒易興奮、沖動、神經過敏。在異性面前,總想露一手,引起對方注意。在男女交往中時常被性意識和性沖動所困擾,既愿意同異性接觸,出現好奇敏感的微妙心理狀態,又害怕同異性個別接觸,驚懼而羞怯。再加上當前學校對性教育沒有足夠的認識,教育渠道不暢,青少年往往對性充滿了強烈的好奇心理。而網絡上,黃色內容約占47%,并且對瀏覽對象不做任何限制,青少年有意無意地接觸到這些信息后,由于他們意志發展上的自制力還不成熟,即便知道瀏覽這些黃色內容不利于身心健康,但還是容易沉迷于此,甚至不能自拔。
(三)強烈的交友愿望與心理閉鎖性矛盾影響下的情感交流心理作用
青少年由于社會知覺和情緒體驗增強,開始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內心世界上。社會經驗告訴他們,人與人之間既存著心心相印,也存在著互不相容。正是這種自我意識的發展,促使他們總想通過社會交往去求得別人的了解與同情,同時又不愿把自己的內心秘密輕易向不了解自己的人透露,在心理發展上呈現出閉鎖性的特點。但是他們又迫切希望與人交往,希望與同齡知心者傾訴衷情。而在網上通過互發郵件或聊天等手段進行交往,可以向對方隱瞞真實身份、年齡甚至性別等特征,使交往雙方避開了在現實中必須面對的壓力,從而可以暢所欲言,既滿足了他們因心理閉鎖而產生的“煩惱”的宣泄,也滿足了其交友的需求。
(四)理想與現實矛盾影響下的幻想、玩樂的心理作用
青少年由于向往未來,想象比較豐富,往往離開自己的現實條件構想未來的前景,其理想與實現差距過大,或求之過急,兩者處于矛盾之中,無法自拔。他們只好在上網玩游戲過程中把自己想象成具有超強本領的非凡巨人,去完成偉大的“使命”,從而獲得心理成就感。有的青少年則會怨天尤人,放棄“理想”消沉起來,抱著玩世不恭的心態,整天只知玩樂而不想做別的事情,于是上網玩游戲成了他們的最佳選擇,而網上游戲效果好,資源豐富,獲取方便,并且可以聯機,使他們更樂此不疲,從而癡迷。
三、青少年網癮的調控對策
(一)加強心理健康、性知識、性道德和情感教育
根據青少年的心理特點及個性特征,開展健康人格教育、心理輔導和心理咨詢,幫助他們形成對自身身心狀況的正確認識,發揮他們的獨立性和主動性,啟發引導他們通過自己的思考和體驗,自覺地將教育要求轉化為自身愿望。只有這樣,才可能使具有網癮的青少年在實踐中對自己的行為主動地進行自我矯正或轉移。同時,全面普及青少年的性教育,在青春期教育中及時引導青少年學習生理衛生常識,了解性生理方面的科學知識,以消除對異性的神秘感,明白自己性生理和心理的發展,增強性道德和性適應能力,學會與異性友好交往。
(二)加強網絡知識等科普教育,培養健康的網絡心理
要加強科普教育,普及網絡知識。在學校中開設網絡道德課,營造一個健康的網絡環境,使學生對網絡有一個全面的了解,認識到網絡的兩面性,幫助他們分析網絡的虛擬和網絡的虛幻,培養青少年健康的網絡心理。
1.要有正常的自我控制能力。網絡只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生活的全部。上網應有較強的目的性和時間性。不論是為了獲取信息還是為了休閑消遣,都應有節有度。不要因為上網影響正常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破壞了自己的生物鐘。因為引起了濃厚的興趣而不分晝夜,放棄原定的安排,沉溺于網絡,顯然是不正常心理。培養自我控制能力對于保持心理健康是很重要的。
2.要以平靜的心態面對不友善的交往。網絡交往因為具有隱蔽間接的特點,對于一些沒有“慎獨”素質的網民而言,其自律行為和責任心就會下降,在網上交往時具有明顯的攻擊性。有些人逢場作戲,開一些不適宜的玩笑,還有一些人用網絡語言進行調侃。對于涉世不深的青少年來說,遇到上述問題,往往心理失衡,生悶氣。所以,青少年應用平靜的心態去應付這些局面,泰然處之。
3.要能正確對待和處理網絡與現實生活的關系。網絡信息是現實生活的反映。雖然這種反映有正確和扭曲之分,但網絡信息的基礎仍然是現實社會。逃避現實生活,躲進網絡成一統,管它春夏與秋冬,其實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因而,要教育青少年學生充分利用網絡的優勢來拓展自己的視野,多參加社會活動,擺脫對網絡的依賴迷戀,回到真實的現實生活。
(三)建立現代教育觀念,引導青少年正確使用網絡
首先,青少年上網有一大部分都在網吧,網吧管理者要加強個人職業經營中的道德自律,做到不違法、違章經營。其次,學校要通過信息技術課、網絡主題活動等渠道進行防范教育,加強青少年上網時的“自我保護意識”,如自覺遠離“黃毒”,不隨便把自己的電話、地址等告訴網上陌生人等,并逐步引導和教育青少年正確利用網絡資源促進自我進步和自我發展。學校要起到學生上網的“導向器”和“過濾鏡”作用。并及時對網絡迷戀程度較高、影響學業的同學提供有效的幫助。
(四)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養成良好的上網習慣
高爾基說,“美是未來的倫理學”。審美教育最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對藝術的興趣,促使學生全面和諧地發展。使大腦的功能和潛能得到充分發展,使人更加聰明,提高學習和工作效率,鞏固和提高自信心、自尊心,增進學生美好品德。審美教育在揭示真、傳達善的同時,鞭撻了假,批判了惡,暴露了丑,對健康心理的形成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由于網絡內容的多樣性及豐富性,為培養青少年健康的審美情趣提供了平臺,可以充分利用這個平臺開展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適合青少年身心特征的網絡活動,陶冶青少年的心靈,讓他們養成良好的上網習慣,一旦養成了良好的上網習慣,又進一步培養了青少年的健康審美情趣,真可謂相得益彰。難怪有人說:“你想讓你的孩子上天堂嗎?那么就讓他上網吧。”
參考文獻:
[1]李丹.學校心理衛生學[M].桂林:廣西教育出版社,1998.
[2][美]愛德華.格里硌.心理學與生活[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3.
[3][美]古斯汀.網上青春:揭秘青少年網絡世界[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責任編輯陳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