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陵川縣的一個朋友說,他15歲開始跟父親養魚,開始一直都是買別人的魚苗和飼料,然后放養在自家池中育肥,撇開多項開支不說,還要受市場價格變動的影響,算下來賺的沒有賠的多。后來他終于掌握了育苗、生產優良魚飼料的技術,漸漸地成了當地有名的“魚大王”。根據自己多年養殖鯽魚的經驗,他給出了以下幾條建議,供養殖戶們參考:
一、正確分辨魚種優劣
養殖戶在購買鯽魚魚種時,應根據主要鯽魚養殖品種的生物學特征,正確分辨魚種的優劣,避免上當受騙。
二、設計好魚種放養密度
進行鯽魚成魚養殖時,魚種平均規格為50~60克時,每畝放養鯽魚魚種1500~1800尾最為理想,養成的商品魚規格平均可達350~400克。
三、品種搭配養殖
最好選擇搭配鰱魚和鳙魚,兩者的數量應占主養鯽魚的20%左右,其中鳙魚應占鰱魚的10%左右。搭配品種的放養時間不宜過早,以免影響鯽魚的馴化效果。
四、魚種馴化
鯽魚是生活在水體中下層的魚類,魚種經馴化后才能夠降低飼料成本,增加效益。馴化后的魚種在成魚養殖時上浮搶食時間短,便于管理。馴化時在飼料中添加適量添加劑,可以縮短馴化時間,增加鯽魚攝食面積和數量。馴化期水質宜“清瘦”不宜“濁肥”。
五、飼料粒徑和投飼率
鯽魚飼料粒徑的選擇原則是“就小不就大”。一般鯽魚規格在10克/尾以下時,飼料粒徑選0.5毫米;10~30克/尾時選1毫米;30~75克/尾時選1.50毫米;75~100克/尾時選2毫米;150~300克/尾時選2.40毫米;300克/尾以上時選3.20毫米。魚的攝食能力受魚的規格及池塘水溫的直接影響,故投飼率應根據實際情況調整,切忌一成不變。
六、魚病防治
鯽魚的抗病能力強,但近年來發現了鯽魚出血性錨頭鳋病,病原體為鯉錨頭鳋。雖然此病發生率不高,但染上后任其發展,就會導致鯽魚大面積死亡。患病鯽魚表現為:浮水漫游(乏力),色澤淡白,腹部、背脊兩側(細鱗部位)可見針狀蟲體寄生,蟲體寄生處有綠豆大小的充血紅斑,病灶部位鱗片松動或脫落,黏液增多,少數可形成明顯的潰瘍。
預防:魚種下塘前1~2天徹底清塘并用2.5%敵百蟲粉劑全池潑灑。小面積主養池,可在發病季節每半月全池潑灑90%晶體敵百蟲0.30克/立方米;大面積鯽魚混養池,可在鯽魚生長季節,進行敵百蟲掛簍(袋),每月1~2次,每次連掛2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