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mmyChoo打造中國定制
“如果你是大師,往往是別人追隨你的設計。我做的都是優雅、舒服的女鞋,任何時候都能散發魅力,不受潮流所限。”

“不要拿走我的Choo鞋!”
美劇《欲望都市》里,凱莉看著別人拿走她的Jimmy Choo高跟鞋,痛心疾首大呼起來。
在時尚界,與張揚的Christian Louboutin、優雅的Manolo Blahnik相比,沉穩的Jimmy Choo象征著一種身份和地位,就如它所背負的太多星光:它在戴安娜王妃的腳下閃耀、在Beyoncé的MV里躍動,在Madonna的婚禮上亮相,人們或許記得,美國第一夫人米歇爾#8226;奧巴馬曾穿著它出席丈夫的就職典禮。
如今的Jimmy Choo品牌,盡享盛名,已然膨脹為市值上億英鎊的時尚帝國。但設計師Jimmy Choo本人卻在2001年售出自己擁有的公司股份,離開那個大規模集成化生產的Jimmy Choo Ltd.,專心發展倫敦西部海德公園旁已經營20多年的定制店Jimmy Choo Couture,每年僅接受800至1000雙高跟鞋的手工定制訂單。
年近知天命的Jimmy Choo,選擇退回起點,以一周5雙的速度,安心做鞋,剩下的時間,他更愿意向全世界年輕人傳遞他的設計理念。此次來到中國,這位國際時尚先鋒作為英國總領事館文化教育處“智慧課堂”客座嘉賓,與后輩和同行們分享了自己成長背后的故事。
“我的父親制鞋技藝高超,他教會了我這門重要的手藝。”Jimmy Choo中文名周仰杰,祖籍廣州,1961年出生在馬來西亞檳城。他的父親周啟仁是當地著名的鞋匠,因此他自小便跟隨父親在風景如畫的檳城做學徒。七八歲時,周仰杰已對做鞋的步驟爛熟于心,11歲時他已經能給自己做出一雙拖鞋。由于家境貧窮,小學六年級時他被迫輟學,跟著父親做鞋“討生活”。“當時的檳城,鞋匠是被人看不起的,既沒有生活保障又沒有技術含量,當地女孩如果嫁給一個鞋匠,一定會遭到家人強烈反對。”
為了進一步提升自己在鞋子設計領域的造詣,上世紀80年代,周仰杰決定前往時尚之都倫敦闖蕩,在康德威那斯學院(Cordwainer's College,現為倫敦藝術大學六大學院之一的倫敦時裝學院)學習制鞋設計。“我雖然從小會做鞋,但剛入學時,我連最簡單的平面圖都不會畫,也不敢畫,被老師和同學嘲笑。康德威那斯學院的老師們都擁有領先的專業知識,在他們悉心指導下,我學會了很多技能——從理論、材料到設計、剪裁。”
英國求學期間,他依靠半工半讀賺取學費,經常不眠不休地趕工賺生活費,“我以前非常懶惰,在國外必須自食其力,一邊學習一邊到餐館打工,學會了吃苦。”此外,他還擺地攤賣拖鞋,“一雙拖鞋只要5英鎊,很好賣,雖然一雙只能賺2英鎊,但能積少成多。”
畢業后,周仰杰在一家非常小的鞋廠工作,從設計、制作、進貨到銷售,他熟悉了與制鞋有關的所有環節。1986年,周仰杰租下倫敦東區某家舊醫院大樓里的一個工作間,創建了自己的品牌,提供女鞋定制服務,他制作的皮鞋集合了手工鑲珠、手工縫制與個人化量身定制的特色,品種多樣,包含拖鞋、涼鞋、晚裝鞋到靴子等等一系列。
當時正值英國時尚產業初潮,幸運之神眷顧了這位有潛力的華裔設計師。1988年,周仰杰設計的第一雙玫瑰鞋,憑借純手工制作、美麗兼舒適的特點,被英國《VOGUE》一眼相中。《VOGUE》對他的故事和作品做了8個版面的巨幅報道。這篇報道,讓默默無聞的周仰杰,變成了鼎鼎大名的Jimmy Choo。

1996年,為加強Jimmy Choo品牌在英國已有的影響力和其逐漸增長的國際知名度,周仰杰和Tom Yeardye共同打造了Jimmy Choo成品鞋生產線,強調個性化的創意靈感與精致的設計剪裁,并通過皇室貴族、社會名流和明星們完美地詮釋出來。Jimmy Choo曾經是戴妃的御用鞋匠,為她服務過7年,制作的鞋子約有100雙。“我沒有特意去為品牌做宣傳,我的客人中有英國女王、首相太太、公主、貴族、馬來西亞總理太太、皇后,但也有普通人,我很樂意去為任何人設計鞋子,他們對我來說,是一分尊重,一分欣賞。”
周仰杰一直很欣賞行業前輩Salvatore Ferragamo,當年,這位制鞋大師不顧家人反對,執意從地位卑微的鞋匠做起,踏實勤懇地繼承了意大利傳統的制鞋手藝。“意大利人和我們中國人一樣吃苦耐勞,他們那里的老鞋匠一坐下來就是談鞋子,我和他們一樣。”
對于風潮變幻,這位制鞋大師深諳行業內的規則。“雜志不會跟隨你,它們總是追求新意;大品牌可以保護你,因為它們有錢投廣告,不用依賴編輯內容;但是對于年輕設計師而言,你必須一直堅持自己,同時不斷創新。”
面對目前T臺上另類奇詭的高跟鞋,周仰杰一概拒絕跟風。“如果你是大師,往往是別人追隨你的設計。我做的都是優雅、舒服的女鞋,任何時候都能散發魅力,不受潮流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