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經濟危機對消費電子廠商的一個重大影響,就在于從產品設計到收入模式的集成創新已經迫在眉睫。
看準了網絡化的未來,索尼也開始借力規模效應。10月15日,作為索尼打造電子消費平臺的主力軍,VAIO筆記本電腦一口氣發布了十大系列20余款秋季新產品。“我們希望通過豐富的產品系列滿足不同客戶的需求。”索尼(中國)有限公司消費電子營業本部 VAIO產品部總監陳寧對《商務周刊》表示。
此次新品發布的一大亮點是VAIO X系列的再次亮相。在今年1月份P系列現身前,外界曾普遍猜測這將是索尼應對2008年上網本在全行業風靡一時的首款產品。但最終P系列延續了VAIO個性化電腦的高端定位。直到5月25日NW系列在中國全球首發,索尼才進入中低端主流市場。再加上針對商務人士的X系列,在最具市場空間的便攜式筆記本電腦領域,索尼形成了完整產品線。另一值得關注的產品是在2009年得到眾多廠商支持的一體式電腦領域,VAIO推出了高端的L系列。此外,CTO(產品定制服務)從2008年3月份運行至今, VAIO已經有了上千種產品定制型號。
眾多“微細分”的產品夯實了索尼平臺化的基礎。依靠一款單獨的產品就能贏得成功的好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本次經濟危機對于消費電子廠商的一個重大影響,就在于從產品設計到收入模式的集成創新已經迫在眉睫。以EeePC“吹皺”便攜筆記本電腦市場“一池靜水”的華碩,在2008年第四財季經歷了19年高速發展后的首次虧損,正把所有精力集中于重新梳理從產品設計、采購、制造、銷售、物流、財務到人力資源等每一個瑣碎環節。2009年5月,華碩宣布將原有的12大事業群精簡為3個,即系統、零組件和手持設備。同樣,對索尼來說,為了贏得最廣泛的用戶群,它必須不斷擴充橫向的產品線;但要把這些產品變成“造血干細胞”,還要充分利用縱向的成本及資源優勢。
今年6月1日,索尼首席改革官(CTO)喬治·拜利(George Bailey)上任,意味著索尼新一輪架構和商業模式改革正式開始。喬治·拜利曾在IBM擔任了5年的電子產業部門全球主管顧問,擅長改進消費電子產品制造商的業務模式并實現贏利,他還曾贊揚蘋果在電腦和消費電子產品方面的業務模式,并專門將其與索尼模式進行比較。在自己的著作中,拜利如此寫到:“毫無疑問,市場、業務模式和高價值是消費電子產品成功的關鍵,消費電子產品制造商應當全力創新,從包裝到廣告各個方面,向消費者提供他們需要的產品。”
索尼的第一步是宣布對全球供應鏈進行改革,未來兩年內將裁減50%左右的供應商。對此,索尼集團負責生產、采購的執行副總裁中川裕的說法是,索尼的結構合理化基本策略是輕資產,即剝離投資巨大的生產設備,其中具體的實施方式既包括委托第三方生產,也包括公司內部的資產整合,例如把電腦生產中的一些方法運用到電視生產中。
“重組使得索尼內部各部門能夠建立更緊密的聯系。”索尼(中國)有限公司VAIO中國總裁茹原崇對《商務周刊》表示,“由此,我們都可以進行更有效深入的溝通,各部門之間也能更好的協調和合作。”
在打通產品界限方面,基于“未來互聯網消費電子和娛樂公司”的定位,VAIO現在更加強調娛樂性能。“VAIO作為硬件平臺是一個非常好的平臺,可以在上面使用各種各樣的內容。”茹原崇說,“除了PC游戲之外,VAIO與索尼的影視也在展開緊密合作。”2006年,在下一代DVD標準之爭中“取得完勝”的索尼在國內首家推出藍光電腦。目前,除了內置藍光光驅的筆記本電腦系列外,VAIO還有藍光光驅定制業務。茹原崇透露,到今年年底,索尼將會推出超過100部藍光電影。
就在今年9月2日,索尼第一次推出了覆蓋娛樂和電子兩大領域的統一品牌信息“make.believe”,將其在電子、游戲、影視、音樂、手機和網絡服務領域的溝通活動聯合在一起。其中,“believe”代表了索尼的理想——思考、想象和夢想的能力;“make”代表了索尼“讓理想照進現實”的獨特能力。但對這家正經歷磨難的公司來說,尋找到中間的“那一點(dot)”最為重要,因為它意味著在理想與現實中將擔任何種角色,也是未來網絡化世界里決定索尼在與蘋果、三星的三國大戰中能否取勝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