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漲,看跌,都有這么多的理由,那么購房者該怎么辦呢?
買房說起來很簡單,一看買房的目的,二看對后市的預期,清醒點,不盲從,該有耐心的時候要有耐心,該有決心的時候要有決心。
三指標構建理性購房心態
多數買房者資金有限,需要靠房貸,因此也總是將目光聚焦在房價和房貸政策上。房價跌了,總想著還會不會再跌啊;房價漲了,就萬分后悔,一直追問,到底啥時候該買呀。這樣的人經常很難買到心滿意足的房子。專家建議人們使用房價收入比、個人住房按揭月供款與家庭每月可支配收入比,以及家庭負債余額與家庭總收入比三個指標來判斷自己是否適合買房,謹防房主變房奴。
買不買房,什么時候買,要看個人的收入情況。房價收入比是指住房價格與城市居民家庭年收入之比,聯合國人居中心認為合理的房價收入比應為3-6,即房價的“合理水平”,應該是相當于每戶居民3-6年的平均收入。
有調查顯示,目前,有超過90%的人購房使用按揭的方式,因此需要參考第二個指標,即個人住房按揭月供款與家庭每月可支配收入比,評估利率風險。這個比一般在28%~35%。
隨著金融市場的不斷發展完善,各種信貸消費已步入普通居民家庭,一個家庭可能同時擔負著汽車貸款、教育貸款等多種負債,一般這些負債余額與家庭總收入比最好不要超過50%,否則個人的負擔過重。
也有人稱,買房是為了防通脹。且不說,通脹究竟會不會來,即便是真的來了,央行將會不斷加息,購房者的房貸債務也將不斷升高,生活成本加速增長,如果屆時收入增長跟不上債務增長,購房者得不償失。
投資性購房需警惕三大風險
目前房價走勢不明,國家調控政策尚處于考察期,從通貨膨脹預期加劇的角度看,較為適宜投資性購房者入市,但是需警惕三大風險。
一、政策性風險。基于擴大內需、保增長的需要,房地產市場的政策面不會出現很大改變,但是隨著房價的持續上漲,投資性購房者的政策性風險也隨之加大,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信貸政策的變化,隨著通脹壓力的加大,國家的信貸政策很有可能收緊或出現結構性調整;二是針對日益增加的炒房、囤房行為,政府開始調整房貸政策、嚴打“捂盤惜售”政策等。
二、市場風險。商品房投資炒作最終要受市場實際需求制約,租金和房價的嚴重背離已是投資買房的最基本市場風險。根據國際上的一般情況,月租金與房屋價格的比例即租售比大致在1:260-1:100之間。但是,現在中國的房價與租金之間的比例大致在400以上,超過500倍的也有。2009年上半年,北京房屋的平均租金仍在下跌,與房屋價格的上漲之勢背離得越來越遠。在這種情況下,房屋投資不但不能帶來理想的財產性收入,反而會侵蝕收入。
三、流動性風險。近期個別城市房地產交易呈現出價升量跌的現象,一定程度上說明高房價導致市場觀望情緒加重,房屋銷售困難,不利于實現房屋價格的增值變現,尤其是多套購房者更容易遭受因資金鏈斷裂而被迫平價和低價出售的風險。
此外,近期,部分二三線城市的房地產市場量價齊升,表現較為突出,房企對土地的爭奪戰也已蔓延至此,加上被納入一些國家重要發展戰略規劃,其發展前景一片光明,投資者不妨多關注這些城市的投資機會。
購房因人而異,投資由己,責任自負。
[責編:范穎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