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能過剩”已經成為了經濟領域內的熱點詞匯。
12月3日,國家發改委和工信部主導召開的“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引導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第三次部門聯合信息發布會上,“產能過剩”幾乎成為會議唯一的主題。
這已經是國家第三次甩出“產業過剩”的大棒。此前的7月22日,工信部在公布今年上半年工業運行狀況時就表示說,中國的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盲目投資現象比較突出。8月2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正式給產能過剩說定調,認為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等產能過剩的傳統產業仍在盲目擴張,風電、多晶硅等新興產業也出現重復建設傾向。
稍有不同的是,12月的發布會上,新興的風電、多晶硅產業暫時沒有出現在產能過剩的行業中。過剩之爭
對于不少關心風電和多晶硅等新興產業的專家和學者而言,這無疑是一個良好的開始。因為這兩個行業當初被納入到產能過剩領域時,曾在業內激起了廣泛的討論。
國務院常務會議宣布多晶硅和風電為產能過剩行業的第二天,國務院參事、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理事長石定寰接到了一位市長的電話,該市長問他,“前段時間不是在提倡光伏新能源嗎,現在怎么又治理了?多晶硅和風電,怎么能和水泥、鋼鐵相提并論呢?”
石定寰說,他不知道多晶硅和風電產能過剩的支撐數據是什么。在他看來,現在這兩個行業的市場規模仍非常小,甚至比不上垃圾發電。“我們昨天在說多晶硅‘兩頭在外’,今天突然就重復建設,產能過剩了?”石非常不解。
風電和多晶硅領域到底存不存在產能過剩,就連同為國家職能部門的發改委、工信部和科技部都看法不一。
發改委、工信部和社科院聯合發布的《2009年中國工業經濟運行夏季報告》顯示,傳統的鋼鐵、水泥、平板玻璃、氧化鋁、電解鋁、造船、化工等行業以及新興的風電和多晶硅行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產能過剩問題。
而科技部隨后在經過近一個月的調研后發布的一份報告卻顯示,風電和多晶硅領域存在“產能過剩”的判斷有失公允,并擔心這一論斷會誤導輿論,影響中國新能源產業的正常發展進程。
兩大職能部門之間的數據和結論何以有如此大的差距?業內人士認為主要是統計口徑和出發點不一樣所致。工信部報告的調研單位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的很多數據都來自國家發改委。發改委又是按立項來統計。媒體和發改委采信的恰恰都是規劃產能,與實際產能相去甚遠。
事實上,這些規劃產能或許可以描述一些地方政府和企業的雄心和熱情,但絕大多數的規劃顯然缺乏兌現的基礎。“有的是地方政府出于招商的需要,放大宣傳;有的是企業出于融資等需求在制造概念。”
以多晶硅為例,一些媒體披露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上半年,國內已立項的多晶硅項目超過50個,投資規模超過1300億元,總產能超過23萬噸。一些專家認為,這些產能已經“超出了全球總需求的兩倍”。科技部掌握的情況卻是:50多家多晶硅企業中,實際能夠量產的僅10余家,實際投入運營的產能更是僅有1.5萬噸。為此,科技部的報告甚至宣稱,多晶硅生產能力不僅沒過剩,且尚存在缺口。
相比之下,科技部的報告更能得到來自企業的認同,也與《小康·財智》記者的實地調查結果一致。在接受《小康·財智》記者采訪時,多晶硅領域的巨頭賽維LDK和風電領域領軍企業金風科技對其所在行業存在產能過剩的說法很是驚訝。“訂單充足”,“忙不過來”卻是他們的真實生存狀態。
即便是在被確信為產能過剩的鋼鐵、水泥以及平板玻璃領域,企業的看法也不一。在接受《小康·財智》記者采訪時,鞍山鋼鐵一位銷售主管就很平和地說,“產能過剩對于鋼鐵這種周期性行業是長期的正常現象,并且程度遠不如市場想象的那樣恐怖。”
誰制造了過剩
上述鞍鋼人士的話顯然有著一定的道理。從經濟學角度考慮,市場經濟本來就應該是賣方市場,因此,適度的過剩是合理的,也是必須的,它符合一般的市場經濟原理。
當然,市場逐利性的特點,確實也需要宏觀調控來保證整個產業的健康發展。不過,不少觀點認為,產能過剩在中國的出現,恰恰是“宏觀調控”惹的禍。由于地方政府存在強烈的投資偏好和投資沖動,導致政府投資盲目上項目。特別在危機時期,由于政府啟動了大規模投資,再加上國有商業銀行提供了大規模的貸款,使得地方政府和投資主體放棄了市場規律,過度追求投資,以達到實現GDP增長的目的。
該人士的觀點是,從某種程度講,地方投資更看重GDP總量,而忽略了市場內在的供求關系,最終導致一些行業產能的過剩。
這并非沒有道理。此次公布的產能過剩熱點行業,要么就是類似于鋼鐵、水泥等國企主導的支柱型的傳統產業,要么就是地方鼓勵發展的新興產業。這些產業的布局與地方的“政績”顯然不無關系。
《小康·財智》記者在調查時還發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支持“產能過剩”觀點的,大多是行業內的強勢企業,有些甚至是領頭羊。鋼鐵、水泥、平板玻璃領域則是政府主導的大型國企;新能源領域,太陽能電池片制造企業無錫尚德、天威新能源以及第二大多晶硅片生產廠商浙江昱輝陽都曾經是行業內產能過剩的支持者。
這的確是一個很值得關注的現象。甚至有觀點認為,“產能過剩”某種程度上很有可能是行業領導者們的一種競爭策略。這樣的格局似乎并不能排除這些進入該行業較早,習慣了高利潤模式的生存狀態,從而害怕更多的競爭對手的進入而打破目前高利潤模式的可能性。事實上,正如一位新能源領域企業人士對《小康·財智》記者所表述的那樣,目前的“產能過剩”說對他們這樣已經在行業內扎根了的企業并無多大影響,頂多是擴產困難點。影響最大的是想進來的企業。因為這一論調下,新進入企業從立項、項目審批、到銀行信貸都將會變得更加困難。這也間接地也保護了現有企業的利益。
可以作為例證的還有鋼鐵行業。雖然從2005年開始,產能過剩之說就不絕于耳。不過,這并不妨礙鋼鐵行業獲得平均高達15%-20%毛利潤的暴利。
“產能過剩”定調后,必然面臨著產能的淘汰,以及行業內的兼并重組。這顯然更加有利于大企業。在鋼鐵領域,跡象已經出現。在提出產能過剩觀點的同時,鋼鐵行業加大兼并重組的消息也開始不脛而走。這顯然是一個很值得玩昧的事件。
或許正是因為“產能”過剩有著如此大的威力,以至于液晶面板、服裝、裝備制造等領域都起了過剩之風。因此,我們希望政府部門在關注產能是否過剩的時候,了解到底是“誰”制造了產能過剩,這樣可能更有利于產業的規劃以及宏觀調控措施的出臺。
比過剩更可怕的
雖然賽維已然成為了新余乃至江西的新名片。不過《小康·財智》記者卻發現,與在政府所受到的重視相比,賽維在當地的口碑卻非常差。
“賽維?它只是一個被人趕出來的垃圾企業。”新余當地一位出租車司機的這番直言讓《小康·財智》記者很是驚訝。
細問之下,《小康-財智》記者發現,賽維之所以不被當地人所接納,最核心的因素還在于當地民眾擔心賽維這樣的高能耗、高污染企業給當地的長期生態環境造成影響。該出租車司機更是情緒激動地聲稱,“賽維已經污染了當地的地下水資源。”
當然,污染環境之說,賽維給予了駁斥。賽維新聞發言人姚峰告訴《小康·財智》記者,賽維已經建立了完善的環保以及廢棄物回收再利用體系,以保證廢水、廢氣的達標排放。
不過,當地人士的擔心不無道理。據介紹,每提純1噸多晶硅就會有8噸以上叫做四氯化硅的副產品產出。四氯化硅劇毒、易爆、高污染的特性,意味著如果一旦排到空氣中,對于當地的污染程度將不言而喻。
事實上,并非沒有這種可能性。因為中國企業爭峰上馬的多晶硅項目并沒有獲得其中的核心技術,包括賽維在內的多晶硅企業的提純技術大多是整合而來。整體來看,由于光伏產業剛剛起步,國內很多多晶硅項目技術不是很先進,很多制造工藝是在低水平的競爭,這其中的風險可想而知。
難怪浙江昱輝陽光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長李仙壽對于“大干快上”的現狀喊出了“這其中合格的有多少?”的質疑。李仙壽說,中國只有2—3家公司才能造出合格多晶硅。
同樣的疑問也出現在傳統的水泥、鋼鐵等行業上。有意思的是,根據國家發改委公布的數據,在國內鋼鐵產能連年攀升之時,今年我們進口的鋼鐵總量卻同比增加了10.6%。
一邊是持續的過剩,一邊卻是持續的進口,尷尬的事實似乎說明:即便是號稱產能過剩的行業,產業格局也并不合理:在優質產能不足的同時,大量高污染、高能耗的落后產能卻能夠享受到相當的暴利。
相對于過剩,落后產能對于環境的長期污染這才是最可怕的問題。這一問題的解決似乎又不是簡單的停止設立新建項目這樣的行政程序所能解決。它只能起到保護現有產能,包括落后產能的作用。
有業內人士就對《小康·財智》記者說,從市場角度看,單個投資者不僅無法對市場需求做出準確判斷,也無法對供給水平做出預期,因為個體理性不會導致集體理性。如果單個投資者認為市場前景好,那么可能導致眾多的個體投資者一起投資,最后產生總供給大于總需求的局面。這是市場內在的邏輯。從這點看,產能過剩是正常現象。一些企業因為競爭力差,自然會破產或被兼并,市場供需最終趨于平衡。也就是說,在完全市場情況下,看不見的手有能力調節供求關系,最后化解產能過剩問題。
賽維相關人士在接受《小康·財智》記者采訪時也認為,與簡單的限產能、限項目、限規劃的做法相比,制定一套成熟的市場準入標準以及產品質量標準,可能更有利于市場競爭的有序化,也更有利于發揮市場的調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