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生產任務一直都很重,哪有過剩的問題?”北京北重汽輪電機有限責任公司的一位員工這樣告訴《小康·財智》記者。而另一位不愿具名的風機廠職員向記者透露,“現在的日子真不好過,今年總共也沒產幾臺,這都到年底了,還沒賣掉,而且就算賣掉的那兩臺,價格也沒法和之前的比,根本賺不了什么錢。”
一面是生產任務很重,一面是銷路不暢,風電行業究竟存不存在產能過剩的問題呢?
有沒有過剩
“這還要看市場的供求關系,人們得出產能過剩的數據依據可能是企業的規劃產能,這和實際產出是有很大區別的。”金風科技公共事務部總監姚雨在接受《小康·財智》記者采訪時表示,“另外,這個問題也要一分為二看,對于那種低水平的重復建設項目來講,沒有技術,沒有好的產品和服務,市場不認可,自然會出現過剩。但是對于像金風這樣有技術、有市場的企業來說,不存在產能不足的問題就已經謝天謝地了。”
中金公司統計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三季度末,金風科技擁有待執行合同1909兆瓦,較6月底環比增加9.7%;中標但未簽訂的合同有1736兆瓦。兩項合計為3644兆瓦,較去年年底的2353兆瓦和今年6月底的3482兆瓦,增長都非常明顯,不存在積壓的問題。
“從風機廠去年的訂單和今年的生產情況看,基本上可以認為這個行業目前的產能和需求是處于基本持平的狀態,但是產能擴張的速度太快,我估計在兩三年之內可能要過剩,這個行業肯定要洗牌。”漢能投資集團副總裁黃河對《小康·財智》記者說,“當時有個做企業的人告訴我,最開始他以為扔個幾千萬元就把風機這個東西做起來了,結果發現這是個無底洞,幾千萬元砸進去連個響也沒聽見,現在已經幾億元進去了,早知道要砸這么多錢,他早就不做了。實際上中國很多人做風電是非常盲目的,并沒有認真考察,只是覺得風電比較火,以后肯定能賺大錢。”
“為什么這么多的企業會蜂擁而至,這也和地方政府的盲目扶持政策分不開。無論是從全國,還是從全球的角度看,風電都將成為一個支柱性的產業,很多地方政府為了從中分杯羹,根本不考慮當地的資源條件,盲目跟風,招商引資。”中投顧問能源行業首席研究員姜謙這樣告訴《小康·財智》記者。
產業鏈急需疏導
風電設備制造商的規劃產能能否成為實際產能,不只取決于制造商本身,還受制于上游的關鍵零部件供應和下游的風電場投資運營。目前,這兩個環節都存在瓶頸問題,使得相當一部分規劃產能仍處于規劃之中。
“政府可以在風電上網和風電定價方面做很多工作,幫忙這個行業能夠更加健康的發展。”在被問及最關注什么樣的產業政策時,姚雨這樣回答了記者。
在黃河看來,并網問題難以解決,原因在于其中既涉及到很多技術問題,還涉及到多方利益協調問題。首先,電網公司拒絕并網的理由是,風機發電不穩定,對電網沖擊較大,需要風電場和設備制造商提高產品技術和質量;其次,我國風資源豐富的地區恰恰是電網比較薄弱的地方,一些電網主干線建設較早,容量有限,抗沖擊能力差,改造工程巨大;再次,由于風力難以預測,風電并網對于電網調度而言,純粹在增加工作量;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對于電網公司而言,收購風電比火電成本高很多。
“國家肯定也在做這些事情,但是像電網改造、智能電網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事情。另外還有電價的問題,對于前段時間發改委制定的四個區域的標桿電價,其合理性我覺得還有待商榷,一方面這四個區域的劃分非常粗,另—方面一刀切的模式完全沒有調節的空間,是不是可以設置一個調劑的上下限。”黃河表示。
“有時候一些像葉片、軸承這類關鍵的零部件供應會比較緊張,導致整機制造商也跟著吃緊。”姚雨稱。
據姜謙介紹,目前,在整個風電場投資中設備占了七成,風電場降低成本,設備和零部件這塊非常重要。但是,像軸承這類關鍵零部件大部分還是需要進口。 對此,黃河建議,“像齒輪、軸承這類高技術含量的關鍵零部件不是一般的個體小廠=民營企業在短期內做出來的,政策應該考慮在技術研發和生產方面進行一些引導。”
“這是一個整個產業鏈,我們整機制造商只是其中的一個環節,我們有風電零部件的供應商,有風電運營的投資商,還有電網,可能每個環節上都存在一些要解決的問題,我們希望政府可以在一些關鍵環節上進行協調,大家在政府的指導下共同努力,把整個風電產業做大做強。”姚雨呼吁道。
殘酷洗牌即將上演
今年下半年,十部委聯合行動,對高速前進的風電設備急“踩剎車”,業內普遍將2009年視為風電行業的轉折年。并且有傳言國家正在考慮放松風電設備招標國產化率70%的限制,外資設備商也開始蠢蠢欲動,新一輪行業洗牌勢在必行。
“國家出臺抑制產能過剩政策,其實坦率地說,這對我們是有好處的。因為大家一擁而上把原來有序的市場給破壞掉了,低水平的重復建設只能導致產品質量不過關、惡性的價格戰,這對整個風電行業的發展是不利的。對于我們這樣的企業,我們不怕競爭,但我們希望有個良好有序的市場競爭環境。”姚雨堅定地說,“現在我們要做的就是,實實在在練自己的本事,提升自己的研發能力,擁有真正的自主知識產權,積累豐富的市場運營經驗,培養一群忠實的客戶,這樣誰來競爭,我們都不怕。”
雖然目前風電整機領域尚未出現大規模的并購重組,但是黃河對排名靠后的幾十家企業的前景非常擔憂。“80家設備制造商中,有30多家根本就沒有生產過風機,他們不僅缺錢,更缺技術。目前,該行業洗牌主要表現在走出去,國內的這種大規模并購重組可能性還不大。這幾十家企業如果要退出,方法只有找人買或者宣布破產兩種。現在的情況是,并購是要產生共贏的,像金風、華銳這樣的企業不需要也沒必要通過并購的方式擴大產能,這幾十家企業想賣都不容易,可能要血本無歸。”
技術為帆追風逐浪
出路何在?金風科技選擇了海上風電和走出國門兩條路。
“2007年,在天津渤海灣,我們和中石油聯合完成了亞洲第一臺海上風力發電機組的吊裝和并網發電。但是,海上風電投資比較大,對技術、對安裝調試維護的要求更高,總的來說,還不非常成熟完美,我們正在不斷完善我們的產品,完善我們的技術。”姚雨稱,“另外,走向國際市場肯定是國內優秀企業未來的必由之路,對于金風來說,這符合公司長遠發展的需要,也是我們正在做的事情。這一兩年,我們已經開始了國際化的一個布局,提出了四個國際化戰略,即人才、技術、資本和市場的國際化。”
同時,姚雨補充道,“無論是發展海上風電,還是走向國際市場,都需要強大的技術研發能力作支撐,需要一步一步來做。目前我們正在做一些積極但又很嚴謹的探索,包括去年我們收購德國Vensys公司70%的股份,該公司擁有世界風電尖端技術研發能力,是全球開發永磁直驅技術的領先者,通過這種方式進行國際化也是一種很好的途徑。”
“風電整機裝備本來不應該是一個勞動密集型行業,但在中國被做成了一個資本密集型、勞動密集型產業,而不是技術密集型產業。前面大家可能都是走買圖紙、共同開發這條路,但是越到后面,大家拼的越是自己的技術研發實力。”黃河感嘆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