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產能過剩,不能一言以概之。要看是什么時候產能過剩?什么樣的產能過剩?是什么原因導致的產能過剩?針對怎樣的市場過剩?尤其是從產能過剩形成原因來看,過去一段時期為什么在有人認為存在產能過剩的條件下,還有那么多企業進入?
這樣看來,其一,有可能沒有產能過剩,人們所說的產能過剩只不過是與想象中的需求相比。其二,相對于需求而言,確實是產能過剩,但由于人為地降低了企業相關成本,使得企業可以在低于正常水平的開工率的情況下生存。其三,適當的產能過剩是促進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動力,具有先進生產水平的產能需要針對未來需求不斷進入,會有可能高于目前的需求規模;而過時的產能未必能夠滿足未來的需求,是需要真正淘汰的產能。其四,還要看在國際市場上是否有競爭能力。在國際市場上,即使產能過剩,但有競爭能力或競爭能力是上升的仍然可以生存。同時,上述因素也并不是孤立地存在。
當前,產能過剩被作為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依據。但產能過剩又這么復雜,有時甚至都很難說判斷是否準確??梢哉f,產能的形成是企業根據市場信號做出反映的結果,關鍵是“市場信號”是否準確、是否充分;同時,也需要用動態的眼光來考察。對比較優勢下降的行業,過剩的產能是需要轉移或者淘汰的;而對于比較優勢上升的行業,是如何提高國際競爭力、走向國際市場來釋放過多的產能的問題;對增長性行業,當前短暫時期的產能過剩也是正常。
從對產能過剩的判斷能力來看,企業比政府更能判斷是否產能過剩或哪些產能過剩,并對因此產生的誤判而負責。曾幾何時,我們曾出現過新建電廠一個都不批,隨后電力供應緊張;也出現過現實經濟表現超出政策預期。比如根據2003年底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的《關于制止鋼鐵行業盲目投資的若干意見》,指出,“到2003年底,我國鋼鐵生產能力將達到2.5億噸,目前在建能力約0.8億噸,預計到2005年底將形成3.3億噸鋼鐵生產能力,已大大超過2005年市場預期需求”。實際上,2005年我國粗鋼生產量和表觀消費量均為3.5億噸,生產能力4.7億噸。一方面,生產能力擴張很快,另一方面,市場需求也超過預期。也正因為如此,國家一方面執行比較嚴格的產業政策,嚴格控制新開工項目,實際上是控制了國家能夠嚴格調控的大型企業、大型項目;而民營企業、中小型項目則對市場能夠做出靈活響應,使得近幾年,我國鋼鐵等一些原材料行業中大型企業發展較慢,而小規模企業發展快,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尷尬局面。
當前,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一些產能過剩的產品中,高檔產品有時甚至會比低檔產品更突出。同時,一些產業政策支持的新能源設備制造業也呈現出產能過剩的態勢。關鍵是能否適應未來需求。
因此,判斷市場需求具體多少,這是企業的事情,政府要做的事情是:從長期來看,解決產能過剩要有產業結構的戰略調整,要擺脫對加工制造環節的過度依賴,實施突破關鍵環節(即突破研發、設計、營銷、供應鏈管理、品牌等關鍵環節)和生產性服務業的戰略;從近期來看,應嚴格環境準入標準和技術準入標準,降低退出障礙,建立健全優勝劣汰的機制。產業政策規定淘汰落后產能的依據也不應該是產能過剩,而應該是環境標準和技術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