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這是電話鈴第三次響起,但是劉菲卻因為遲遲找不到老板需要的文件,正在慌亂中。電話鈴一聲緊似一聲,劉菲急的滿頭大汗,“究竟是存在哪個文件夾里了?”劉菲不停地問自己。
終于在電話的最后一陣鈴聲后,劉菲找到了文件,長長地噓了一口氣,劉菲今天的難關算是度過。可是,一想到還有無數次這樣的事情會發生,劉菲就覺得脊背發涼,想要一個強大的電腦成為了劉菲最強烈的愿望。
和劉菲有著同樣困擾的員工還有很多,并不是因為他們的工作不細致,而是隨著信息數據的增長,人們對信息的處理變得更加復雜,因此對計算機的性能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有強大的存儲實力,還要有便捷的操作系統。
于是,在經過計算和互聯網的流行風暴后,計算機在2009年迎來了一個新名詞:“云計算”。云計算一誕生,就在社會上掀起了一陣熱浪,賣座率相當的好。可是,對于這個“云”,直到今天,真正掀開它面紗的人卻并不多。
站在云端的自我介紹
“云”,眾所周知,是個自由主義者,飄在空中,自由來去,云的大小取決于水滴的數量。其實,互聯網提出的這個“云”和真實的云有異曲同工之妙。在記者的采訪中,幾乎所有的專家都一致認為,互聯網的云就是一個龐大的數據集合體,而且是一個超級虛擬計算機。
友友新創公司創始人姚宏宇在接受記者的采訪時稱,其實云并不是現在才產生的新技術,而是在10年的互聯網發展過程中,人們一直在使用和創新的一種技術,只是直到今天,人們才給了這種技術一個名稱,即“云”。
對于云,雖然幾經媒體炒作,已然成為了IT界的上賓,但是真正了解云的人并不多。云的產生離不開互聯網,所以說,互聯網是云的基礎。由于互聯網的發展,人們對信息的需求越來越強烈,通過網絡的通訊也越來越頻繁,每一次對互聯網的使用,都會在計算機上產生很多的數據和信息。
隨著數據和信息的膨脹,人們就需要計算機提供專業的存儲和便捷的操作。而云就是基于這種需求才誕生的。在互聯網的使用中,其實我們每天都在和云打交道,只是我們并沒有意識到,我們使用的工具是云。
打個比方,照片的存儲,其實就是照片云;文件的存儲,就是文件云;我們在網絡上看的視頻,也是存儲在云里,由云經過處理反饋給我們。我們的博客,聊天信息,郵箱,論壇等,其實都是通過特定的云在完成。只是以前,我們不把這些操作稱為云。
如今,互聯網的發展已經成熟,網絡給人們的生活帶來的便捷,讓人們對互聯網的依賴更加具體和頻繁。因此對云的要求也在增長。
現在被炒作的云,并不是這些一朵朵的小云,而是有著智能特性的大云。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毅認為,現在提出的云概念就好比淘寶網,你不用管你的東西放在哪里,你只要得到互聯網的服務,實現買賣就好,這就是云。
美國EMC公司副總裁范承工認為,云是以存儲為基礎,無論有多少信息,都可以放在云里,然后云腦通過分析處理,實現交互。
姚宏宇則認為,云就好比我們日常中用的電,你只要插上電源有電流可以使用就行,并不會去管這些電是由哪里發的,你關心的只是,用多少,給多少錢,和云是一個道理。
簡單的說,云就是對分布的大型計算機資源進行整合,作動態的調配,實現智能管理,對使用云的用戶來說,云是透明的,感覺不到,但是云提供的服務卻是真實的,是實際存在的。
云說它的身價超過1800億美元
云概念的創立,把以前分散的云技術聚集在了一起。2009年5月,北京成立了云計算專家委員會,并把云的概念對外界進行了宣告。委員會的副主任委員李開復把云比作“錢莊”,并且他成立的創新工廠也會重點投資云計算領域。
云的優勢顯而易見,一旦有了云,使用者就不再需要計算機硬件,只需要通過互聯網購買或者租賃云就可以實現現在能完成的任何一項計算機和互聯網使用。
對于用戶來說,這是對操作的精簡,就好比慌亂的劉菲,有了上面提到的云之后,即使是10年的文件,通過簡單的操作她也可以輕松地獲得,而不再會因為忘記而手忙腳亂。
對于企業來說,因為省去了硬盤存儲和管理,花費在計算機上的成本會有明顯降低。據測算,互聯網上功能強大的云,每年可以為一個營業額1000萬的企業節約計算機成本約100萬元。
現在被社會各界看好的云主要有兩種:公共云、私有云;還有一種說法是外部云、內部云。這兩種云各有分工,但是技術要求并沒有太大的不同。凡是使用這些云的用戶,都必須把自己的資料提交給云的制造者或者管理者。
公共云主要是處理一些公開的信息,比如博客、論壇、視頻等等,私有云顧名思義是為私有信息提供服務的內部云,相對來說,技術上對保密要求較高。對于云的制造者來說,私有云更容易獲取利潤,尤其是一些大型企業,對私有云的需求很大。
“如果一個企業的私有云在不夠用的情況下,企業就可以通過租賃的形式獲得一個外部云,來加強內部云的功能。”范承工說。所以云在任何時候對企業來說都是最便捷的操作,相對于現在各企業使用的局域網和辦公操作系統來說,云帶來的實惠除了時間成本,還有金錢和人力成本。如果非要給云在企業的地位進行一個定位,那非高級管家莫屬。
云的誕生,使得只要是有互聯網的地方,就可以觸及云。計算機可以,手機也可以。沒有了硬件的拖累,計算機的未來也會變得輕薄,云的簡潔將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一種新的體驗。
研究機構Coda Research Consultancy在有關云計算的研究報告中預測,云計算在未來六年里將實現17%的增長率,這意味著全球云計算市場在2015年的銷售收入將從2008年的460億美元增長到1800億美元。
這并不是空穴來風,在市場調查中,80%的用戶表示愿意嘗試這種新的計算機應用。
投資云是直線距離
如今,各大巨頭已經在積極布局云計算領域。亞馬遜、微軟和Google都甩出了自己的殺手锏。亞馬遜網絡服務副總裁Adam Selipsky談到,亞馬遜運行大型網絡底層架構已經超過了10年,并已提供了將近4年的大型IT解決方案外包服務。他認為亞馬遜在私有云建設方面一直驕傲不已。
Google正在從頭建立一個擁有云計算特性的生態體系,并且也渴望能吸引數百萬開發者加入。微軟聲稱提供軟件加服務,讓微軟的云能盡快地飄到用戶身邊。
目前來看,業內在云上有成就的企業主要還是那些巨頭,IBM、蘋果,互聯網上則是谷歌和雅虎。對于谷歌來說,它的云會讓用戶發現,在自己的電腦上找東西,還不如谷歌上搜索來的快。
美國EMC公司副總裁范承工認為,如今云概念的普及,會帶來新一輪的行業洗牌。雖然那些巨頭占據優勢,但是對一些在云上有著優勢的小公司來說,現在就是一次機遇。
比如EMC在存儲上是業內老大,云的應用,讓EMC有機會突破瓶頸,在云的信息匯總上發揮優勢。友友新創公司創始人姚宏宇則認為,和美國比起來,中國正在起步階段,因此中國需要的是造云,而不像美國已經是云服務為主。因此對于像他的公司這樣可以為造云提供中間件的企業也會在這波浪潮中受益。
姚宏宇在談到客戶對云使用的反饋時說到,目前市場上主要有兩種客戶群體。
一種是少數群體,這撥人對云的概念接受很快,只要稍微地講解他們就會成功地運用,這類客戶是市場最歡迎的,但不是主流。
另一種是多數群體,也是市場的主流,這類客戶對云的理解各種各樣,所以需要耐心地講解,一般而言,在他們弄清楚云的概念后,基本上也都能接受這種新事物。
云的發展已經超過10年,現在來看,中國起步雖然晚,但是市場卻很龐大。投資云,對于中國企業來說,是直線距離,不必走彎路。因為中國目前已經是互聯網使用的大國,這個基礎,對云的普及有重要意義。
而且中國的云可以借鑒國外成熟的技術,在創新上就少了很多環節,踩著巨人的肩膀,爬起來會容易很多。
除此之外,范承工認為,要想成功地建設起云的模式,企業之間還需要合作,各取所長,這樣才能寬善云的應用,讓云盡早地飄進千家萬戶。
當心云的壞脾氣
但是,云畢竟是新概念,雖然有了10年的基礎,但是云太多,也太分散。Google說“云計算就是互聯網”;而微軟則提出“云一端計算”的概念;IBM說“云計算是一個可分享的虛擬池,一個全新的企業級數據中心”,沒有統一的標準,讓云只是建立在各個企業自己的優勢上,自說自話,難以取得消費者的信任。
最有意思的是,微軟提出的云概念,讓簡單的事物反而變得復雜化,大大降低了云對用戶的吸引力。谷歌也曾因為技術的不純熟,曾讓GoogleAppEngine宕掉了幾個小時。
這些負面信息的傳播,給云的世界多少揚起了一些塵土,讓用戶靠近云的速度變的緩慢而謹慎。并且在中國,加上中國國情的限制,云的開發者在中國遇到的第一個難題就是信任危機。在西方國家,人們之間的信任度超過80%,可是在中國,50%還不到。這讓云的開發者覺得很苦惱,怎樣才能讓用戶放心地將他所有的私人信息交給你管理,成了云的開發者頭痛的問題。
對于此問題,目前為止,云的販賣者并沒有找到好的攻關途徑,只能是提高企業自身的信譽度,保證客戶信息的安全。
第二個難題:沒有規矩,難成方圓。云計算的概念雖然被提出來了,但是直到現在,業內也沒有一個成型的模式,雷聲大,雨點小,讓云的創造始終停留在高調的宣傳中,現在的局面依然是小云一朵朵,大云沒影蹤。幾家做的好的企業也是沒能突破自身企業的限制,比如谷歌、雅虎等,在云上收益并不明顯。
對此,業內的呼聲都是希望政府能加大扶持力度,給云一個好的成長環境,讓它盡快成型。
第三個難題:各自為政。現在大大小小的和云有關的企業在中國不低于千家,但是都是各自為政的局面,也就是說企業用戶難以從一家服務供貨商轉換到另外一家,云和云之間沒有共同標準,降低了服務轉移的彈性。不兼容讓購買者很容易被網絡綁架,客戶使用云的經驗愈多,就越明白兼容性有多重要。他們不想被綁死在單一廠商提供的云計算服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