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是我的一個網友,總是在凌晨時分上線,每次都能帶來點令人揪心的消息,比如昨晚,她就宣布自己要去當小姐。雖然我知道這和她當初宣稱要去搶銀行或賣血一樣,只是一種言辭過激的宣泄,其作用,無非是想引起聽者的重視。但拋開這層原因,進入其深層的心理狀態,你能感受到她難以言表的絕望與焦灼。
三年前,她畢業于一所名校的商務英語專業,斷斷續續求了幾十次職,直到現在,仍然在就業與失業中徘徊。
最讓我覺得不可思議的,是她告訴我,從大三開始,她就沒再回過家了,她實在不愿意讓一事無成的自己與父母望子成龍的眼神相遇。她說自己實在沒有勇氣回家,對父母說自己窘迫的近況和潦倒的生計,這是父母不想看到的。
父母對她的期待,是從進幼兒園那一天就開始的。他們的理想,是要培養一個強勢的女兒,她們的育兒經,都是按照世界著名女強人的故事編排的,其中,包括撒切爾夫人在外打架哭著回家被父親懲罰,并要她重新去打勝再回來的故事,她甚至身體力行地去重演過。爸爸模仿著撒切爾夫人父親的腔調對她吼出的:“我決不允許一個失敗者哭著走進我的家門!”她為此和比自己大得多的男生PK過。
我想象不出在某個網吧里,一個四年沒體會過家庭溫暖的女孩子內心的沮喪與無助。但每一次在網上,她的激憤如見了火的玉米一樣急速膨脹著,言語也一次比一次激烈。她現在急需的,也許不是一個好工作,而是一扇有著溫暖燈火的窗子和一鍋有著家的氣息的湯,成功與榮耀固然重要,而愛與溫暖更重要。也許通過這樣的調節之后,她認識世界的心態和處世方式會發生一些轉變。
那天晚上,我和她聊了很多,主題詞是勸她回家看看,我想,她那熟讀世界知名人士童年傳記的父母,除了讀過撒切爾夫人童年打架的故事之外,也應該讀過丘吉爾母親的故事,當老太太被人問及“你的兒子當選首相,你一定以他為榮”的問題時,老太太樂呵呵地說“我的另一個兒子,他在種地,我照樣以他為榮!”
父母的愛,其實就應該這樣非功利的,它不加綴任何前置條件,直指愛的本身。沒有比這種純粹的愛更值得榮耀的。只可惜我們的社會空氣中,太多的功利元素,已讓人們只看得到物,抑或許多人,已將自己完全變成了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