椰子的最佳吃法,是清晨露水未干時摘下來,剝去外面厚殼后,用吸管插進去喝椰汁,那股清涼與甘甜,真是難以描繪。
1979年年初我從海南島帶了幾顆當地的椰子回來,分送鄰居。因一時疏忽,忘記告訴他們吃法。那時交通和信息閉塞,對于農村人來說還不知道椰子是何物。
鄰居建華大哥把我送的那顆椰子當做寶貝似的保存著,直到自己50歲生日才拿·出來招待客人。他用農村最好的柴火,放了滿滿一大鍋水。
足足煮了三四個鐘頭,椰子還是分毫不動。建華大哥認為火力不夠,又架起榆樹根,旺旺地燒了一整夜。第二天上午,幾桌親友都齊了,那玩意兒還是硬邦邦。他急得頭上冒出了汗,干脆找來一把鋒利的斧頭,費了好大力氣才削去外面的一層皮,剩下海南人常用來做椰雕之類的硬殼。他一狠心,幾斧頭下去終于劈開了,里面原本最是甘甜的椰子水全都潑灑地上,馬上沒了蹤影。他沒想到會是這個樣子,又咬了一口椰子肉,爛乎乎的,說不出是什么怪味道,無法下咽,全吐了出來,把眾親友笑得前仰后合。
因為不懂得怎么吃,建華大哥糟蹋了著名特產,還留下“椰子不是好東西”的說法。
寫到這里,我又想到英國人煮茶葉。
茶葉用水泡了喝,這是中國古代就很普遍的現象,但是在18世紀的英國上流社會,人們還不知道茶葉是這樣的吃法。
對茶葉這個東方的舶來品不是一般人都能消費得起的,只能是英國上流社會的有錢人家可以少量買得起一點,那相當于軟黃金。
英國上流社會的貴婦人們認為,既然是花大價錢從國外買來的事物,理所當然是最高檔的了,于是把它作為最高級的茶點招待客人。因為并不懂得方法,又羞于請教別人失了身份,就憑著想當然去做。她們先把茶葉放在水里煮熟,然后把茶葉撈起來,瀝干茶水,再端上桌招待客人。雖然難以下咽,但貴賓自覺孤陋寡聞、見識短淺,誰也不敢表露出來,只好裝出很喜歡的樣子,并且吃得很紳士。
后來,貴夫人們覺得茶葉的味道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樣好,實在難以下肚,就想出在茶葉渣里拌上白糖。這種方法還真有效,慢慢地,英國人居然適應了這種“改革”,直到今天,拌糖的茶葉渣仍然是英國人待客的一種上好飲品。
椰子和茶葉,都是當地著名的特產,人們對其了如指掌。然而,當它們離開了產地,外人就無法體驗到當地人所熟知的程序和鐘愛的味道,它只是一種帶有某種象征意義的禮品,其實用意義大打折扣。生活中的許多事,何嘗不像是煮椰子、煮茶葉呢?